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失独立思想是散文诗的普遍现状

2020-04-24蒋蓝

星星·散文诗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性散文诗背影

蒋蓝

2016年初,在寒风料峭的成都,我采访神话学大家叶舒宪。谈到他早年的一个引起广为议论的观点“诗从寺说”。他说历经二十多年,我至今不改初衷。

叶舒宪认为,“寺”上半为“屮一”,下半为“手”,寺是主持祭祀的人。诗、持、寺三字同源,古音同部。也就是说,“寺人之言”是指举行各种原始礼仪时使用的祝辞、颂辞与套话(见《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诗言志当为“诗言寺”,进而释寺人,认为早期无寺庙,故寺当为“阉割之人”主祭祀,故而中国诗多阴柔之美。考察古代、乃至现在的原始民族里,巫祝之人在烟雾缭绕的殿堂里俯仰,与神灵附体,然后代圣立言。他们魂不附体、喃喃自语的声音,并非雄性而昂扬,或者雌性而低回,级别越高的巫祝,发出的声音呈一种中性之声,有去性别意味。

我倏然一惊。

我甚至觉得,那些尊贵的发声者,左右徘徊,旁若无人,进而浑身战栗,声音的确达到了一种“中道”境界。另外,毕生从事这一灵魂二传手的职业,他们的相貌也在发生变化。

记忆里最清晰的一次,是2006年在桑披寺。一早的阳光从天窗涌进来,把一个偌大的经堂铺出一地明媚。地毯上的金莲花在强光下绽开了蓓蕾,呈现地涌金莲的幻象。经堂只有檀香在荡漾。远远看到一个背影,背影发声,我听不懂梵语,但声音分明是从背影下腹蒸腾而上,嗓子为之赋形。背影不断发送而来的声音,在光柱里袅娜,又像金刚杵那样兀立。

那是一种熟铜的声音,锃亮而柔韧,毫无阻碍,又没有像蝴蝶那样迎风飞起,而是收敛地低飞,然后收拢,把没有被照透的阴影点亮。当黄铜与金色阳光相遇,呈现为黄金镀金的庄严,与屏声静气。

我感到诗就是这样生成的。由于现代汉诗包括散文诗的修辞已被翻译体占领,纸上诗歌是写出来的,古人是吟唱出来的,与其说一些诗人在寻找元写作,不如说是在追忆那种声音。尤其是,那种从头骨缝灌注的中性之声。

散文诗首先应是中性之声。其次,汉语散文诗题材近年得到了极大地开掘,但缺失独立思想仍是普遍现状。贫瘠的修辞体现了思想的弱力,我们至今没有承续《野草》的精神血脉,鲁迅自称是一个散文式的人,他对尼采的逼近与采撷,把来自古希腊的理性思辨與东方诗性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可惜这一传统却被泰戈尔的函授学生们以矮化的情书体遮蔽了。

所以,将看得见的事物予以虚化,将看不见的事物予以具象,一直是我的诗学文体向度。

从起源上看,思想来源于对现状的不满;性质上看,思想肯定是个体性的。它与同道式的思想可以组合成思想的共同体;从语言呈现上看,思想肯定是言语式的,是破碎的,是灵化飞至的反手剑,思想不可能也不需要以地毯式轰炸来铺垫言路。思想是一个反问,它构成的思想话语都是精神世界的晶体成分。也就是说,精神是大于思想的,精神是思想的居所,思想是精神的主宰。精神因为思想的锐利而高贵,思想也因为精神的牢固和敞亮而得以休息和生活。散文诗应该成为呈现、状写、想象这一居所的文体。

我最喜欢佩索阿这样的散文诗:“不能成为什么,但能想象什么,这是真正的御座;不能要求什么,但能欲望什么,这是真正的皇冠。”我的双脚带动我的生活与笔触,我的文学世界从来没有被虚构过,但我一直在想象。轻飘而变质的东西灰飞烟灭了,而且我相信的事物从来就没有背叛过我。

猜你喜欢

中性散文诗背影
主题:背影里的爱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背影
女绅士
散文诗创作需要突破
散文诗,放逐心灵的天空和旷野
EUREKA EFFECT?2017引领女装新中性风潮
提起散文诗,我总难免悲壮
背影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