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影像记录对“非遗”抢救保护的重要性

2020-04-17陈文静

戏剧之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重视和保护,对于即将消失的技艺和传承手法,如何保护记录使其传承下去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好的影像记录手法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尤其重要,如何真实、清晰、流畅地记录“非遗”制作过程也值得深思。本文对影像记录在抢救保护“非遗苏州制扇”过程中的重要性做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0-0221-02

因为年代久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技艺已经很难传承下去。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愿意传承和学习这些技艺的人却少之又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与精神财富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高科技产业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影像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善,科技与非遗保护项目相结合,利用数字化高科技来保存非遗影像资料,体积小、传输快、易保存的优势让非遗的抢救保护工作越来越完善。

一、蘇州制扇的保护现状

苏扇是苏州特产,是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和纸团扇的总称,明清以来,苏扇主要在苏州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苏扇制作至少有30多道工序,工艺精美,经济价值高。在选材上,扇子所用的竹材要六年以上才可以做扇子枝干,竹子不能有伤痕,经过煮、晒、拉料,再造型、打磨,打磨完后还要修头、烫钉,经过多道工序后才能制成一把扇子。文革以后,从80年代至90年代苏扇进入了繁荣期,从实用品逐渐变成纯艺术观赏品。正是因为精细的制作手法和超高的审美价值,让苏扇的档次一步步提高,众多苏扇作品在省、市甚至全国获奖,产品远销海外。但从21世纪开始,由于国营集体企业体制的众多缺陷及民间个体经济的冲击,苏州制扇厂走向衰弱,大量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流失,行业情况令人担忧。

(一)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产业消沉

由于苏扇制作工厂的衰落,许多从小接触制扇工艺且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人失去了制扇的销路,纷纷转到别的产业发展,只有极少数技术工人依旧坚持制扇工艺,经营着自己的小作坊。由于对苏扇有需求的客户对品质要求极高,小作坊很难达到大工厂的生产品质,精益求精的匠人又少之又少,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苏扇的持续传承发展。

(二)过于看重传统技术,创新力不足

早期苏扇一直都是用精细的工艺和细节来完成制作,从祖上传承下来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在训导着每一代匠人,但随着社会的日益更新,只满足于传统手工业的继承而缺少创新力让制扇工艺出现了守旧和无新意的问题。传统手工业的确需要继承传统工艺,但也要符合大众审美,大众的眼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随之改变,如果一直保持传统而不添加创新色彩,传统手工业很难在市场上一直受欢迎,随之关注度也会降低。

(三)抢救保护工作不完善,很难保存

苏扇在古代是夏天乘凉之物,随着电风扇、空调的普及,人们对扇子的需求大幅度降低。不少制扇名家年事已高,有的相继辞世,苏州折扇扇骨技艺等一些制扇工艺正濒临失传,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许多年事已高的技艺匠人口述或制作扇子过程艰难,繁重的工作量也会影响记录质量。许多县市虽拍摄了非遗纪录片,但大多夸大了其真实性,增加了宣传和介绍的内容,让“非遗”保存的完整性出现了偏差。苏扇行业鼎盛时期所出售的扇子很多也已遗失,大量零件不全较难修复,这让抢救保护工作更难继续下去。

二、影像记录对“非遗”抢救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一)保存珍贵影像资源,还原真实历史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文化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影像记录能真实准确地还原历史,让后人们能用最便利快捷的影像资料来考察研究学习这些技艺。大量的影像资料数据能为了解历史起源、风俗特性、思维方式等提供数据支持,从而保证了研究和传承的完整性。

(二)便利受众传播,影响价值提升

影像记录在数字化时代便利快捷的传播特性深受受众喜爱,人们普遍都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投影、大屏幕等来接受讯息,文字、图片、视频最能直观传达。影像记录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制作成纪录片、宣传片、短视频来向大众传播,更直观地让受众认识了解非遗项目,传播面广,有助于发掘出更多真正喜欢和愿意学习“非遗”的传承人。

(三)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影像记录不仅仅是要真实完整地记录“非遗”的制作工艺,更要在记录的同时注入创新元素,比如在博物院、“非遗”基地等推出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如3D、VR)让受众能体验到“非遗”文化,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多样化的影像传播有利于“非遗”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非遗”的衍生品也会被更多人关注,关注度越高,抢救保护“非遗”的难度也会逐渐降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才会更好,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意义和作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三、影像记录对苏扇传承保护的策略

(一)利用摄像设备和技术,保护苏扇拍摄的完整性

苏扇最值得保留和继承的,当属匠人们所继承下的制作工艺技术。以往苏扇的传承大多是“口传心授”的一对一模式,速度过慢、时间过长,不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利用摄影机拍摄整个苏扇的选材、制作过程,可以反复观看研究。现在摄影机的高清画面放大多少倍,基本不会出现模糊失真的情况,并且放慢或放快节奏也可以人为选择。拍摄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资和多角度多景别,争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前期越细致的采访拍摄,越有利于后期的制作保存。在制作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有时间线,不要过于夸大情感输出。真实性纪录片和后期宣传片用途不一样,前者需要尽可能地真实记录。

(二)利用新媒体传播苏扇文化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新产业的发展,微博、微信、淘宝、抖音、快手短视频等应用大量涌现,尤其微信用户量高达10亿。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是传播苏扇文化的新平台,建设苏扇文化运营平台,通过文章加短视频介绍苏扇工艺,同时可加入淘宝链接让客户直接下单购买。淘宝的直播功能可随时直播苏扇工厂技术工人制作苏扇的过程,通过直播揭开苏扇的神秘面纱,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魅力。还可以定制自己专属的扇子,绣上logo。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不仅可以让苏扇文化发扬光大,也可增加其推广和销售量,让苏扇行业更稳定地运行。

(三)影像宣傳进校园、社区

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大力配合和支持宣传“非遗”苏扇,多举办公共文化活动,各地也可以建立苏扇研究基地等让大众参与其中,体验技艺。文化部门可到校园给学生播放苏扇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苏扇的魅力所在,并可动手制作简单的扇子,培养兴趣爱好;还可以组织学生去苏扇研究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发表考察报告向家长和身边朋友宣传“非遗”,并评选出优秀宣传手。进社区活动可张贴宣传海报、举办苏扇教学,让待业、退休人员等学习苏扇制作技艺,掌握一门技术,有兴趣并且能力强的可继续深入培养。

四、结束语

影像记录对非遗的记录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仅仅只靠记录是不行的。非遗文化要发展,必须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追随大众审美和时代潮流。保护非遗文化也是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护非遗文化就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种认同,对于传承文明、建设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中去,理解认同非遗文化并向世界各国宣传推广,让全世界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肖忙.论影像记录在“非遗”抢救中的优势和价值[J].齐鲁学刊,2010.

[2]胡旋.媒体碎片化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19.(09下).

[3]周敏,葛晓明.非物质物化遗产苏州“制扇技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苏州工艺研究,2015.(01).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省助项目,项目编号:XJCX19_0316。

作者简介:陈文静(1993-),女,陕西宝鸡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