APP下载

追问“乔布斯之问”:教育本应为何

2020-04-26胡航杨旸

教育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乔布斯变革教育

胡航 杨旸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芬·乔布斯在与比尔·盖茨讨论教育与未来学校问题时提出:“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句著名的“乔布斯之问”,引发我国教育者多年来反复思考和探讨。近期,疫情导致的“停课不停学”更催生了全社会对教育技术的关注。

此前,笔者曾在文章中提到“目前的教育已经开始走向思维的3.0状态,而在线教育还处于标准化的1.0层面”,这本身就是对“乔布斯之问”的质疑。实际上,乔布斯只是技术的代表者,对于他的问题,教育者为何“慌”?只有一个原因:教育者本身对教育的本质缺乏深刻理解和自信。

在技术万联的时代,对教育自信不应摒弃技术,而要在坚守教育初心、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即主动、积极、促进问题解决并提升创造力地学习)的基础上,辩证看待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从而按照学与教的规律有序推进教育改革。技术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由教育需求和教育基本规律决定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必须坚守这样的规律:技术一直在变,但人文精神不变;未来的教育离不开技术,但是教育不会任由技术支配;未来的社会更加智慧化,但是人才是智慧的主体。

技术之维:促进教育走向深度

在技术和社会的引领下,教育在不断变革与提升。教育是一种由生产力决定的上层建筑,而教育生产力是教育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变革最终取决于教育技术的革命。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升级与变革,无不引领着教育走向现代化。然而,教育现代化最终所体现的是人的现代化,最终价值判断是人的发展和人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能力的自由。从对“乔布斯之问”的探究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学研究者都希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期待在技术的支撑下改变传统的学习范式,却忽略了探究变革的目的,即在技术之维,为什么能够引领教育的发展。

技术的变革推动教育管理的变化。技术给教育管理带来的变革最为深刻。未来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支撑,实现各教育部门和单位的协同发展。现代的教育管理制度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未来的教育会将单一化的管理模式、经验化的制度下达、独立的制度执行,转化为泛在、融合和互联的教育管理体系。学校、区域、城市间都将搭建互联互通的桥梁,重设教育管理空间,加速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技术的变革推动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的角色,由曾经单向的课堂教学,转向正式与非正式、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即通过共同的实践活动,给其中的成员以适当的角色,让共同体内的成员在协商、合作中获取共同的意义与实践,从而獲得各自的发展。这种改变的积极作用在于,能够较强地提升学习与教学活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使教师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拥有更多的情境性、复杂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机会,更充分地考虑到地域、年龄等个体差异,发挥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个体优势。

技术的变革推动教学形态的变化。技术的变革将通过师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等,改变教育中所有个体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重塑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在互联互通的智慧时代,教育的发展不再只为谋求生存技能与途径,教育和知识将被视为全球的共同利益。在促进区域和校区之间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课题研究等多方面联动发展的同时,增强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内部的事业共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师资融合和文化濡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技术的变革推动教育资源的变化。从文字到印刷术,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的变革,无不引领着教育资源的变化。传统的教学形态和资源单一,教师几乎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随着技术的发展,视频、音频使得教学资源变得生动多样,资源的传播变为主流。目前校区之间点对点的资源共享机制和运营办法,已不能满足多校区、跨区域的应用需求,这将使得资源的共享方式、共享类型、平台搭建方式和运营方式发生变化。在未来的智慧时代,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普及,教育资源将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延伸。

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上四个层次的不同形式变革上。教育形式的改变是“乔布斯之问”的由来,但仅仅是教育变革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技术对于教育而言是工具,而不是手段。讨论在教学中用不用技术,在目前来看已毫无意义,怎样正确地使用技术才是我们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生命之维:深度学习坚守人的本质

回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过程,我们总能看到广大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被动与被迫。很多信息化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总是伴着技术的可有可无、捉襟见肘等情况。在当下的信息化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的供给方往往自信满满,但是需求方却不愿尝试。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未来的信息技术需要全面服务于教学和生活,符合基本教育规律和人类行为习惯,不应让人去适应工具,而应让技术适应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次疫情中,学生、教师、家长在在线教育中所体现出的无助和慌乱,正是技术对人类“霸凌”的体现,忽略了马克思教育思想中所强调的对人的解放。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教师鼓励、学生与学生在学校中嬉戏、家长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等,这些亲密、温馨的行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无法取代的,至少目前很难。在笔者看来,教育应该是从生命之维,探寻教育的本真,即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中,实现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技术与教育的桥梁已经搭建,而如何“畅通行驶”,是我们应重点思考的问题。教育应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命成长,所有技术的应用与变革都将以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为前提,为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元教育主体提供协同发展的条件。

教育的应然路向:深度学习下工具与价值统一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祝智庭强调,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再只是技术上的建设与应用,将更侧重于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构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促进技术、人、社会和谐发展,建设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化教育文化。实际上,“乔布斯之问”仅仅是从“技术唯大”的角度,看待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而忽略了技术与教育的内在价值。基于此,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应体现工具与价值的统一,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技术的选取不是堆砌,而是满足主体的需要。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应主张根据教育需求,主动选取和进步,而不是被动适应。教育技术,应能减少师生负担,提高教师教学的效能,从内部需求出发,深入教育主体的价值取向,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和使用技术。这样的技术与教育融合,才能真正彰显技术的价值。

技术的运用不是统一,而是具有“个性化”与“适应性”。新兴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它既可能压抑人类的进步,也可能为教育教学提供蓬勃发展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看,若要求所有的教师和学生使用统一的技术工具,则违反客观现实与教育规律。因此,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应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教育会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指引者与协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联接者与创造者,技术是给予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硬件支撑。

技术的效率不是重点,要更加注重效益。如果人们更加注重技术能否加快教育的效率、能否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预期目标,其所强调的就是技术的效率,而不是效益。标准化的教育模式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以此为基础的技术“效率观”更重视技术本身的表现,忽视人的价值。面向未来的教育,呼唤着创新、独立、自主的特性。毋庸置疑,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内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冲破技术与教育间的壁垒,直达教育与生命的本质,使技术真正服务于生命的发展,按照人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深度学习追问“乔布斯之问”是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反思,从而反对盲目的“唯技术论”;是对“教育本应为何”的呐喊,从而纠正被技术带偏的教育之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复杂、动态、多维的,需要转变盲目的观念,回归教育本体,明确深度学习正努力架通脑、心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桥梁。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智慧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雨萱

猜你喜欢

乔布斯变革教育
卷首语
乔布斯的追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不一样的乔布斯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