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金融的新形势及商业银行的布局

2020-04-22徐鹤龙

银行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支柱养老金养老

徐鹤龙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受到持续关注,养老成为政府顶层设计的重要议题,一系列根本性变革陆续展开。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养老服务高度重视,已明确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时间规划,养老金融将迎来重大发展前景。商业银行作为养老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养老金融业务上将大有可为。一般地,养老金融体系主要分为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个方面。其中,养老金金融即为养老保障三大支柱体系,养老服务金融主要涉及金融资产配置和非金融服务等,养老产业金融则涉及养老产业的投融资运作。

养老金融业务市场机遇

2013年以来,我国政府已基本确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并支持社会资本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密集出台了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养老产业和养老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推力。在政策红利窗口下,伴随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金融市场前景广阔。

一是中国老年群体平均寿命不断延长,总体规模加速扩大,老年人口呈迅猛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有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比上一年度增长约500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1999年末的1/10上升至2019年底的超过1/6,到203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4,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將达到4.98亿人,占总人口的1/3。老龄化将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养老金融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是居民养老意识显著增强。截至2019年,我国城镇人均基本养老金月发放额约为3400元,参保人数为4.35亿人,覆盖1.2亿人;企业年金人均积累额约为6.76万元,覆盖2506万人;职业年金人均积累额超过1.75万元,覆盖4000万人。养老金的普遍覆盖使民众养老规划意识显著增强,平均消费支出逐年上升。同时,未来10年至20年内,随着“65后”步入退休行列,对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也将显著增加,老龄产业有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是老龄人口财富积累规模巨大。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按照中国城市45%(全国老龄办调查数据)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计算,2019年全国老年人存款总规模已超过26万亿元,人均存款10万元左右。如果按储蓄存款占个人管理资产的50%预估,则整个市场老年资金规模已超过50万亿元,资金体量巨大。

四是个人养老账户制基本明确。2018年,财政部、国税总局、人社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指出自2018年5月1日起,我国将在上海市、福建省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个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2019年2月,人社部、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税务总局、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工作,第三支柱建设加力提速。预计近期个人养老账户有望正式推出,这也意味着个人养老账户制基本明确,未来或将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养老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是养老保障三大支柱比例结构有待优化。成熟的养老保障体系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养老责任。以美国为例,美国第一支柱养老金在其三大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规模占比仅为40%,作为第二支柱的职业养老金和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截至2019年末,我国第一支柱中,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存5.8万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额为2.6万亿元;第二支柱中,企业年金规模超过1.7万亿元,职业年金规模超过7000亿元;第三支柱目前规模仅约为百亿元。可以看出,相比美国,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三大支柱的比例严重不平衡,第一支柱规模占比高达80%,老龄人群过度依赖于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和社保基金,国家承担了巨大的财政压力。此外,越来越多的省份第一支柱养老金赤字不断增加,需要申请国家补贴。因此,为缓解国家养老财政压力,提升老龄人口养老保障水平,亟须促进第二支柱持续快速增长和大力发展第三支柱。

二是养老金资产规模仍处于增长的早期阶段,有待大幅提升。全球养老金咨询机构韦莱韬悦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通过对2019年全球养老金资产规模与国家GDP比较发现,我国养老金规模与GDP比值约为10.2%,在22个国家排名中较靠后,远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智利(74.1%)。成熟的养老金市场,如荷兰、澳大利亚、瑞士、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养老金规模与GDP的比值均超过100%。2019年5月,麦肯锡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的老龄化正在加速,社会养老需求十分旺盛,传统的养老模式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金发展潜力巨大。可见,我国养老资产规模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三是养老服务金融供给端和需求端都有待优化。从供给端来看,当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养老金融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产品设计存在同质化现象,且针对性不强,和普通金融产品相比,差异不大,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金融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有效供给。从需求端来看,受限于金融机构人员不足、技术落后等,养老金融教育普及程度较低,无法满足所有消费者的咨询需求。因此,国民财富错配和分布不均,制约了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需求。此外,多家金融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存在不规范和乱象丛生的现象,给养老服务金融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是养老产业金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形成业务闭环。受限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养老产业金融存在资金渠道较为单一、缺乏长期战略性投资者、运营能力不足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有研究认为,养老产业金融支持政策虽然在养老项目的建设期起到了很好的资本引流作用,但在项目运营期的支持精准性有待提高,且养老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报周期较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本基于盈利性考虑,参与意愿还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我国养老产业金融市场的发展。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开展养老金融业务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近年来,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陆续设立养老金部门、推出养老金融服务品牌,养老金融业务有序开展,但尚未迎来发展的爆发期。

从组织体系来看,多家大中型银行已单独设立养老金部门,专门推进养老金融服务事业的发展。例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均在总行层面设立了养老金一级部门或养老金中心;招商银行在公司板块下设养老金金融部;光大银行在公司板块下设养老金融中心;兴业银行在其零售银行部下设养老金融中心。多家银行均为养老金部门配置了集营销、服务和营运于一体的养老金团队。此外,建设银行还率先成立了银行系养老金公司——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从业务品牌和产品服务来看,大中型银行基本都推出了养老金融品牌。例如,中信银行于2008年率先在业内推出“信福年金”服务品牌,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2009年又发行国内第一张老年客户专属借记卡。建行2013年首次面向具有养老需求的个人高资产净值客户发行了养老主题理财产品;2016年推出“安心悠享”老年客户综合服务品牌,近年来更是将养老金融作为战略重心之一。兴业银行在国内较早布局老年金融服务,推出养老金融品牌“安愉人生”。民生银行则打造了“乐龄金融”品牌。广发银行针对中老年人在金融服务中存在的痛点,面向50岁以上中老年客户正式推出“自在卡”,为中老年客户提供综合化养老服务。光大银行所属理财子公司近期也表示,将有针对性地推出养老金系列产品,参与养老金第二支柱及第三支柱的建设。

从养老金管理服务来看,多家大中型银行已取得养老金业务全牌照,一些银行正在搭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系统。工行、建行和招行取得或通过下属子公司取得了养老金受托、托管、账管、投管资格,具备了养老金业务全牌照资源。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系统对接方面,中行、农行、工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兴业等八家银行已完成与人社部信息平台的对接,多家银行正在陆续建设自身的养老金第三支柱系统。

从战略布局来看,多家大中型银行已将发展养老金融作为战略布局的重点。工行在集团层面建立了养老金资产战略配置团队,以受托管理、账户管理等基础业务为核心,进一步提升了资产配置能力。建行依托集团整体经营优势,通过多部门、子公司、同业机构联动的方式,带动养老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光大银行依托光大集团进行养老金融战略布局。中行和兴业银行将养老金融定位为“一项战略性业务”,列为支持重点。农行将养老金融明确为“七大战略新兴业务之一”。浦发银行将养老金业务作为“战略性创新业务”。

资料显示,大中型银行在养老三大支柱业务中基本都承担了账户管理人的角色,聚集了大量客户。在第二支柱方面,我国年金业务采取牌照准入制,大中型银行依托各自平台优势,牌照资质较全。在第三支柱方面,商业银行也具有发展优势。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规模较大,有利于向第三支柱转化。总之,商业银行资本实力雄厚、规模体量较大,经营理念相对稳健、安全,在账户管理、服务渠道、客户资源和产品配置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更能满足养老资金管理的要求,有望率先发展成为一站式养老金融服务商。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在总体方向上,商业银行应明确自身定位和养老金融发展战略,完善养老金融业务的顶层设计和布局规划。基于养老政策和市场现状,制定养老金融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专门的养老金业务部门,来整合银行内外部养老业务资源、完备养老资金运作和获取筹备养老客户。通过深耕中老年客群经营,拓展养老产业合作,最终构建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全方位需求的多层次、系统化养老金融服务生态体系。简言之,即做到全面覆盖养老体系三大支柱、做优养老服务金融、发力养老产业金融,形成养老资金运作、养老产业建设、养老需求消费三位一体、覆盖上中下游的养老服务产业链,支持国家养老金融事业向纵深发展的宏伟目标。具体操作如下:

一是进一步丰富养老投资产品和服务。优质、多元化的养老投资产品和服务是商业银行成功发展养老金融的基石。商业银行可加强与国际主流养老金管理机构的合作,为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储备客户和合作伙伴。借鉴国内外经验,充分挖掘养老客群的潜在需求,通过了解国内外同业养老金融产品及趋势,提前布局, 主动创新开发满足市场和客户独特需求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大力支持养老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是做好渠道战略建设,打造自身品牌,提升影响力。其一,做强线下渠道,以提升产能为重点,依托网点和社区,打造和丰富养老客群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线下生态圈。其二,做优线上渠道,以提升客户体验为重点,做强线上核心渠道平台。其三, 做好跨界渠道,以线上获客和公私联动为重点,获取潜在筹备养老客户;加强与非银机构合作,整合养老“金融”服务资源; 积极支持养老产业合作,适时整合养老“非金融”服务资源。此外,对接保险公司,将税延养老保险产品全面引入零售体系;对接基金公司,将养老目标基金择优引入零售体系。通过引入一系列优质的合作伙伴及供应商,为养老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最终,做优做强养老金融品牌。

三是抓住個人养老账户制和国家大力发展养老第三支柱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潜力,提前布局营销。积极营销预热培育客户是商业银行参与养老金融发展致胜的关键之一。银行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和优势,明确目标客户,联合主管部门、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开展批量获客,探索社区、老年大学俱乐部等创新型获客模式。例如,可在存量客户中挖掘有避税需求的优质客户,精准营销。在客户战略上,通过把握政策趋势,强化研究与合作交流, 精准分析客户需求,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发挥先发优势, 战略推进养老金融生态建设,占领“生态场景建设”高地。

四是尽快完善养老产业授信政策。目前,资金短缺是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应对养老产业井喷式发展,商业银行可以配套出台针对养老产业的专项授信政策,全面发力,践行《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相关政策措施,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商业银行月度资讯

央行决定于2020年定向降准

3月16日,央行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1%。在此之外, 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

央行发布2019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3月17日,央行发布2019年支付体系运行数据。全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 社会资金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支付业务量保持稳步增长。银行账户数量和非现金支付业务稳步增长。票据业务量总体保持下降趋势。

央行发布2019年支付系统支付业务情况

3月17日,央行发布支付系统业务数据。2019年,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5685.12亿笔,金额6902.22万亿元。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业务量增速放缓,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业务量快速增长。

央行发布货币市场运行情况

3月20日,央行发布货币市场数据。2月份,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共计58.0 万亿元,同比下降8.22%,环比下降16.24%。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3%,较上月下行16个基点;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1%。

易纲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视频会议

3月23日,G20财长与央行行长视频会议召开,讨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易纲在发言中表示,在当前形势下,G20各国需加强协调, 同步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有效应对疫情冲击。

中國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例会

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一季度例会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总体可控, 我国经济增长保持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央行在香港成功发行10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

3月26日,央行在香港成功发行了100亿元6个月期人民币央行票据,中标利率为2.19%。在近期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此次香港人民币央行票据发行仍受到了境外投资者的广泛欢迎。

银保监会:增加股东入股非银机构家数的规定

3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取消部分许可事项,其中包括:取消对非银机构股东首次持有或累计增持股权不足5%事项的审批。

猜你喜欢

支柱养老金养老
养老生活
日本逾10万人被漏发养老金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送别
养老更无忧了
您的退休养老金足以养老吗?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她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