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探究

2020-04-22陈春曦

教师·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

陈春曦

摘 要:语文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则是教育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也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基于此,文章先以当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不足为切入点,予以简述;再以此为基础对国内外工作的积极经验进行分析;最后给出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包括重视渐进性培育、教育的生活化等,为后续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渐进性培育;教育生活化

一、引言

语文核心素养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多项能力的共同体现,是知识积累和运用的综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视作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环节,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层次。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或存在方法不当的弊端,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情况并不完全理想。分析原因所在,并尝试予以解决,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不足

(一)偏重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得到普遍重视,而小学生自我钻研和探索的能力不足,需要教师给予知识解读,但过度讲解又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受到制约。如六年级古诗《江南春》(唐代诗人杜牧)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教师可告知学生“南朝”指“宋、齐、梁、陈政权”,“四百八十寺”形容寺院较多。学生虽然理解了上述内容及其基本含义,但可能无法准确运用数字夸张这一常见手法,也无法准确对类似元素进行概括性归纳,教学工作片面重视讲解,学生吸收态势无从保证。

(二)偏重知识点考查

对知识点进行考查,在各级教学工作中均得到普遍重视,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知识点考查偏重于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非素养的提升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如《穷人》(俄国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一文中,学生可在学习后提炼主要内容,但因俄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存在差异,学生对中心思想的提炼可能受到影响,对安娜担忧“揍我一顿也好”理解困难。知识点的考查中,上述元素鲜有涉及,学生的学习也更多浮于表面,不愿进行更多思考,核心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受限。[1]

(三)学生主动性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优化,既需要来自教师的指导,也需要自身的主动、积极学习。目前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主动学习兴趣不高,有学者在针对60所小学、663名小学生的研究中发现:60%以上(453人)的学生,不会进行教科书之外语文知识的刻意学习;25%左右(204人)的学生认为,教科书中的内容已经足够丰富,不必进行主动学习;另有41%(271人)的学生认为,进入小学高年级(5~6年级)后,面临升学压力,无暇进行主动学习。[2]上述结果可视作当前小学生核心素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受限的原因之一。

三、现有积极经验分析

(一)国内积极经验

我国国内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一直较高,在教育大省山东省,20世纪90年代即启动过教学改革计划,近年来其新式教育模式也得到国内广泛肯定。部分山东省小学会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延伸性,将教育工作自课堂、学校延伸至生活中。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再片面重视书本知识的巩固,而是要求学生选取上学路上遇到的某处景物、人物、事件,运用100字予以描述,精准提炼事物的核心特征,这使学生的文字、语言等能力得到同步考核和练习。江苏等地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考核的多样化,将口试引入期末考核中,以提升学生书面之外的语文能力。上述工作均可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言文字能力,且具有长期性价值,值得推广和学习。[3]

(二)国外积极经验

国外同等级别的教育工作,也具有很多可借鉴的积极经验。如现代教育的发源地德国,在其小学阶段,教师往往更重视对学生天赋的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困惑時,教师不会直接予以解答,而是建议学生自行思考,并给出思考结果,如果学生仍不能理解问题,教师则会建议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尝试获取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语文知识进行表述,因此提升了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美国小学的教学工作与此有相似性,但更具现代化特点。“翻转课堂”模式发源于美国,并很快在各级教育工作中得到普及和推广。小学阶段的“翻转课堂”运用十分常见,教师会将下一课时的语文相关知识整理为若干问题,并收集对应资料,以远程方式发送给学生,由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在此过程中寻找答案、持续思索。次日课堂上,教师会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而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述经验在我国也有推行的空间,值得重视、尝试。

四、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渐进性培育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通过语言文字运用等能力加以体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工作,难以一蹴而就,可在后续工作中,重视渐进性培育,逐步提升小学生的对应能力。较为典型的方式为字、词、句、段落四个阶段。“字”阶段代指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应牢固掌握书本内容,包括字意、读法、用法等,小学高年级阶段,还应包括少量的文言文知识。“词”阶段代指基础知识的延伸,即某些特殊词汇的多用途和多含义,应在该阶段予以掌握。如古汉语中“食”字,发音为二声时,具有“食物”等名词性含义;发音为四声时,具有“食用”等动词性含义,教师需鼓励、引导学生予以掌握。“句”阶段即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以及部分延伸知识后,教师可通过课堂考核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不足,学生也可以获知自身学习的瓶颈和误区,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如教师可给出一首古诗,要求学生课堂赏析,或给出一段文字,要求学生进行内容和思想的提炼等。进入“段落”阶段后,学习不再强调模式化,学生可根据之前三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和不足,灵活进行针对性学习和主动学习。教师则进行引导,给出阅读和学习的方向、建议,使学生更高效地积累、掌握知识,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教育的生活化

教育生活化,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再拘泥于现有形式、时间、空间,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延伸至生活中。结合我国各地现有经验,建议构建长期学习机制,以目标学习法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如进入小学五年级后,可将一个学期作为一个学习阶段,拟定学习目标为“准确压缩大段文字”,实现关键部分保留、主题突出;掌握若干古诗词或现代诗,可根据格律特点进行仿作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5~8人。教师可引导学生设定学习计划,理清学习思路,每个月、每周的学习内容不同,逐步完成对应的学期内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通过阅读,掌握小说、散文的压缩方法,打磨自身技艺,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考查,直到阶段内目标达成。生活化教育的优势在于可实时开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也能在持续的生活化学习和思索中完成。

(三)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包括常规面对面讲解,也包括翻转课堂、微课、远程教育、多媒体教育等新方法。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尚轻,各类教育方式也均拥有理想的推行空间。以翻转课堂模式为例,可借鉴美国各地的工作方法,由教师对下一课时、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加工,生成完整的学习资料,发送给学生进行课堂外的自学。

例如,学习内容为《少年闰土》,教师可以收集与“鲁迅”“闰土”等关键元素相关的各类资料,发送给学生,为避免学生在众多资料中失去学习方向,可设定多个引导问题。第一个引导问题为寻找文章中的生字词。学生在生字词的寻找中,完成了文章的初步阅读。第二个引导问题为提炼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生需要进行阅读、思索,才能获取问题答案。第三个问题为寻找其他文章中的“闰土”角色,分析与本文“闰土”的差别。第三个问题可作为延伸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性学习。该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晰,且不断阅读和思索,这直接改善了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从而完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优化。

(四)考核机制的变革

考核机制的变革,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改善的辅助性措施,其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效果是间接性的,即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当前语文水平和不足,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工作改进的参考。

如在期末考试中,要求学生现场就《开国大典》一文进行赏析,教师根据文章內容给出问题,包括“哪一段描写深化了文章主题”“哪一段是文章的核心段落”等。结合学生回答结果,了解其学习中的不足。变革后的考核机制,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全面评估,也能作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一步改善的依托,可作为渐进性培育、教育生活化等措施的补充予以推行。

五、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当前语文教学偏重教师讲解、知识点考查,学生的主动性不高等现状影响了教学效果,结合国内、国外各方面积极经验,我们应在后续工作中,重视渐进性培育学生语文相关能力,尝试实现教育的生活化和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积极进行考核机制的变革,多角度地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梁英英.关注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文学教育(上旬刊),2019(5):84-85.

[2]胡秀凤.强化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41-42.

[3]刘飞.“语文核心素养”意涵解构与培径重构——基于名师课堂的思考阐释[J].浙江教育科学,2017(2):47-49,25.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
实施整体教学 落实语用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巧借教材设点 活练说话训练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