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数字化金融服务脱贫攻坚的能力

2020-04-22刘银行黄凯莉

银行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数字化电商

刘银行 黄凯莉

2020年是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与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无缝衔接的关键之年。脱贫攻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够有效减少农村贫困。尤其是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金融扶贫,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开展对脱贫人员的跟踪分析,有助于提高金融产品供给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推进三农和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

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力量,要主动把脉时代,以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和服务“一号工程”为抓手,创新数字化金融服务扶贫新模式。

抓好以线上信贷平台为抓手的数字化扶贫模式创新,以产业链、供应链为基础,构建“生产企业+上下游企业+农户”的扶贫模式,实现批量获客与集约服务。抓好电商金融扶贫模式创新,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充分聚合各种电商、金融、生活服务等资源和平台,深度融入互联网金融产品,打造功能齐全、服务安全快捷、内部环境舒适、场景体验一流的定制化农村电商服务平台,构建“扶贫商城+扶贫企业+扶贫户”的扶贫模式,将贫困地区的 农产品从线上渠道销往全国各地,既将贫困地区的精选特产带给客户,也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贫困户增收脱贫。抓好多方合作扶贫模式创新,整合网络平台、线下网点、第四方物流、银行线上信贷等多种服务主体,构建“平台+消费+金融+物流”的新型混合电商模式,以“农户+企业+基地+电商+银行”探索O2O双线扶贫模式,有效衔接生产、流通及消费。抓好与政府合作的联合扶贫模式创新,通过与工商、司法、税务等部门深度合作,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将信息变为信用,将信用变为资金,有效促进信息、信用、信贷联动,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抓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围绕重点区域建立特色产业生态图谱,逐步实现“一县一特色产业、一特色产业一惠农产品”的针对性创新,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高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

提高数字化金融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展数据来源,对外加强与多方机构合作,扩大数据来源,获取丰富数据,为数字化金融扶贫提供有力支撑。

主动深化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积极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平台等政府平台建设,对接地方政府农业大数据;主动深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接农业信贷担保、保险、期货等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大数据;主动深化与缴费支付、第三方数据等机构的合作,对接日常生活消费大数据,全面拓展数据来源,通过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第三方平台等多方面的大数据资源,利用前沿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评价模型,围绕“融资服务、信用评价、持续经营能力评估”等指标,构建“互联网+政务+金融+大数据”融资服务链,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对内要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企业和农户信息档案系统,采集脱贫攻坚帮扶带动企业、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等相关信息,建立帮扶企业、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更新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信息,及时纳入帮扶,掌握动态信息,为数字化金融扶贫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扩大数字化扶贫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三农扶贫的自我造血能力。

将数字化金融融入脱贫攻坚具体场景

商业银行要做实平台、打造场景,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加快建设三农普惠领域、供应链等特色场景金融体系,着眼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商互联、农业产业升级、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客户交易线上化等机遇,构建三农辐射圈式和普惠产业链式场景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链式营销、批量获客、整体服务的能力。

加快支持平台系统建设,突出大数据、智能决策等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对风控制度、风控流程、数据模型进行差异化再造,适应业务线上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要求,精准贫困户画像、细化贫困户标签,精准挖掘贫困户及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需求,自动精选合适的金融产品向贫困户进行推荐,实现“千人千面”的金融产品推荐服务,根据客户信息自动审查、审批,有效降低三农领域客户的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加快开放银行建设,與政务服务或第三方平台合作,将银行服务嵌入政务、医疗、学校、商店、交通等高频生活场景,将高频非金融场景引入银行APP,通过“金融+非金融”的联合运营,引导场景用户转化为银行客户,提升客户黏性和活跃度。依托线上渠道,建立专门的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机制“五专模式”,深入探索三农领域普惠金融服务的新模式,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整合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打通数字化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发挥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通过金融科技赋能,推动渠道整合协同,构建“营业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通工程+互联网金融+流动服务”的五位一体服务网络,实现端到端的渠道间贯通服务。不断优化物理网点布局,向人口密集、产业密集的县域、乡镇、产业园、专业市场等迁建,并加快智能化、轻型化、营销化“三化转型”,打造获客留客、价值挖掘、咨询顾问、金融体验、文化教育“五大平台”,推进“一公里”微商圈生态服务场景建设,通过线下业务线上受理、线上活动线下体验、线下活动线上支付等方式,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

当前,很多商业银行针对农村市场推出惠农工程,如农业银行的惠农通工程。要将惠农工程嵌入更多应用场景,将惠农服务点打造成集金融服务、电商交易、产品推广、贷款辅助、信息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惠农综合金融服务站。主动适应农村信息网络基础条件、移动互联金融行为方式变化等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开放银行、场景银行、社交银行、线上银行“四个银行”,将三农金融服务嵌入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移动应用APP等重要场景,实现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超越时空服务。与政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合作,在村委、企业销售终端设立金融服务点,开通助农取款、转账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充分利用移动智能设备的便捷性,通过客户经理等外拓人员,为客户提供上门金融服务,延伸金融服务触角。重点推动掌银平台建设,把掌银打造为集存贷款、理财、保险、生活缴费、政务服务、业务预处理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生态圈,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便捷性和体验感。

构建智能风控体系,提升全流程、即时化、动态风险管理能力

数字化金融扶贫风险总体可控,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如:贷后管理不到位、对资金流向监控不及时等导致的信用风险;政府增信机制管理不规范、账户管理不到位、优惠利率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导致的操作风险;扶贫小额信贷发放存在搭售其他金融产品等引发的声誉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需要运用数字化技术,构筑智能化的风险控制体系。

要建立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借助信贷客户预警、征信监控、信贷客户资金归行监测等多个平台,综合运用银行内部黑名单、反欺诈数据、行外公安刑事记录、司法涉诉记录、多头借贷记录等行内外数据,优化政策优惠企业和贫困户准入风险核查模型,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交叉验证和动态监测。定期对村委回访、交谈,及时获取企业、农户等客户的信息变化。根据贷后管理预警系统自动产生的预警信息,开展实地核查,实现“线上预警+线下核查”风控模式,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同时,通过客户经理深入客户,走访政府和熟人,做实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信息采集、资料收集、录入系统等工作,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获取信息,进行客户信息比对印证,采取贷款发放的“双调”“双审”等措施,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数字化电商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社交电商,春天来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