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艺中传统文化的创新化表达策略

2020-04-20田羽冰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田羽冰

摘要:在大国竞争逐渐转变为“文化软实力”较量的现在,在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枯竭的社会中,本文基于对已有的网络文艺作品分析,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总结当前网络文艺中传统文化的创新化表达的有效策略,目的在于为文化传承和网络文艺环境的净化找到一条有效之路,使得两者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关键词:网络文艺;传统文化;碎片化表达; 文化传承

一、网络文艺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当前的受众接受信息和休闲娱乐的主要来源,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因其创作主体范围扩大而带来的作品素质的参差不齐、过度娱乐等问题。而对于中国文化领域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来说,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种类多样,意蕴深远,但其传承也因社会主流文化形态和传播规律的改变而变得步履维艰。

(一)网络文艺发展现状

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了6.08亿、4.55亿以及4.94亿,分别占比71.1%、53.2%和57.8%,而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更是达到了7.59亿,占网民整体的88.8%,由此可见,网络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网络文艺也随着网络的发展有了飞跃般的进步。从《琅琊榜》到《长安十二时辰》,从《步步惊心》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网剧,其大多都是通过网络文学等各种IP改编而来。早期引起广泛讨论的《奇葩说》讨论着社会的人间百态,到如今养成类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掀起全民“pick”热潮,我们看到网络综艺同样也交出了傲人的成绩答卷,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更是为网络文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正如朱光潜先生曾经写过,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作品,受众有了表现自我生活的平台,让人感受到“存在即是完美”,感受到人生的艺术。可以说,网络文艺以及丰富的形态和“平易近人”的特性使得受众不断参与其中,绘制了当前文艺创作的新画卷。

然而,网络文艺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网络文艺是孕育于网络技术之上的文艺形态,其“网感化”的特点使其与娱乐有着天生不可切断的关系。娱乐不是洪水猛兽,但娱乐过了头,甚至走向低俗则是不可取的。单纯为了逗乐观众而拍摄的网剧比比皆是,如前段时间热播的《延禧攻略》肆意改编历史,完全失去了历史剧该有的厚重与沉稳。除此之外,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创作,然而当前人民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其创作的作品也必然有着无聊、肤浅甚至是低俗的可能性。这些都证明了网络文艺急需一股清新能量的引导。

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文艺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必然需要与传统文化的联姻,借助传统文化中净化自身环境,开辟新的道路。

(二)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中华文化悠悠五千年,在漫长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发展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出了灿烂而夺目的优秀文化。从远古时代记录着古人智慧的黑陶,到明清时期光彩流转充满诗意的青花瓷,从敦煌莫高窟中凝聚着浪漫奔月之梦的壁画到宋徽宗时期天才少年王希孟用满手之灵气化美丽之山河于蓝绿线条的《千里江山图》,从高亢有力的信天游到充满节奏与劳动之血汗的川江号子,从屈原充满瑰丽之想象的《离骚》到李太白“天姥连天向天横”的奇特梦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涵盖了艺术的各个门类,并以难得的连贯性如夜空中的灿烂银河照亮着漆黑的未来。

然而随着社会商品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大众媒介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現代化传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传统文化在时间的沉淀所打磨出的相对稳定性令其本身与新媒体就存在一定的隔阂。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构成的新媒体时代,对文化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的人际传播以及文字传播等这些最为原始和传统的传播方式显得黯然失色。而“数字鸿沟”的存在又进一步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播的不平衡性。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故而在网络文艺中找到合适并有效的创新化策略至关重要。

二、网络文艺中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策略

在网络文艺中,传统文化想要进行全新的表达,抓取网络文艺受众的目光,并且适应网络文艺的传播规律,首先在内容上要精挑细选,要在丰富而冗杂的传统文化中挑选出最具新鲜感,最具“网感”也最具时代性的内容,同时还要针对网络文艺受众的年龄特点及网络时代的文化特点,寻找能够使观众投入并产生共鸣的共情点。

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在于其作品形态符合网络时代“碎片化”“表演化”“去碎片化”等传播规律,同时满足了当代网络受众对“强拟态”“强视觉”“休闲化观看”的追求。故而传统文化在进行改造和转化时,也必然要去适应现代化网络化的形式,强有力地介入受众的生活,激发受众的好奇,从而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一)挖掘有新鲜感的题材

网络文艺因其创作的自由和形式的便捷,内容包罗万象,在网络的世界中,受众可以轻易找到自己想要获取的内容,也在无形之中扩大了“审美”范围,提高了“审美”标准,故而对网络文艺作品的“新鲜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选材够独特,角度够新颖,才能够吸引受众的目光,激发其转发分享的欲望。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同样孕育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早期掀起文化热潮的“诗词”“成语”等偏向文学的各种大会层出不穷,但受众范围依旧偏窄,并且已经让受众陷入一定的审美疲劳,因此传统文化要想在网络文艺领域分一杯羹,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创新自己的表达,首先就要去挖掘之前可能被忽视的,有足够的新鲜感的题材与内容,去抚慰网络受众逐渐变得迷茫而浮躁的心。

如在优酷独家播出的亚洲首部治愈系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以“匠人”这一历史悠久但却一直“躲”在精湛的工艺品后不被大家所重视的角色为切入点,把镜头聚焦于20位亚洲手工匠人的生活,以平行的视角,讲述了一位位执着的匠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做着自己所坚持的“不平凡”的小事,在第二季里,有90多岁的黎族制陶阿婆,也有80后汉服匠人,还有超越日本的漆器大师,复原明代宣德炉的能工巧匠,这都让观众感到惊叹,不敢相信在同样的时代,依然有人坚持着用最原始、最传统的工具——双手,在做着这样传统而温暖的事,这样平淡而慢节奏的叙事也为日渐繁忙而失去思考的现代生活注入一点清新之气,让观众也感受到细腻温婉的东方之美,更强化了民族认同。这部作品也以其选材的独到和视角的新鲜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连续四季,都获得上亿的点击率,微博话题讨论度近8亿,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可以说,对于网络文艺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来说,缺的不是内容和素材,缺的是去寻找到当下的受众渴望收获的是什么的耐心与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冷静下来去回到最初的文化之源的专心。唯有如此,才能为受众提供新鲜的精神养料。

(二)寻找“年轻化”的共情点

根据统计,目前网络文艺的受众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而传统文化,在大部分年轻人看来,与“枯燥”“老土”这些标签密不可分,因此,传统文化要想在网络文艺中实现其创新表达,另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要找到年轻人的共情点,要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要使他们有代入感,有共情感,要打破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对其进行重新定义。这不仅涉及到作品题材的选择,对网络文艺作品的人员设置、环节设置等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爱奇艺推出的国风文化创新推广唱演秀《国风美少年》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首先,“国风”二字不仅体现了对我国第一部诗歌著作《诗经》中“风”的致敬,同时传达出的是少年郎所具有的豪迈的家国情怀。此外,《国风美少年》以“少年”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体,与当下网络受众中大量的“95后”甚至是“00后”年龄相契合,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产生同样的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除了在选手的选择上煞费苦心之外,《国风美少年》在三位召集人的挑选上也考虑到当前年轻人的喜好,选择的都是既有着文化传承之担当,又在年轻人群体中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和粉丝群体的嘉宾。歌手霍尊是当前新生代国风创作的代表人物;相声演员张云雷则是德云社新一代红人;而鞠婧祎作为选秀节目出道的召集人,不仅自己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也有着较深厚的传统舞蹈功底,同时还有着广大的粉丝群体,又为节目提高了关注度。由此可以说,《国风美少年》不仅在内容选择上以“少年逐梦”这一广大网络受众及易产生代入感和共情感的主题,还选择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嘉宾作为辅助,共同缔造了这一节目的高收视,节目中演唱的《太极·禅》、《落花成泥》等歌曲霸屏音乐软件榜单,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中国文化之无穷韵味,在不自觉中也就承担起了传承中华文明之重任。

因此,对于网络文艺中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来说,内容选择的“新”不仅仅是给人以新鲜感,更重要的是要契合当下“新新人类”的取向,使年轻人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三)符合“碎片化”传播形态

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行进速度,也改变了文艺作品的传播形态。当前人们更倾向于在生活的每一个间隙,在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的碎片中去获取信息,时间长、内容饱满的长幅已被精简而直接的小幅所取代。同时,人们的关注点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欣赏以往电视上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自己的“小时代”,关心小日子、小家庭、小格局。可以说,在网络文艺的时代,受众已从对整体、巨型、精英、经典、贵族、厚重的追捧走向对个体、碎微、大众、流行、草根、便捷的热衷。因此,传统文化要想在网络文艺中崭露头角,必然也要进行改造去适应“碎片化”的传统形态,缩减内容的时长,直接进入高潮点,快速抓住受众,传递信息,使得每一秒的传播都具有价值。

在这一点上,快手短视频的探索比较成功。作为短视频的领头羊,快手短视频曾因发展过快,管控不力,出现过一些较为低俗的内容而被勒令整改。在整改后,快手推出了“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每3秒就有1条非遗视频出现在平台上,短短几十秒的视频中,我们听到了优美的无伴奏的侗族大歌,看到了震撼人心的村寨祭祀仪式,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每一个普通人所坚守的真心。短视频全新的演绎方式在无形之间拉近了这些非遗继承者与潜在的传承人之间的关系,其点对点的推送以及广泛的传播范围又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所存在的又或是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在自我内心得到文化满足的同时又为这些非遗技术的传承打开了新的道路。在“非遗带头人计划”的基础上,快手又继续推出了“快手课堂”,让67位非遗老师在平台上付费授课,使得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休闲之时真真切切地接触到传统文化,从而转化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宣传者。

可以说,当前网络文艺中的传统文化要想创新其表达,就需要以短视频的形式,将个性化的内容以一种可交流的生活化的状态呈现出来,不管是讲述故事,还是直接的表演才艺,都要使传统文化媒介化,碎片化,才能直接地进入到受众的生活。

三、网络文艺中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意义

网络文艺中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是两全其美的最佳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化人养心的社会功能,值得更好地传承。在网络平台上,传播者与受众建立起的是平等的、开放性的可对话关系,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是自愿的,且是带着欣喜与好奇的。因此,传统文化能够跨过人际传播的限制,通过网络,进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使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拥有了更茁壮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发展。

而正如上文所说,网络文艺发展在一个“娱乐至死”的背景下,因而网络文艺作品更多在意的是娱乐功能的达成和经济效益的获得。这导致在当前的网络文艺格局中,娱乐类作品占了主要部分,而富有文化含量的作品可谓是凤毛麟角。而优秀传统文化的注入,给原本趋向媚俗网络文艺吹来一阵清新的“文化风”,展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的艺术价值,满足了观众对文化的旺盛需求,同时也体现了网络文艺这一新的时代文艺形态本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肩负的文化担当,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四、结语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立身之本,不仅彰显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鼓舞着人们的精神,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当前的网络文艺工作者应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當前网络文艺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而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然要在充分了解网络文艺特点的前提下实现。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网络文艺受众“碎片化生存”的现状,在作品的形式上要缩短时长,转化视角,在内容上则更需要从“新”出发,精挑细选。相信这样的策略必然能极大地推动传统文化的“新生”,得到以文化养心的传播效果,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也能散发其醇厚的清香,同时也能让我国的网络文艺发展进入新的高品质阶段,在给受众带去视听享受之时,更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