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中高职资源有效利用的几点思考

2020-04-26秦晴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4期
关键词:有效衔接

秦晴

摘要:如何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中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构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通过对合肥磨店职教基地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和教育资源共享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提出几点思考,给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高职资源  整合利用  有效衔接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中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构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事业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合肥工业学校三所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和教育资源共享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提出我们的几点思考。

一、资源与配置

合肥磨店职教基地自2007年奠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有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幼专等二十多所中高职院校入驻,在校师生十几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徽省职教“航母”基地。

2014年9月和2016年9月,隶属于合肥市教育局的合肥经贸旅游学校和合肥工业学校相继在新址——磨店职教基地开学,2019年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磨店职教城汇心湖校区也已正式启用。三所学校坐落在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磨店职教基地,为掎角之势,呈鼎足之形,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教学设备精良,实训设施齐备。(见表一)

根据合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合发〔2015〕8号),我市近几年将大力推进合肥学院、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合肥学院牵头研究制定学前教育、机械制造和现代物流等专业“3+2”“3+4”“3+2+2”分段培养方案。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研究制定电子商务和动漫、呼叫服务等服务外包专业,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牵头研究制定学前教育专业“3+2”分段培养方案。这种具有合肥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必将为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中职—高职—本科”之间的通道,为搭建起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提供有力的支撑。

整合我市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是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市三所职业院校各有专业特色,中高职衔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见表二)。

二、问题及思考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始终处在一个非主流的、没有或极少话语权的尴尬境地。中高职虽然由政府主管部门架起了贯通的“立交桥”,但教育资源远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合作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实用型高端人才缺乏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形成巨大矛盾。当前的窘境是,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称心滿意、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众多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找不到工作的困境。[2]这种现象虽然由多种因素造成,但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笔者了解,在合肥工业学校和合肥经贸旅游学校,只有普专学生到三年级才有几个月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于是例行程序,实习对技能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在“3+2”模式下,中职学校都没有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教学计划安排。在最后转段考试中,两所中职学校与以往所签约的高职院校也仅仅考查学生的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并没有相关专业实操环节的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无从体现。笔者经过调研,职业教育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双元”育人模式,即突破体制、机制限制,紧贴行业人才需求,让学校与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发挥各自优势和长处,请进来,走出去,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缺乏沟通联系

“3+2” 中高职衔接模式虽然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兴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实际情况是,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技能的学习,而高等教育主要是侧重专业理论的学习,这显然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以上述两所中职学校在近年与其他高职院校签订的“3+2”中高职衔接协议为例,学生报考“3+2”,中高职两所学校间签订一纸协议,报送省教育厅备案,学生在校期间,中高职除了一次转段考试,并没有实质性的衔接、交流。学生对即将升入的高职院校所知甚少,高职院校对学生在中职阶段教育中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情况也不够了解,学生到了高职,知识结构、技能实训形成“断层”,造成时间、资源的隐形浪费。

3.中职中的“应试教育”

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3+4”中高职衔接模式,招生指标少,加上社会上的“本科情结”影响,于是很多中职学校就把对口升学当作学校招生的名片、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入学报名时根据分数被编入对口升学班,戏称“职教中的升学班”。在此三年中,学生的课程设置完全按照高考的科目来安排,举全校之力支持升学班,学生成天到晚陷于题海之中,基本上都是采用普通中学的“高考模式”来进行教学和管理。这样,绝大部分中职生在毕业的时候拿到中职学历之后继续求学,就遇到了比较大的困扰——升入实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当时报名走的是“3+4”模式而不是“3+2”模式(高考报名中明确规定:只有具有普专学籍的学生方可报考。普通中专、高职学籍只能选择其一)由于档案已定,不能读高职大专,只能以中专文凭毕业。问题是,这三年完全在应试教育中度过,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学生在三年时间里,受到的是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强化训练,根本没有时间实习实训。理论基础较弱,没有多少实际本领,进入社会发展空间不大。

4.中高职专业选择的固化

一般来说,中职学生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进入中职学校时,大多在十五六岁,年龄普遍较小,心智还不够成熟,学生缺少职业思考与职业生涯规划,在报名选择专业时,要么是家长和老师的包办代替,要么是学生自己凭一时的爱好或受其他同学的影响,对选择的专业并没有太多的理性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涯规划的渐趋成熟,很多学生对以前所选择的专业呈现出一定的困惑。当年报考选择专业时,以兴趣作为选择专业的根据。姑且不论学生这时的兴趣是否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即便是,难保若干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需求变化,兴趣不会改变。

学生的专业如果选择不当,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定位和就业方向。对于国家来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很有限,专业教育仍需要在学校里完成。因此,如何使学生学有所长,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专业选择不当,对于个人来说是生命的浪费,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教育资源的浪费。目前的对口高考中,考生必须专业对口,否则不予报考。这样的一刀切,有悖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三、建议与对策

学生成才“立交桥”的路线图已经确定,怎样精心打造、为学生圆梦,这是我们职教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开展中高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学校要整合资源,加强专业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以上述三所中高职院校为例,面向所有学生和教师,搭建网络课程平台,畅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渠道,为学生成才服务。

我们认为,在各个学段,学校将教学资源建设信息、教学及实践成果在网上展示,将全部理论课、实践课及就业课程上网,以及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专业教学及课件资源的共建共享、按需下载,为各专业的在校学生、已毕业生、行业合作企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网上课程学习和培训的学习环境。

基于该“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将学校各个专业的课程全部建立精品课程或网络课程网站,并进行课程、专业各类教学素材的集成,从而形成学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这也是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建设内容要求。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我们认为,校级“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工作步伐应该加快,以进一步服务学生的多方面需求。

2.给予学生专业选择的灵活性

专业是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专业选择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中职学生入学年龄较小,对于职业没有什么认识,他们很少或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选择的指导。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我们要摈弃陈旧的智能一元理念,用多元理念来评价学生,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每一个学生有发挥潜能、展现才能的平台和机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适宜成长的土壤,首先是高职院校不宜固守“专业唯一”论,只要学生在新选的专业上有特长,能够发挥其潜能,就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接纳;其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给予中高职院校适当的自主权,允许学生在各个学段有一到两次的转专业的机会,营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宽松局面。

3.畅通中高职专业建设通道

打破传统的专业类别,将一组包括不同方向、不同类别的专业组合在一起,一个专业群实际上就是一所特色專业学校。因此,当今我们在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时,要从专业特色角度出发,对现有专业进行整合、改造,重新规划区域职业学校布局,对应行业需求,建设系列职业教育“专科学校”,一校一特色,实行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当前,对口升本、“3+2”五年制高职、三年制普通中专、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试点等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虽然能满足学生成才成长的多元需求,但我们不能满足,中高职间要开设差异化专业,专业特色鲜明,打破传统的专业类别,将一组包括不同方向、不同类别的专业组合在一起,一个专业群实际上就是一所特色专业学校。因此,在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时,要从专业特色角度出发,对现有专业进行整合、改造,重新规划区域职业学校布局,还可以采取引企入校、订单式培养等,对应行业需求,突破体制、机制限制,紧贴行业人才需求,大胆创新运营模式,让学校与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建设系列职业教育“专科学校”,一校一特色,实行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4.加强中高职院校的资源利用

合肥职教基地教学资源丰富,中高职教育各擅胜场,但如何做到资源最大限度整合和利用,怎样发挥资源最大的效益,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院校必须加以思考的。我们认为,关起门来办职教是狭隘之见,中高职不相往来就不会有发展。作为职业教育中两个不同阶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它们的培养目标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以培养实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因此,推进含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等在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人才成长途径等方面的衔接尤为必要。[4]培养操作能力强,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应用型人才,就要利用中职教育的技能训练和高职教育的理论融通融合。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社会既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中高职携手并进、协同发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促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不仅可以实现纵向融合、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而且还可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一条终身学习通道。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要求全社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党和政府确定了职教的方向,赋予职校生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要把资源转化为动能,把方案变为行动,让职业教育为合肥社会经济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一斌.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N].合肥日报,2016-05-15(A02).

[2]邹奇,孙鹤娟.困惑与超越: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3]何文明.教育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学校合并[N].中国青年报,2015-10-26(11).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有效衔接
浅谈农村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有效衔接问题
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认同差异的实证分析
浅谈护理专业中高职贯通体外衔接的建设研究中遇到的问难及对策
解析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性衔接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从《杨氏之子》到《陈太丘与友期》
书海无涯“读”作舟
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