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兵团文化融入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的时代意蕴及路径研究

2020-04-26肖志远

兵团党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立德树人

[摘要]兵团文化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屯垦戍边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富有独特历史内涵和时代意蕴的文化类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以及兵团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兵团文化以其深邃的历史内涵、富有时代特色的品质特征和精神价值回应了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和实现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稳定具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具体通过提升高校教师政治觉悟与政治站位、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关切、拓展实践教育、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将兵团文化融入“三全育人”等举措,全面推进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兵团文化;立德树人;时代意蕴;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1—0035—06

[作者简介]肖志远,男,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兵团文化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在延续了65年来党的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富有独特历史内涵和时代意蕴的文化类型。她体现了一代代兵团人用青春和热血肩负起的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稳定边疆、发展边疆的历史使命,凝聚了许多代表当前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展现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所特有的优良传统与顽强作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以及兵团精神在党的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1]兵团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巩固边疆、建设边疆、发展边疆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融入中华民族血液和中华民族之魂的特色文化,其核心要义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她是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她的政治性、原则性、人民性、时代性、先进性和示范性等特质与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实践要求紧密相关。因此,要在新时代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与育人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同时,自觉融入富有时代特色和区域特征的兵团文化,引导各族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努力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能够维护好边疆地区发展稳定的时代新人。

一、兵团文化蕴含的深刻内涵

兵团文化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巩固边疆、建设边疆的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是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作风、甘于奉献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品质的综合体现”[2],是科学理论的完美运用、独特历史阶段的客观需要和边疆地区发展建设伟大实践的有机统一。

(一)兵团文化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

兵团事业是我国国家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精髓,将我国边疆地区的特殊需要与党的屯垦戍边具体实践、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兵团的发展建设进程中,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作出了许多重要的指示批示、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兵团屯垦戍边伟大事业的科学指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深邃的理论思维和战略眼光,揭示了党中央关于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屯垦戍边理论,为兵团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指引了方向,为巩固边疆、发展边疆指明了正确道路,由此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兵团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理论基础的地位。

(二)兵團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兵团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峥嵘岁月的磨砺、屯垦戍边的锻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凝聚而成的边疆各族人民为新中国发展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兵团文化是在创造性地吸收、继承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着重从边疆地区的发展稳定、民族团结等具体实践入手,不断增添新的特色文化元素,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价值宝库。兵团文化致力于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与边疆地区的发展建设结合起来,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融入和推进社会主义和时代精神在边疆地区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一笔需要代代相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兵团文化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屯垦戍边伟大实践

兵团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屯垦戍边伟大实践的内涵升华和价值凝练。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顺应当时边疆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国防安全等客观实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吸收和借鉴我国历代屯垦戍边经验,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国民党起义部队、支边青年等留在了边疆地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通过屯垦戍边实践“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减轻了边疆各族人民的负担,改善了留疆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也逐步稳定了边疆的局势。党中央将这些复员转业(或暂缓复员)的内地军人、支边青年留在了边疆,他们成为了开发边疆、巩固边疆、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1954年10月,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其他边疆地区的兵团也相继成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和平解放新疆的十余万进疆官兵为巩固西北边防、维护民族团结,就地转业成为新疆“兵团人”的一分子,他们劳武结合、屯垦戍边,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白手起家、艰苦奋斗、扎根荒漠、以苦为乐、顾全大局,共同开创了兵团事业,共同创造了兵团文化,建成了一支“不吃军粮,不穿军装,不要军饷,永不转业”的生产队、战斗队和工作队。

党的屯垦戍边所孕育的兵团文化承启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巩固边疆、发展边疆的建设实践中、在实现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中创造、发展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

二、兵团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时代意蕴

兵团文化与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之间,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价值取向等方面密切相关,她充分回应了当前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兵团文化为边疆地区高校回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价值引领

教育的中心工作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其内涵分为“立德”和“树人”两个层面。“立德,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是‘树人的前提;树人,就是要以人为本,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是‘立德的目标。”[4]我国边疆地区人才资源较为匮乏,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边疆地区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出更多的“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优秀人才在新时代的边疆地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这也就要求我国边疆地区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立德”,更要突出“树人”,即要回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5]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应将立德树人所取得的成效来作为检验学校是否办好了学、是否治好了校的基本标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要求,需要的正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厚重的德行修养和精神价值积淀为根基,这也是延续‘文化自信的一种‘教育自信的基础。”[6]

兵团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在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文化,其蕴涵的兵团精神主要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基本内容及其体现出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价值准则和精神面貌。[7]兵团精神是“从井冈山、长征、延安、南泥湾的革命奋斗历程中历练出来的,是新中国巩固边疆、发展边疆的历史必然与现实需要的产物。在兵团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的兵团屯垦战士用青春和生命创造了边境荒滩上的一个个奇迹、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兵团事业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兵团文化增添了更多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感。”[8]为了履行好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依据现实需求、实践作用、社会评价、价值凝聚等因素,推动兵团文化的丰富与发展,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兵团文化的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精神价值的宣传和教育,以期在兵团屯垦戍边实践中,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与兵团文化在育人的目标、方式、方法以及标准上有着密切关联。兵团文化中所体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回应好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价值引领。

(二)兵团文化为边疆地区高校回应好“如何培养人”提供实践依据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立德”就是要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下,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用恰当的理念、合适的内容、适当的方法“树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情怀、独立人格、健康身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要求的有用之人,即回应好“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强调,“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9],这一科学论述为高校“立德树人”提出了要求,就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无论是采取何种方式、何种载體、何种内容都必须首先要秉持好正确的政治立场、方向和原则。

历史告诉我们,兵团文化凝结着党的初心和使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兵团屯垦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屯垦、一边戍边”的伟大实践,体现着兵团“推进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示范区作用、“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大熔炉作用、“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镇定器作用。兵团文化从孕育之初就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这也决定了边疆地区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必须始终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兵团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关怀指导下形成的,是在创造性地带领各族人民开创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文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强大创新活力在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中的体现,对于当前我国边疆地区所面临的发展与稳定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因此,在边疆地区弘扬和传承好兵团文化,在立德树人中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必须要求边疆地区高校要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学生实现对兵团文化的认知、对兵团精神的认同以及对党的屯垦戍边实践的转型发展。可以看出,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与兵团文化在育人方法、方向立场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相同。兵团文化中蕴含着的政治立场与方向、历史经验与启示、精神价值与品质是能够为边疆地区高校回应好“如何培养人”提供实践和现实依据的。

(三)兵团文化为边疆地区高校回应好“为谁培养人”提供目标追求

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育人工作必须始终围绕“人”这一中心而展开,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最终的落脚点是“为谁培养人”上、凝结于人才的实际运用中,即育人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人才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有、所用。习近平强调,“我国的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0]。可以说,“四个服务”要求我们必须始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也充分体现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我国高等教育的初心和奋斗目标上。这是高校的立校之本,也是我国的教育之魂,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知识积累、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制度运行和国家存续的需要,能够成为体现人民、代表人民、服务人民的优质人才。

兵团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她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彰显了服务国家大局、维护边疆稳定、促进边疆发展、服务各族群众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性特质,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兵团文化将其所体现的精神价值转化为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物质力量,真正成为了引领党的屯垦戍边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作为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价值主体。”[11]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兵团文化,其发展始终秉持了既依靠人民、又为了人民的实践遵循。边疆地区高校兵团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能够积极为党、为国家和为人民服务的各类人才。为此,我们要将兵团文化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适应边疆地区高校青年学生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将兵团文化一代一代弘扬和传承下去。可以看出,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与兵团文化在育人的原则、方向、目标和立场上都是一致的。兵团文化中所显现出的人民性以及育人遵循是回应好边疆地区高校“为谁培养人”的目标追求。

三、兵团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路径指向

兵团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凝聚起几代兵团人在65年的峥嵘岁月中,“用双手将戈壁荒漠变成千里良田和丰饶绿洲、牢牢守卫祖国千里边防线、防范打击各种分裂破坏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体现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价值,是一种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讲创新的理想信念追求”。[12]兵团文化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屯垦戍边伟大实践,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历史底蕴厚重,内涵深刻。在65年的党的屯垦戍边历程中,“兵团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兼收并蓄了五湖四海的地域文化,吸收借鉴了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文化精华,形成了以兵团精神为内核的、特有的精神文化。”[13]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发展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奉献边疆的决心和意志,不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我们要将兵团文化融入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就必须要找准立德树人与兵团文化之间在教育和培养人才上的契合点:

首先,以把好政治方向为要求,通过政治学习和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边疆地区高校教师的政治觉悟与政治站位,将兵团文化融入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要从提升教师的政治站位及政治敏锐性上入手。兵团文化所展示出来的内涵以及其代表的核心精神充分体现了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治理边疆、发展边疆、稳定边疆的决心和勇气,体现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不畏艰辛、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毅力。尤其是在当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三期叠加”复杂形势以及人才流失和人才短缺等现象的不断加剧,如何能培养出更多的“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发展边疆、建设边疆,这就需要边疆地区高校教师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提升政治站位,认知认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明晰兵团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发展方向,自觉地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兵团文化中的好的素材、优秀的案例、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提炼出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料选择。

其次,以强化教育引導为手段,通过回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关切进一步提升边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将兵团文化融入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要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上发力。边疆地区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特征和使命,结合高校各族青年学生的知识需求与精神期待,通过以文化人、以文感人、以文育人、以文润人达到以文塑人。在教育教学中,要阐述清楚兵团文化在体现党中央治疆方略、助推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时代目标的价值意蕴,强调兵团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在我国边疆地区的必然产物;要系统梳理清楚兵团文化所代表的先进性、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与党的初心和使命、爱国主义、团结奉献、自强不息以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内容紧密关系;要通过对兵团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兵团精神的宣传教育,有力回击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和思潮的影响,增强边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现实性和时代性要求。

第三,以凝聚价值认同为引领,通过拓展实践教育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高校青年学生的中华文化认知认同与践行,将兵团文化融入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要在立德树人实践教学上做文章、下功夫。注重实践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勤于挖掘整理和查阅资料、全面深入系统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动眼、用脑用心强化对兵团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兵团屯垦戍边实践调研,通过现场参观、现实模拟、情境体验、切身感受、思想升华等方式,让兵团文化及其兵团精神的深刻内涵、兵团人的精气神以及兵团屯垦戍边的伟大成就入眼、入脑、入心,震撼心灵,自然形成指引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政治素养、精神追求和价值体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边疆地区高校应充分且灵活运用兵团文化中丰富的特色资源,从服务边疆地区发展、边疆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激发各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兵团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各族学生对兵团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构筑边疆地区立德树人的精神高地,确保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保证实现服务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

第四,以保障任务落实为基础,通过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确保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将兵团文化融入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要在完善高校党的领导制度和体制机制上推进,将兵团文化融入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就必须要通过制度化建设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边疆地区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教育根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扎根边疆大地,努力为边疆地区高校提供完善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保障。“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习近平勉励边疆地区高校师生要践行好“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精神,努力培养出一批批扎根边疆,为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的各类人才。边疆地区高校要在教育教学管理、科学育人等方面积极融入兵团文化的内涵,尤其是要凸显兵团文化中所孕育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充分发扬兵团文化的精神实质、充分借鉴兵团文化的宗旨经验,回应好边疆地区高校师生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保证边疆地区高校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言传、身教、物化、熏陶等育人方式,立德树人,锤炼各族青年学生的精神品质,加快培养出更多的边疆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兵团维稳戍边事业的实践者和符合新时代边疆地区发展要求的戍边新人。

第五,以强化使命担当为己任,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明晰边疆地区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和使命担当,将兵团文化融入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要在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上亮招。“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4],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5],边疆地区高校要更加注重将兵团文化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中,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树人”的思想,“全心全意做学生提振精神、锤炼品格、学习本领、夯实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领路人。”[16]可以说,“在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唯有信仰坚定、道德高尚、作风正派、职责明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7]对此,边疆地区高校要把好教师“入口关”、从源头抓起,在政治学习、集中教育、教师培训等制度机制的构建中,进一步强化对兵团文化及其精神的宣传教育,提升教师广泛认知、理解和认同兵团文化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时代价值,以及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助推社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密切关系。由此,边疆地区高校既能以兵团文化及其孕育的兵团精神和体现的兵团屯垦戍边实践来铸就优良的师德师风,又能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提高思想认识、明晰使命责任,更好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

第六,以铸牢教育根基为目标,通过实施“三全育人”进一步夯实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的根基和效果,将兵团文化融入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要在围绕实施“三全育人”措施上落实。“三全育人”具体来说就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要求。”[18]这就要求边疆地区要加强构建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及各大高校在兵团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利用与保护、宣传与教育以及创新与发展等方面的协同合作,着力改变“自奏自唱”为“交响协奏”的状况,使兵团文化资源、屯垦戍边历史遗痕遗迹“活起来”。边疆地区高校要积极协调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主动挖掘具有本土特色、拥有鲜活事迹或典型人物的兵团文化资源,强化对兵团革命纪念馆、军垦博物馆、兵团建设遗址等的参观宣传,将其融入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同时,还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组织力量建设兵团文化的校本课程、兵团精神地方课程、网上历史博物馆、数字文物展示平台、VR体验馆等一系列既能体现兵团文化特色又升华兵团文化精神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以此不断提升兵团文化在涵养边疆地区高校各族师生的道德品质,全面保障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定位,使其更加明确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和实践方向,铸牢立德树人根基。

一代代兵团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和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创造了屯垦戍边、发展边疆、建设边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创造出了属于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兵团文化,为党中央治疆方略的顺利实施、为实现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以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继承与弘扬兵团文化,将兵团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精神融入边疆地区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必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必将会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稳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在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9-28(1).

[2][7][12]卢晓峰.兵团精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6,1.

[3]李福生,等.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上卷)[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3.

[4]庄敏.将立德树人的探索引入职校英语教学课堂中[J].中外企业,2019(7):173.

[5][9][10][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6]崔允漷,等.三个维度看“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N].光明日报,2017-05-09(13).

[8]卢晓峰,等.精神、力量、价值——兵团精神研究成果汇编[M].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8:10.

[11]毛澤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

[13]兵团党委宣传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兵团党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解读[J].兵团建设,2012(5):16.

[15][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1-31(1).

[17]朱志明,等.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8(5).

[18]任光辉,等.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三维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64.

责任编辑:杨伟民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立德树人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