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2020-04-20朱美华

北方音乐 2020年3期
关键词:贝多芬田园

【摘要】《D大调奏鸣曲》(作品Op.28 No.15)是贝多芬的第15首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首作品共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是全曲的快板乐章。本文主要对第一乐章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主题材料这3个方面进行探究,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这首作品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贝多芬;田园;奏鸣曲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082-02

【本文著录格式】朱美华.《“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J].北方音乐,2020,02(03):82-83.

《D大调奏鸣曲》(Op.28 No.15)是音乐巨匠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第十五首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在音乐创作中融入大量的个人情感因素。这首作品的创作正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时期,据史料记载,作曲家创作了这首作品后,将它献给了约瑟夫·埃德伦·冯·索南费尔斯男爵。

这首作品在1802年8月14日由维也纳美术工业社出版后 ,流传非常广泛。当初贝多芬的原谱上并没有《田园奏鸣曲》这个标题,是德国汉堡的出版商克拉兹附加了这个称号。标题“田园”与《D大调奏鸣曲》的音乐色彩并不矛盾,作品情绪平稳,明朗闲适,唤起人们对田野、乡村、河流等自然景象的热爱与向往之情。19世纪初,“标题音乐”逐渐兴起,《田园奏鸣曲》也是较早运用标题性原则进行创作的作品之一,在后来创作的《田园交响曲》中,似乎也隐含着《田园奏鸣曲》的身影,这两首作品都表达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的依恋,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作品的抒情性多于描绘性。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是富于幻想的快板,全曲为3/4拍,速度标记为Allegro(快板)。旋律性的主题素材,且曲调轻松愉快,抒情效果明显。作曲家运用描绘性的音乐语言将田园的景象刻画地淋漓尽致,观众在聆听时仿佛可以感受到悠扬的牧歌、潺潺的流水,表现了作曲家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一、曲式结构方面

这首乐曲是奏鸣曲式,分为三个部分,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乐曲的主调为D大调,经过连接部转到D大调的属调A大调,在副部时转向A大调的关系小调—﹟f小调,都采用近关系转调,在调性上形成一种内在的派生衍展关系,使呈示部形成一个统一的主体。在展开部中,音乐素材大都来自主部,通过陈述、分裂、引出衍生材料、模进、模仿等手法,使展开部充分发展。再现部重新回到主调D大调,并在主调结束乐曲。因此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是比较标准的奏鸣曲式。

展开部的音乐调性多为小调,与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大调音乐色彩形成鲜明对比。整首作品的调性复杂多变,但是全曲的材料都是从主部主题中提取、衍展而来,又使全曲具有统一性,达到整体的平衡美感。

二、调性、和声方面

(一)呈示部

1.主部

乐曲从左手的3个八分音符开始,调性为D大调,随后主持续音(D音)演奏了9小节;在第10小节D音移高八度,直到第25小节;随后D音在中间声部多次间断性出现。在第20小节,乐句以不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于省略五音的主和弦上。

从第21小节开始,主持续D音保持不变,但在其下方又添加了一个声部,用主和弦的第一转位,节奏特点为附点二分音符加3个八分音符,且这一节奏型多次出现,直至第39小节,乐句结束。

2.连接部

在第42小节,第一次出现了﹟G音,随后在第45、50、51小节,都有﹟G音出现,预示着要进入A大调。在第55小节,出现了A大调的属和弦,再次证明了A大调的合理性。

3.副部

从第61小节开始,即为副部。第67小节G音还原,而﹟G音则与G音交替出现,已经有往﹟f小调过渡的倾向。在第73-74小节出现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确定了副部为﹟f小调,第91-92小节的完全终止也再一次证明调性。但是在第106小节转向了A大调,这主要是为了在调性方面展开副部旋律,在此可将副部切分为2个部分。例如在第108小节出现的A大调的属七和弦,作为明显的半终止信号。第135小节出现的主和弦,则以完全终止结束副部材料。

4.结束部

结束部的调性延续了副部的调性。第136-143小节和第144-151小节的两个乐句,其左手部分的双音和弦,则更加巩固了A大调的调性。例如第151和159小节的完全终止,结束呈示部的材料,并逐步向展开部过渡。

(二)展开部

导入段开始处左手低音的G音一直持续,与呈示部开始的手法一样,也运用了主持续。第182-183小节的主和弦、导七和弦,则确定其调性为G大调。

中心展开从第183小节开始,第187-191、199-200、203-204小节,不严格的模仿促使调性也产生多样的变化,从D小调到G小调再到A小调。第207小节新出现的节奏音型,运用模进手法,产生了新的调性e小调。

从第219小节开始,乐曲进入准备段,音乐趋于安静,并转向b小调。第220小节的属和弦和左手低声部f音则为属持续,巩固调性。在进入再现部之前,第268小节的Adagio处,有2小节力度为pp的属和弦,预示即将进入再现段的D大调。

(三)再现部

再现部的主部从第270小节开始,调性回归到乐曲的主调D大调。副部开始于第337小节,但是并没有直接回归到主调D大调上,而是先进入D大调的关系小调b小调,特征为﹟A音,而后在第361小節才转入D大调,直到第403小节完全终止,乐曲进入结束部。

全曲的和声大多都为三和弦,较少能见到完整的七和弦。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乐曲本身需要用较为柔和的色彩来表现田园轻松、愉悦的风情;七和弦的色彩比较尖锐,较少使用可以降低乐曲紧张性,营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意境。

三、主题材料方面

(一)呈示部

乐曲一开始,高声部就出现了主部主题(1-10小节),主题句是一个先下行后上行的音乐线条,第二句向上移高八度演奏,中间声部则以二分音符连贯进行,低声部的D音以均匀的律动持续,高声部的旋律线条与低声部的节奏律动相结合,动静相宜,营造出平靜悠扬的田园氛围。

连接部的低声部多为长音,而高声部则为律动均匀的八分音符,形成对低声部的补充。每个乐句开始处的力度标记为fp或sf,使得演奏时断句较为明显。

副部材料最大的特点在于2个音乐材料区的交叉行进。第一个材料区从第77小节开始,织体分为4个层次,高低声部都是连续的长音,而中间两个声部则为快速的八分音符律动,类似于复调对位的手法,动静结合。第二个材料区从第104小节开始,音乐织体发生变化,左手为和弦,右手则为两个三连音和一个五连音的快速跑动,犹如田园中湍急的河流。到第109小节,音乐回到第一个材料区,在第127小节,音乐又出现第二个材料区。两个音乐材料相互交叉,使得副部篇幅很大,但又很难划分成两个部分。

结束部的音乐织体没有旋律性,多是一些从主部主题中提取出来的片段性音乐材料,音乐形象逐渐趋于安静。

(二)展开部

导入段采用主部的写作手法,用主部主题材料引入,左手的低声部也采用主持续。

中心展开从第183小节开始,左手运用连续4小节的下行半音阶,随后半音阶被调整至右手,连续出现多次;第187-204小节,单动机不断发展,旋律进行采用不严格的模仿;第207小节新出现的节奏音型,即每小节高声部旋律的二分音符加2个八分音符,不断向上模进、延展,动机连续不断地变化发展,并运用多个小调连续展开,打破乐曲规整的调性,使展开段得以充分展开;第220小节的节奏音型是由上一乐句中的特征音型转入低声部变化而来,经过变形、模进,音型走向也由上行变为下行。

准备段沿用中心段的音乐材料,并使用倒影的手法。且音高变化不大,始终以比较平稳的线条发展,音乐整体上显得比较平静。第240小节右手采用连续下行的和弦,且力度标记为p,在音响上产生柔和的、安静的感觉。

(三)再现部

再现部与呈示部的音乐材料基本相同,但是主部主题产生变化,相较于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旋律不再是悠长的线条,而是变得短小,体现出音型化的特点。

尾声回应主部主题,采用主持续,且力度变化更为丰富,pp、p、cresc、decresc交织在一起,在温和、宁静的曲调中结束全曲。

四、结语

贝多芬的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是钢琴史中的高峰,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相齐名,在西方音乐文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新约全书”。《D大调奏鸣曲》作为其中的一首,自然值得去研究分析。

这首作品不仅展现了作曲家对田园风光的赞美,也展现了他高超的作曲技法。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没有像《暴风雨》、《热情》那样的磅礴、炽热的情绪表达,但这也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大自然的景象,令人心向往之。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王津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抒情性与英雄性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3]吕彦凤.贝多芬《D大调第十五奏鸣曲“田园”》的浪漫主义气质在演奏中的理性把握[D].天津师范大学,2014.

[4]唐冰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田园》的音乐演奏分析[J].当代音乐,2015(7):88-89.

[5]李雪莹,陈萌.浅析贝多芬《田园》钢琴奏鸣曲[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2):106-107.

猜你喜欢

贝多芬田园
贝多芬只有一个
追肥
“没良心”的贝多芬
纳凉之乡村田园美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田园风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