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冲突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研究

2020-04-22赵宁霞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赵宁霞

摘要: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试图将全球文化打造成一个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中心-边缘”文化,然而,对于处于边缘的弱势文化来说,它们面临着被西方文化侵蚀和同化的危险。因此,本文研究了在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情况下,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现状,并提出了有效的培育策略:第一,尊重文化差异,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第二,强化文化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第三,发挥高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作用。最后,加强大学生对自身的中国文化认同培育。

关键词:中西文化冲突,当代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

一、引言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国不同的习俗、宗教、意识形态等的碰撞和摩擦,这些碰撞和摩擦导致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和矛盾。同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试图将全球文化打造成一个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中心-边缘”文化,然而,对于处于边缘的弱势文化来说,它们面临着被西方文化侵蚀和同化的危险。在这种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开放化、多元化,充满新的机遇和挑战。美国学者萨义德在《东方主义》 中明确提出:“所有的文化都会把某些变形强加给原来的现实,并把它从一个自由漂浮的对象转变成知识单元。问题并不在于所发生的的某种变形。对人的心灵来说,抗拒对原初新奇性的侵扰是完全自然的,因此,某些文化总是倾向于把一些完全变形的东西强加给另一些文化,并且,为了接受者所收益而把那些文化构想成某种样子,而不是还其本来面目。”

二、概念厘定

(一) 文化冲突

美国语言学家 Carol Archer首先提出“culture bump”一词,指出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陌生环境中交流,交流中产生的障碍,就叫“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是由文化的“先天性”或者说其本性所决定的,是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必然现象。英国语言学家 Dilys Thorp用“confused encounters”一词来描述外教在特定情境下對学生行为的期望以及其产生的意料之外的语言或行为的碰撞,就叫做“文化冲突”。Andrea DeCapua 和 Ann Wintergerst 指出,“cultural shock”对于正在或即将接触另外一种文化的任何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陌生环境的刺激和熟悉文化价值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礼貌的行为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的人对礼貌的表达方式和衡量标准也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在文化交际中,既要对语言熟练掌握运用,同时更要了解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差别。

(二)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倾向性的共识与认可。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文化认同就是对自我形象的认识和确认,他们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文化认同与特定的文化模式是有一定联系的,对共同文化的确认是个人和团体界定自我、加强相互的同一感从而形成共同文化内涵群体的标志。费孝通先生(1997)是我国研究文化认同的领头人,他提出“多元一体”的文化概念。文化认同不仅可以看作是对自我文化的确认;还可以看作是对于不同文化的熟悉、接受和内化。文化认同不能离开深厚的文化背景,更不能脱离文化软实力。中国最深厚的软实力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和谐文化”是其载体,而“中华文化”则是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身份认同。因此,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我党文化自觉的高度,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作用、认识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教育要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目前,学校教育依然是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所以课堂上的疏导对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堂学习,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中华文化认知体系。尤其是近两年,国家倡导高校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灌输“三进”思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文化相互碰撞。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一般都是95后或者00后,不仅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强烈,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首先,加强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是中华民族祖先和各个时代的伟人们共同创造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积极影响。其次,加强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使其认同优秀的中华文化,使其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激发其民族凝聚力和爱国热情。

再次,加强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有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励志故事枚不胜举,“岳母三迁”、“悬梁刺骨”等这样的励志故事成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典范,使当代大学生明白一定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不畏困难,为自己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加强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有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素质。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所以,加强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大学生们树立对父母和师长的感恩意识,对班级树立集体意识,对校园树立维护意识。同时培养大学生们敢于担当的气质和胸怀。

四、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在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现状,调查问卷包括从性别,家庭背景,专业等角度出发,了解学生们的答案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期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现状,进而为文化教学提供参考。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为Z学院的本科生,目前为大二学生,该校为全日制本科院校,参与调查问卷的大学生共有124人,其中男生有82人,占66.13%。女生有42人,占33.87%。其中,来自农村学生占61.29%,来自城市的学生占38.71%。理工科学生占59.86%,人文类学生占25%,其他占15.32%。

根据对中西文化认同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结果得知,在对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来说,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在情感和态度上都持支持态度,表明大部分同学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与此同时,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方面,学生们却不太了解。在对于目前国内“国学热”的看法方面,大多数学生持完全肯定的态度。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受哪方面影响时,33.06%的同学认为伦理道德观念对自身成长发展影响最大。由此可以说明,学生虽然意识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需要付诸行动,来学习我国文化理论知识,并将之付诸实践,是中国文化内化于自身,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此外,在性别上,男生与女生并无明显差异,在家庭背景上,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

五、影响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特点发生了变化,由线性发展过程转变为全球化分工的参与者更加广泛、以多边主义塑造全球化治理体系。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社会面临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课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化不再是发达国家充当“救世主”的景象,而是更多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拥有更多话语权。但随之而来的,也会带来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

首先,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一方面,文化冲突表现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独立存在,一种文化想要长远持久地发展,必须持包容、开放的态度。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非主流文化已经渗透至人们的生活当中,并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到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种带着欺骗性、隐蔽性的非主流文化以其猎奇的姿态散播消极、负面的信息,并试图取代主流文化。这种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如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必然影响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全球化同样对中西价值观的差异带来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西方在社会、家庭等方面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当代大学生受到社会发展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对价值观的认知会有所偏差。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当集体主义观念与个人主义观念产生了摩擦,当代大学生如没有正确地审视整个社会背景,尊重文化差异性与增强文化自信,那么文化认同感势必会逐渐下降。

其次,教育使命的畸形。人才培养与大学教育密不可分。长期以来,受制度、体制的约束,我国的教育制度不够完善,无论是管理制度还是针对教育对象的规章制度,都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学校管理制度的政治化,大学生个体化的缺失等,这些问题亟需中国高校向西方高校取经。而西方学校中过于重视学生个性化教育,造成学生的散漫、懈怠,也是西方学校极为头疼的问题。不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不考虑教学对象的变化,不考虑教学环境的多样性,学生对外来文化排斥、不认同,这样的教育之路必不会长久发展。

再次,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价值观的迷失。处在金字塔金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与阅历,在父母和学校的保护下,不善处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人际关系。他们会随波逐流,跟随时代步伐,进行模仿,从众心理极为严重。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价值理性的迷失也是阻碍文化认同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及西方文化的认识不足、思想偏颇,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针对文化现象,缺乏客观理性分析,缺失价值理性,任意妄为。大学生这种价值理性的迷失及人际交往的淡漠化,缺少精神和信仰的追求,将会影响其文化认同感。

六、 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培育措施

为了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加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本文认为应该通过尊重文化差异,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强化文化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发挥高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作用、以及加强对自身的中国文化认同培育等手段,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进而加大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度。

(一)尊重文化差异,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国文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世界文明史是一个整体,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要在世界文化中大放异彩,不仅仅需要发展和传承自身的文化,也需要从其他文化中学习和借鉴,因此,我们不仅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也要学会从其他文化中吸取先进及优秀的文化成分,以充实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外来文化,存在即合理,外来文化长期存在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因此,我们要做到接受差异、理解差异、欣赏差异。费孝通先生在《文化与文化自觉》一书中指出,在目前差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学会十六字诀,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身传统的欣赏;“美人之美”就是要穿越自我和他者在文化交往中认为设置的各种障碍,祛除文化交流中对他者文化的偏见;“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另一方面,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不能“全盘他化”或“全盘西化”,要学会辨别分析外来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取其精华。让当代大学生在接触多种多样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开拓创新,成为胸怀开阔,兼容并包的社会主义接班者和中国文化传承者。

(二)强化文化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

目前,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再加上,智能手机和自媒体的发展,学生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新的机会,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QQ、微信等方式,向当代大学生传播我国先进的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红色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使学生真正认同这些优秀的文化。办好自己的网站,开办相应的公众化,定期向学生传输我国的主流文化,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进而达到认同及内化的效果。

另外,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繁多,内容良莠不齐,越来越多的低俗文化、非主流文化出现在网络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特别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文化主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杜绝不良文化的传播,强化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度。同时,为了确保网络及自媒体上积极文化的传播,也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一方面,鼓励人们积极上报发现的消极文化,并禁止低俗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加强后台的管理,及时发现低俗文化,并及时停止其传播。最终,要給人们提供一个积极、充满正能量的文化环境,使人们在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积极认同并传承中国文化,从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三)发挥高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作用

作为大学生的培育机构,在培养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大学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学校的领导与教学管理部门要重视大学生中国文化的认同,制定相关的规则,组织教师开办课程,系统的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加大主讲教师的培训力度,学校应该首先努力打造一批具备相应文化素养与内涵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队伍具有相应的水平,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中国文化素养的同学们。与此同时,学校要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国内的大师来学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目前,大部分学生以实用主义为宗旨,仅仅在乎能帮助就业,能带来立竿见影效果的学习,而忽略人文素养的培育。

在课程开办上,高校要重视文化的培养,将各种文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可以将其设为文化选修课,有相应的学分要求,课程形式可以多样化,以调动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重为重,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从而最终提高自身的整体文化素养。同时,要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校园的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如辩论,知识竞赛等。也可以带学生参观文化圣地,让学生切身体会文化的真正魅力。

(四)加强对自身的中国文化认同培育

如今,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各国文化进入了相互融合的阶段,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习别国的文化,也可参与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中来。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完善自身的文化结构,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己任,进而影响自己周边的人。

首先,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利用上课时间和业余时间,系统认真学习我国的优秀的文化传统、红色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意识地借阅、阅读相关书籍,并积极参加与相关文化活动,扩充自己的理论基础,并学会将其付诸实践。此外,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文化认知能力,学会、分析、辨别各类文化。在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利用互联网等设施,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并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摒弃其他国家文化中的落后和糟粕成分,如不思進取、享乐主义等思想,吸取其他国家先进的、优秀的文化,进而将其纳入我国的文化中,以壮大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七、结语

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的大环境下,如何让中国文化绽放光彩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中国的未来,传承并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的重任就落在了当代大学生身上,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和认同能力,如何让他们在众多外来文化中坚守中国文化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起他们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兴趣及践行,巩固其核心文化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选择能力,进而利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的契机,培养既具有科学知识,又具有文化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Edward W.Said, ”Orientalizing the Oriental”, in Dan Latimer, ed., 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9:271-272.

[2]费孝通. 文化与文化自觉[M]. 群言出版社,2010.

[3]张春兴. 青年的认同与过失[M]. 北京: 世界图书馆出版社, 1993:26

[4]郑晓云. 文化认同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2:8

[5]方铁, 何星亮. 民族文化与全球化[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6:342

[6][美]曼纽尔·卡斯特. 曹荣湘译. 认同的力量[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5

[7]崔新建. 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4(4):103

[8]姜华. 全球语境下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哲学思考——韦伯关于德国文化问题研究的启示[J]. 求是学刊, 2012(3):32-36

[9]张首先. 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3):77-79

[10]鲁全信, 杨绍安. 文化自觉: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消解的有效途径[J]. 高等农业教育,2013(11):83-85

[11]沈壮海,王绍霞. 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J]. 思想理论教育, 2014(3):15-21

[12]刘翠玉. 现代性视野中的民族认同[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5):34

[13]黄静娴.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研究[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12

[14]杨洁.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及教育研究——基于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的调查[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
智能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学习模式的影响及对策
新媒体在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
关于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分析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见钟情》现实意义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