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旅途中寻找青岛的“年味”

2020-04-26王欣

走向世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集年味庙会

王欣

年,之于全球华人,意味着美满的团圆。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对过年有着不同的记忆,沉浸在迎接春节的氛围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年的味道。

“年味”之于青岛,是情结,是乡愁,也是浓浓的文化。随着青岛全域旅游的持续升温、文化与旅游的全面融合,跨越“2019"与“2020”的这个冬天,带着十足年味和文旅新气象,打开了漫游青岛的冬日序曲。

去哪里寻找传统的“年味”?冬日的青岛告诉你:这里有无数可能等着你。

第一站:赶集最是乡风土情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的。实际上,老一辈青岛人忙年是从腊月初八开始。备年货是过年不可或缺的序曲,也是“过个好年”的关键一环。如今,李村大集、王哥庄大集、辛安大集、上马大集、王村大集、泊里大集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忙年气息。

李村大集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明万历《即墨县志》,其建置篇载:“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据此可知,在明朝,李村大集已属乡间十二大集之一。清同治《即墨县志》对李村大集也有载录。同治十一年(1872年),即墨县内有城集4个、乡集39个,李村大集为其中之一。至清朝末期,李村大集已形成繁荣一方、辐射百里的规模了。李村大集每逢农历二、七举行,以前是利用李村河的河道作为临时市场,如今李村大集经过数次改造,已经成为东至东李村、西至杨哥庄,南北宽百余米、东西绵延3公里的大集。“每年腊月的几个年集,是李村大集最火爆的时候,大集上往往人山人海。尤其是对联市往往成为大集一一景,写满吉言的大红对联一排接一排,沿东西河道一溜挂起,形成一条条长卷,远远望去十分壮观。不仅如此,卡子、箅子、布老虎、拨浪鼓等年味十足的东西都能在李村大集找到。”青岛文史专家鲁海曾在文中写道。

除了李村大集,青岛周边还有王哥庄大集、辛安大集和泊里大集。王哥庄大集是以年货为主,尤其是大馒头和海货最为出名,这里海水豆腐、甜晒鱼、崂山刺参、崂山拳头菜、王哥庄海米、干小银鱼、干墨鱼,干鳗鳞鱼、干鼓眼鱼、干鲈鱼等干鲜海产品一应俱全,彰显着青岛靠海吃海的地域特色。王哥庄大集最畅销的是咸鲅鱼,因为鲅鱼炖豆腐这道菜谐音“都富裕”。王哥庄“干海产品年货大集”,从腊月十四持续到腊月二十九。

作为青岛西海岸最古老、最大的集市,辛安大集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近百年来,辛安大集经历了多次搬迁,规模不断增加。辛安大集除“逢五排十”为大集日外,又加“逢三排八”为小集日。虽然现在辛安街道的商场、超市很多,但周边老百姓还是习惯农历逢五、十赶赶辛安大集。从针头线脑、面人糖瓜、红白喜事用品到蒜白子、案板、香炉等都能买到。

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惟一人选市级“非遗”的农贸大集,泊里大集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作为青岛市目前尚存的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集市之,泊里大集从清朝乾隆年间设立“泊儿集”(又称“泊里集”)开始,历经4次迁址,成为连结苏、鲁、皖、豫等省份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蘊和独特的地方民俗特色。2012年,“泊里大集”人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泊里大集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叫卖声、砍价声此起彼伏,整个大集又被细分为服装市、杂货市、食品市、肉市、蔬菜市、海鲜市、干货市、五金市、农具市等20多个专门的区域。泊里大集作为个民俗市场和文化符号更加闻名遐迩,赶泊里大集已不单纯是老百姓买卖商品的方式,更是对历史传承的回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地铁11号线的通车,坐着地铁去即墨赶趟集让许多老青岛人轻易拾起了乡间乐趣。王村大集是即墨东部历史最为悠久的集市之,自古就有“通工商业,便渔盐之利”之说。王村大集从清朝中期就开始红火,那时的王村大集还在南坦村河两岸,周边还有许多商铺,由于集市热闹,周边许多县市的渔民都来这里交易。后来,这里开了不少钱庄和商铺,还曾发行过“王村岛里”市场通币,海阳、莱阳、平度、胶州等地商贾和民众都慕名前来赶集。至今,王村大集已经有400年历史,每月农历三、八仍有许多人来此赶集,现杀的活鸡活鸭、田里的新鲜蔬菜、自家磨的杂粮面、老方子酿的酒、地道的农家酱菜....那些久违的味道变得鲜活起来。

第二站:即墨古城重返千年

庄严厚重的城墙、古朴壮观的城楼、精雕细琢的亭台、古韵悠长的牌坊、古香古色的建筑、人声鼎沸的老街……白天,热闹非凡的古城,让人大饱眼耳口福;夜晚,如梦如幻的景象,仿佛穿梭时空隧道,重返千年一即墨古城,披着光阴的痕迹惊艳着人们的双眼。

财神送福、秧歌起舞、锣鼓齐鸣、柳腔婉转,只能在影视剧里看到的街景,因为有了年味民俗的点缀,更加生动。千年沉淀的历史韵味氤氲在城中:门楼、学宫、文庙、牌坊街、财神庙、宗祠、亭榭……按下快门,便是一个个令人心动的瞬间;老街的空气里,飘荡着令人垂涎的香气:酸甜可口的糖葫芦、酥香薄脆的芝麻饼、软糯弹牙的糍米糕、酱汁浓郁的金山鸭卷……琳琅满目的小吃,让人停不了口;葛村柿子、官庄竹编、工艺葫芦、黄氏烙画、糖画、泥老虎等民俗年物,让人爱不释手。当即墨古城的古韵、年味、美景、美食相撞时,这里便是一场人们期待的年味狂欢。

第三站:天后宫里拜妈祖从除夕夜到元宵节,天后宫里一年一度的新正民俗文化庙会格外热闹,吸引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从正月初一午夜新年撞钟祈福到祭财神、拜妈祖,从猜灯谜、吃糖人到扭秧歌、跑旱船、听大戏……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活动在这座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老院落里热闹上演,从四面八方赶来逛庙会的人们,欢天喜地迎接新春的到来。

“祭拜妈祖”是汉族民间的传统,不论是渔船作业还是扬帆初始,人们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妈祖庙在南方沿海非常普遍,但北方只有青岛的渔民延续了妈祖文化,因此,青岛天后宫是中国最北、也是北方惟一的妈祖庙,是青岛渔民出海前祈祷、祭神的场所。在过去,每年春秋两季,渔民出海前逢会,前来朝拜许愿,热闹非凡。自2000年新正民俗文化庙会恢复以来,每届庙会都增添新的特色活动,包括新年撞钟仪式、青岛民间工艺展、“迎新春”对联、灯谜大赛、民间艺术杂要表演赛、民间游戏竞技表演赛、“祭海”民俗表演、“接财神”民间祭拜仪式、民间剪纸大赛、胶东大秧歌表演、天后宫戏楼大舞台曲艺展演、元宵赏灯晚会、新春民俗文化讲堂等,众多的民俗活动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第四站:湛山寺中撞钟祈福湛山寺本身也是一座名刹。山门的石狮子相传是明代遗物。寺内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天王殿及客舍,殿后为藏经楼,旧藏佛经6000余册及古代佛像。寺后东侧小山有八角七级砖塔,耸立云表。寺院南对黄海,东西北三面,浮山、湛山、太平山屏列。而“青岛十景”中的“湛山清梵”说的就是湛山寺。

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湛山寺里的香客便会络绎不绝。而正月初一、十五,前来烧香祈福的人更是摩肩接踵。而除夕夜的撞钟祈福活动,年味最浓、人气最高。“撞响新春吉祥钟”活动一般在除夕夜零点开始,由方丈带领全寺僧人共同举行“吉祥撞钟”仪式,吉祥撞钟共108响。从零时开始,依次撞响湛山寺内的鸣钟。前来参加祈福活动的人们在钟声里寄托自己的心愿,或愿事业发达、万事如意,或愿家庭安康、平安吉祥。据说,祈福钟敲108响,表示1年中有12个月、24个气节和72个侯,3个数加在一起恰好是108,代表整年平安祥和。

第五站:

庙会山会感受人间烟火味

对于崂山而言,每年正月初八,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因为号称“崂山庙会之最”的华严寺庙会在这天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和游客汇聚于此,登山祈福、逛庙会,感受一场年味十足的文化盛宴。华严寺是崂山中现存惟一的佛寺,整体建筑宏伟典雅,成为崂山古代建筑艺术之最。华严寺庙会起初定在每年四月初八举行,因正值渔民出海之时,庙会之日,香火很盛,渔民多来烧香拜佛,祈求平安丰收。上世纪60年代中期庙会中止,直到1985年原华严寺庙会和新兴起的“寂光洞”庙会合二为一,改为每年正月初八举行。每年的这一天,从天刚蒙亮开始,一直到日落西山,人们源源不断的从周边各处赶往庙会。在崂山,有一句老话叫“千难万难不离崂山”。作为民间自发的民俗节庆活动,华严寺庙会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话,人们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侧面反映了当地民生和民俗。如今,华严寺庙会不仅保留了旧时固有的民俗,还融入了许多旅游文化元素,风味小吃、特色年物琳琅满目。2008年,华严寺庙会人选崂山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浮山所正月十三山会,始于明代,与原四方村海云庵的糖球会、杨家村清溪庵的萝卜会并称为“历史悠久的青岛三大特色山会”。自2011年恢复以来,每到这一天,1388文化街就会拥挤得水泄不通。周围车水马龙,根本分不清哪是出口,哪是人口,只能跟着摩肩接踵的人群“随波逐流”了这久违的热闹气氛,一下子烘托出浓浓的年味儿。喧哗热闹的浮山所山会仿佛将儿时记忆带回来了:捏面灯的、捏面人儿的、画糖画的、卖泥老虎和兔爷儿的、转棉花糖的、套圈儿的、唱大戏的、吹葫芦丝的、拉二胡的、斗蛐蛐的、扭秧歌的、演皮影戏的、打年糕的、斗象棋的、捞金鱼的……要想从街的北头逛到南头,即使走马观花,一时半会也逛不完。因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总能“拽”着耳朵、拖住脚步。浮山所正月十三山会俗名“香油果子会”,因此市民排队抢购香油果子的场面年年有、排的队伍也是年年長,整整一天,街头巷尾都氤氲着香油炸果子的香气。除山会“头号主角”香油果子,各色传统食品、风味小吃也应有尽有,于是,人们走走停停、吃吃逛逛,重温旧时年味儿。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四,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台西头村祭海广场热闹非凡,看民俗、品小吃……“琅琊祭海”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令人大呼过瘾。正月十三在胶东民俗中是龙王生日,也是千年传统祭海节,渔民们会在这天举行祭海仪式,祈求鱼肥粮丰、平平安安。琅琊祭海是琅琊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祈福文化、海洋文化,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明珠。2014年,琅琊祭海被列入青岛市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琅琊祭海期间,有祭海仪式、文艺演出、琅琊特产展销、民俗文化展示、特色小吃展卖等活动。其中,琅琊祭海仪式重现姜太公封立四时主、徐福东渡等历史画面,表达渔民对大海的崇敬、感激之情和祈盼风调雨顺、渔业丰收的美好愿望。1000年的时光,悠悠流淌,民俗文化悄无声息地滋润着现代文明。琅琊祭海,如同一场寻古之旅,令人神往。

青岛年味儿民俗节庆的重头戏,当属糖球会,这可谓是青岛最热闹的民俗节庆活动。因为在青岛人眼中,赶完糖球会,喜庆热闹的“年”才算过完了。青岛海云庵糖球会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旧时,海云庵香火旺盛,往拜者多是渔民,为了祈求在未来一年里出海作业顺利,因此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也就是新年中第一个大潮日为庙会正日。每逢庙会正日香火更盛,同时庙前庙后还有唱戏、跑驴、踩高跷、跑旱船等娱乐活动,饮食、玩具摊贩也纷纷聚于此地,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其中,卖糖球的特别多,且各有特色,渐渐的便有了“糖球会”之说。1990年,“海云庵糖球会”正式命名,并将1天的会期延长为3天。2005年,糖球会荣获“中国十大民俗节”称号;2006年,糖球会被列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自2013年开始,萝卜会.元宵山会与海云庵糖球会合并举行,称为“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

第六站:

劈柴院里寻“老青岛”滋味儿

在青岛人眼里,劈柴院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符号,如同老天桥之于北京,承载着青岛百年的市井文化,依稀活在几代青岛人的心里。过年,来逛劈柴院,就是为了感受浓浓的年味儿和老青岛味道。

如今走进百岁的老街劈柴院,低头看脚,脚下是复原的青石板;抬头看天,眼前尽是老字号,与两侧古朴的门窗和灰色的清水砖墙形成视觉的走廊;探身一窥,院里是木质的楼梯和回廊;侧耳倾听,传来婉转悠长的戏曲和戏迷们的声声叫好……细细欣赏眼前“修旧如旧”的劈柴院,会发现,它的灵魂仍在。

劈柴院最妙的,也是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这里的小吃一青岛地道的老字号招牌小吃原本多发迹于此,豆腐脑、坛子肉、三鲜锅贴、鲅鱼水饺……地道的青岛小吃带着老青岛的记忆与味道。而劈柴中的江宁会馆更是集美食、文化、历史于一身,民俗味儿十足。这里是青岛最早的“娱乐圈”,解放前,许多艺人在此“撂地”卖艺,相声、魔术、京剧、茂腔应有尽有,还有不少名角大腕儿在此“拜码头”,相声泰斗马三立、西河大鼓名家刘泰清就在其中。

停停走走,感受冬日青岛里特有的浓浓年味,那是另一种温暖。

猜你喜欢

大集年味庙会
有一种年味叫泊里大集
舌尖上的年味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刘老汉的烦恼
庙会经济
古代的年味
童年的年味
开集啦!
闹中取“景”话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