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之真善美统一

2020-04-17付晓鹏

戏剧之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真善美自由

【摘 要】现实生活中的人是集知、意、情于一体的人,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断进行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真、善、美三者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同时又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中,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逐渐靠近人类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真善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0-0196-03

一、哲学史上关于真、善、美关系的不同说法

哲学史上关于真善美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种看法是以康德等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美与真善无关,康德甚至认为真善对于美来说是有害的。他认为美是一种纯形式,美是脱离了利害关系的一种不涉及概念的快感,即无善。这里所谓的概念是指理性概念,即真,对于真的阐述是需要靠概念化的文字来完成的,美不涉及概念,所以美与真也就没有关系了。

第二种看法是以法国古典主义者布瓦洛为代表的一群人,他们强调美与真善之间是有关系的,甚至是无法分割的。布瓦洛说:“处处能把善和真与趣味融成一片”①“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②。中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所讲的“里仁为美”就在于强调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才能算是品德好的人;孟子所讲的“充实之谓美”中的“美”,也是指人的品德美。在他们的理论和观念中,他们认为美和善是同义的。

第三种看法是狄德罗为代表的,狄德罗认为:“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③因而他认为美和善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第四种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认为的真、善、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善、美作为人的不同活动方式的目标,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对于理论和逻辑的把握,是在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美”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在鉴赏世界的过程中对于鉴赏主体的审美尺度的运用。美和真、善之间有着区别,美的情感的产生是需要条件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只有把对物的价值追求转向对人自身价值的追求,由满足物质欲望的有限目的转向满足人自身创造性才能发展的无限目的时,美的情感才会产生。我国在修建“FAST”的时候,就以“真”为前提,也就是要遵从客观规律才能顺利地完成“FAST”的设计施工,如在选址上,必須对当地的地形地貌进行严格的勘察,选择符合施工要求的位置等;在修建“FAST”的时候,总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的目的,例如,“FAST”修建完成后能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信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等,这种功利性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讲的“善”;而“FAST”修建完成后所呈现出来的生动形象,如其宏伟的气势、优美的设计等,甚至于专门设立“中国天眼”景区观景台供人们观赏,这些都是对人的劳动成果及自由创造的肯定,也就是美。

二、真、善、美相互关联、相互包容

真、善、美既是人的不同活动所追求的不同目标,同时又体现着人的终极关怀。他们之间是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

真、善、美作为人的不同方式的目标,他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真”主要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对理论体系的把握,从而达到主客观统一。这种把握的方式是基于求真的本性,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实践活动就是求真的活动,科学家在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力求得到准确、客观、概念化的结论,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于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可以更好地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造福人类,人类在修建水库建造伟大工程之前,都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例如,对于施工地地形的测量等,这些都是人类求真的过程。善则侧重于通过人的行为举止,对其进行评价和把握,是以人行为的价值目标为目的的活动,其中有着对于人的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例如,日常生活中约束人类行为规范的道德标准就是以人的价值尺度为出发点的,道德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人的实践活动,可以约束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使人与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为和谐,使得社会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中正常运行。人类在修建水库建造伟大工程之前除了要进行精准的测量之外,还有其目的性,这目的性就是善的表现,例如,人类修建了水库,用它来发电、灌溉等,而发电、灌溉就是善的具体体现。真和善的显著区别就在于是否运用了人的价值尺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美是人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具有鉴赏性的审美尺度。求美与求真的不同在于求真是将世界概念化,而求美是将世界美感化,求美不像求真那样以抽象和逻辑的方式建造概念化的世界,而是塑造具有美感形象的世界。当然,求美也不同于求善,求善其目的是具有功利性的,而只有人把对物的价值追求转向对其自身价值的追求,由满足物质欲望的有限目的转向满足人自身创造性才能发展的无限目的时,才会产生美感。求美和求真、求善的不同还在于求美是属于精神领域的活动,就好比水库在修建完成之后,它碧蓝的水面以及巧妙的设计可以给我们带来审美体验,这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美。

真、善、美的区别不是孤立的区别,而是联系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点。

第一,善、美包含着真。人们求善的过程是以不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只有在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实现求善的价值,而在求善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真。只有在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求善才能更好地实现善,从而避免求善过程的盲目性、片面性和主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好心办坏事,其实质就是在“办事”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到真的真谛。例如,在某直播软件上,主播在四川大凉山直播扶贫,网友纷纷解囊相助,结果主播却没有用网友的打赏去真正地帮助这些贫困户,只是通过网络作秀从而骗取网友的钱财,这些网络主播以做好事的名义聚敛钱财,此时网友若不去探求真理,弄清事实真相,那么网友此时所表现出的善就是盲目性和主观性的。人类求真的目的是更好地为求善提供依据,因而人类求善的价值判断也包含着客观真理性的内容。当然求美的过程也离不开真。美虽然是对艺术家创作出的具体艺术形象的再现和反映现实生活,但求美的过程是离不开真的,艺术家在求美的过程中若脱离了真,那么他所创作出的艺术形象就是缺乏说服力又空洞乏味的。我们经常会被类似于《焦裕禄》《任长霞》这样的影视剧所感动,就是因为这些影视剧中的人物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不是艺术家随意捏造出来的,我们经常被影视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所打动,是因为我们和剧中的人物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源于现实生活。正如卡西尔所说:“如果艺术品只是某一个艺术家的异想天开的激情冲动,那它就不具有这种普遍可传达性。艺术家的想象并不是任意地捏造事物的形式,他以它们的真实形态来向我们展示这些形式,并使这些形式成为可见的和可认识的。”④也就是说没了真情实感,美就会变成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看影视作品的时候觉得它不好看,因为它脱离了我们实际的生活,在虚拟的生活里捏造。正马克思所说:“文学艺术作品固然需要想象、夸张等手法,然而,当想象直接变成了说谎,夸张直接变成了庸俗的时候,他便没有力量使丑的一面不在实际中暴露出来”。⑤求美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现实生活和客观规律的约束之下完成的。艺术和美源于最本真的现实生活,同时艺术和美最终所呈现出的形象也是包含着真情、真理的,是具有客观性的。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们的作品也大多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主观的艺术化加工而完成的。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这就是说虽然艺术作品是在艺术家的主观创作下完成的,但是其内容实质上是包含着客观的内容,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也必然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物质,是在现实生活具体物质的基础之上加以个人主观性的认识,因而所创作出的艺术形象也就必然包含着客观规律性、特殊性和普遍性。因此,求美必然包含着求真,美中也必然包含着真。

第二,真、美包含着善。真理虽然具有客观性、抽象性和超功利性的特点,但是人类在现实生活求真的过程中总是把那些与自身发展相关的、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事物作为认识的对象来完成求真活动,人类总是关心求真活动最终呈现出的成果具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和意义,这也就是说真中包含着善,因而求真也就是为了更好地求善,因此求真和求善是不可分割的。例如,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必然是一个求真的认知活动,但对外太空的探索最终目的还是为人类谋福祉。同时,美和善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在《吕氏春秋·适音》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何谓适?衷音之适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⑥意思就是说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听起来使人舒服的,中和之音就会使人听起来觉得舒服,关于中和之音是有一套标准的,标准的制定和人求善的功利性是分不开的。换言之,合乎人的功利性目的的音乐,才是适音,才是悦耳的、好听的,才是美的。包括我们在日常装修或是家具的选择上,我们经常会被美观的设计所吸引,但是这看似美的设计若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需求,也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它所表现出来的“美”也就显得空洞了。美虽然不追求实用价值,但美妙的音乐、动人的演出却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从而满足人的精神生活,因而美也是具有价值的,只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是审美价值。比如,我们在看时装秀的时候,秀台上模特们所展示的大多数时装是不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但是对观众而言,看秀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也就是其审美价值的体现。同时,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从最原始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也从原始的有用开始逐渐演化,比如,蒙古族女子的头饰,最初是为了便于在迁徙过程中保存她们的财富,因而她们会将财富转换成金银珠宝佩戴在头上或身上,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表现美丽与华贵的装饰品,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求美就体现了内在的审美价值和外在的实用价值的统一,那么求美也自然是包含着求善的价值取向,因此美也包含着善。

第三,真、善包含着美。人类求真和求美的过程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在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求真、求美,真和美才会使人感到舒适,求真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真理性的客观内容包含着美的规律和形式。例如,黄金分割定律包含着真理性的内容,我们也会用黄金分割比去判断一个人的身材比例,符合黄金分割比的人身材会更好,也就是说黄金分割定律既包含着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包含着美的规律,所以真包含着美。美也可以反作用于人类求真的活动,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索的时候,科学探索的成功会使人产生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就是求真所带来的美感,因而真包含着美。善也包含着美,人在求善活动中不仅要遵循善的规律,同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即要达到外在的情感和内在的情感的统一。社会生活中的善通过艺术化的加工显现出来就是美,反之,美所歌颂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善。例如,我国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作曲、李春利作词、毛阿敏演唱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歌颂的是无私的母爱,这首歌根据李春利与母亲之间的真实故事而改编,旋律优美,歌词动人,毛阿敏的演唱也感人至深。歌曲本身所歌颂的母爱是善的表现,同时所呈现出来的动听歌声就是美的表现。再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好人好事也是所谓的美,而作品其内核所传递的是善的品质,因而善也包含着美。

综上所述,真、善、美三种实践活动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互补性,这也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三种实践活动的互补性表现。

三、真、善、美及其统一对人类自由的意义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在1847年创作的短诗《自由与爱情》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⑦这首诗是裴多菲在与沙皇协助的奥国统治者的战斗中所著,他认为自由比爱情、生命更可贵,为了寻求自由甚至可以抛弃爱情与生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求真、求善、求美的最终的目的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必然与自由的矛盾,从而使人获得自由。而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也就是求得理性真理的自由、求得意志与行动上的自由、求得情感上的自由,其终极目的是求自由。

真、善、美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并列,其中真是基础,善和美都是在真的基础上发展的。真、善、美的统一其实也就是人与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和世界全面统一关系建立的条件,人通过处理和自然的各种基本关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由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适当而合理地协调他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既不让人类以破坏自然为代价进行生产,也不因人类对于自然肆无忌惮地掠夺而遭受灾难,而是人类与已经被认识的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保护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反馈人类以瑰宝。那种以破坏自然环境、生态为代价的自由实际上是不自由的,这种对自然的大肆破坏终究会受到自然的报复,人类也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自由起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协调的作用,两个具有自由人格的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才会是自由的,而个人自由的实现是需要以集体自由作为依托的。这里,集体并不是个人自由发展的限制,个人也不是任何他人及集体自由的障碍,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那些以损害他人自由而获得的自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正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台词一样,“真正的权力不是你想要处死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去处死他,而是当你有权力处死他的时候,你却宽恕了他。”自由也是一样,自由就是我们不以牺牲他人的自由为代价而获得的自由。

真、善、美是自由作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的具体表现,追求真,就是认识世界,追求善,就是在追求真的基础上改造世界,追求美,就是在遵循客观规律和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去追求真正的统一。追求自由就是追求真、善、美。

四、总结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⑧马克思在这里所讲到的自由的尺度问题,实质上就是真善美的问题。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自由离不开真善美,自由活动就是真善美的活动,自由王国就是真善美的王国。

注释:

①布瓦洛.诗的艺术.任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02.

②布瓦洛.诗的艺术.任典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02.

③安德烈·比利.狄德罗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9.

④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6.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⑥吕氏春秋.张双棣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2.

⑦裴多菲.裴多菲文集.兴万生、戈宝权、冯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2.

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参考文献:

[1]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凤珍.浅析人的自由和真善美的统一,北京: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

[3]李国昌.马克思主义信仰之真善美三维,西安: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5.

[4]张剑抒.从真、善、美的三性融合看马克思的自由,上海:社会科学期刊,2018.

[5]辜堪生,张莉.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真、善、美”意蘊,北京:自然辩证研究,2014.

[6]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付晓鹏(1989-),男,汉族,陕西西安人,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美学专业18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真善美自由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