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写意人物画中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2020-04-17宋昊

戏剧之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气韵生动写生创作

宋昊

【摘 要】写意人物画的写生与创作,是绘画实践中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并共同发展。写意人物画始终离不开写生和创作两者的艺术实践,写生随时都可以结合创作,创作也同样可以渗入写生。

【关键词】写生;创作;写意人物画;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中图分类号:J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0-0132-01

“写生”在辞典里的解释为:“对着实物或风景绘画。”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现代“写生”的含义基本上都是强调绘画客观行为状态。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绘画方式。“创作”在辞典中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创作文艺作品,其二指文艺作品。因而,绘画创作既包含绘画创作过程,也包含绘画作品本身。

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写生的释义更多的是强调“外师造化”“气韵”“意境”及自我情感的表达,不是简单的概念,而是中国绘画对生命的深思考,是重主观、精神、意境的。谈写意人物画,就不得不谈到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理念,形与神作为绘画的两大元素被确立,形的取舍是基于神的支配的前提之下。如谈到画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意思是人的四体美丑,对于传神来说关系不大,特别是作为写照,传神正在眼睛。由此不难看出他的造型观,是有轻重之别,主次之分的,对客观的尊重则决定于主观的选择为其造型的核心。这一理论的提出,尽管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首次阐明了中国绘画在造型问题上的基本原则,以及形与神之间的依存关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关于“形似”与“神似”之间关系以及“用笔”在形神表现中的地位的讨论,是唐代绘画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之一。在中国艺术理论的形神关系讨论中素来以“神似”与“形似”两个概念相对使用,如他说“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在张彦远的艺术观念中,“气韵”实際等同于“神似”。张彦远的“气韵生动”就是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在继承、阐释谢赫“六法”的基础上,张彦远比较成熟地阐释了“神似”与“形似”之间的关系。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虽然强调“气韵生动”的地位,但对于能在“形似”上取得成绩的画家同样表示了赞赏。只是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进行论述。而张彦远的理论继承了谢赫“气韵生动”至上的观点,在强调“气韵生动”的同时,对“形似”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将两者加以联系,使“气韵生动”成为一个并不空洞的艺术追求。在传统绘画里面,有几句精辟的名言一直为历代画家所遵循。一是“意在笔先”,这是说画家在作画前,必须有一个对物像深刻的认识过程。元代王绎在《写象秘诀》中提到为人画像时要“彼方叫啸谈话间,本质真情发现,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笔底”,而反对“必欲其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传写”的方法,这些话都说明了对人物性格的了解是写象的第一步。画家在表现对象时,必须解决主客观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画家一方面以“造化”为师,遵循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征,而另一方面又不是自然主义的如实描写,要进行去伪存真、舍粗取精的意匠加工过程。所以画家可以把主观的情怀迁入对象,使物我融而为一,而最后有所妙得。

在写意人物画写生中,人物造型、笔墨和传统文化的意象理念相融,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主要从写实人物的具象造型,把握对象的结构、特征、特质。同时在造型和笔墨造型上,逐步体会“以形写神”,进而走到形神相守与“迁想妙得”合二为一的以形写意的过程,既尊重客观,也强调主体感受的意象所在。所以画家必须沉浸在所呼吸和生活的境界里面,把自己与周围的事物打成一片,形成一个生活整体。总之,从认识对象到表现对象,画家与对象之间在精神上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凭借着艺术形象来反映自己的艺术思想。讲到这里我们就能发现在写意人物画绘画实践中,很难去剥离开“写生”与“创作”,写意人物画通常在临摹、写生、创作三个课题中穿插,互动进行。在写生时,把临摹基础和创作基础融入写生,两个基础相互渗透的文化理念是以中国画的文化基础为本。写生即创作,写生应该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创作状态,它可以直接完成从生活到艺术,从自然物像到艺术传达的全过程。同时在造型和语言形式的作用下孕育催生出艺术家个体的艺术面貌,达到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境界。

反观当下,不少写意人物画家对写生和创作的辩证关系存有误区,将二者孤立起来对待,导致许多作品失去了艺术魅力而显得索然无味。事实上,写意人物画始终离不开写生和创作两者的艺术实践。任何时候的写生都可以结合创作,创作同样可以渗入写生,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假如写生仅仅是刻意地追求人物形象表面的“像”,创作只是脱离写生仅凭个人感觉追求虚无飘形的精神,那么显然无法做到气韵生动、传神写照。它们存在着共性也存在个性,并不是独立关系和等同关系,而是一种共生的、通透合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论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版.

[2]田黎明.缘物若水.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版.

[3]贺荣敏.绘事心语.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4]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5]赵奇著.关于绘画艺术的思考.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年4月版.

猜你喜欢

气韵生动写生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写生与美术教学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