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法租界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演变

2020-04-17

党史博览 2020年2期
关键词:租界张学良纪律

中国共产党是在上海法租界的渔阳里建立的,中共中央机关曾长期设在上海法租界。上海法租界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怎样的?中共中央为何在1933年离开上海?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就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密切监视。中共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更是被法租界巡捕房密切监视着,并被法租界巡捕房起诉过两次。

1928年12月22日,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几近尾声,法国在外交上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随着法租界会审公廨的收回以及中国法院在租界内的设立,法租界巡捕房开始顺应国民党当局的要求,对法租界内的共产党实施抓捕、审判和引渡。

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情报系統机构为了应对民族主义运动、工人运动、共产主义活动等而进行了扩充。法租界巡捕房从1930年开始了对共产党的系统抓捕行动,搜查共产党的外勤活动成为30年代法租界巡捕房政治部的主要工作。中共在上海的网络几乎被国民党的警察以及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巡捕房的合力追捕完全摧毁。1933年,中共中央机关不得不搬到江西。

法租界在20世纪20年代初对界内活动的共产党采取既严密监视又相对宽容的态度,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法租界的治安,另一方面是因为20年代军阀割据、政局不明,法租界不想轻易得罪未来有可能掌权的政治势力。后来,法租界巡捕房顺应国民党当局的要求,对法租界内的共产党实施抓捕、审判和引渡,不仅仅是法国政府和法租界当局对当权的国民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为了保护在华法租界和法国在华利益。

(登高摘自《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5期,朱晓明文)

邓小平:理想和纪律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谈及理想和纪律问题,并把它们称为“我们的真正优势”。

坚定理想信念是战胜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严明纪律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邓小平指出,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没有理想,一切向钱看不行;没有纪律,搞以权谋私、化公为私以及其他种种不正之风也不行。共产党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无论是不是党员,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纪律里就包括这一条。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

团结一致是顺利推进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坚持理想和纪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团结奋斗。邓小平指出,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能成功的。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就指出,要团结一致向前看,要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1985年,他又指出,没有理想,没有纪律,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内部就成了一个乱的社会,不是一个安定的社会,什么建设都搞不成了。

(高云摘自《学习时报》2017年3月8日,吴泽群文)

刘少奇种植“扎根树”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由于交通不便,许多同志是骑马而来,把马拴在数处。其中村南苇塘边小树林较多,有的马啃了树皮。会议结束后代表们忙着赶回去,乡亲们觉得马啃树皮也不算啥事,谁也没在意。

后来刘少奇外出,发现了此事,就责成行政管理科的何科长负责处理,每棵树赔偿70斤小米,大树适当增加。村长王树声的两棵树被啃,他说啥也不要赔偿,行政科硬是赔了他两把椅子。

第二年春,刘少奇带领中央工委机关干部帮着老乡们在这里栽了一片柳树、小叶杨等。这里地下是肥沃的淤泥,上面是雨季逐年从恶石沟冲下来的淤沙,水土条件好。小树郁郁葱葱地生长起来,被乡亲们誉为“扎根树”。

(果农摘自《百年潮》2019年第4期,范文杰 范浩天文)

张学良眼中的鲁迅

谈鲁迅的有文人,有亲人,有要人。但军人谈鲁迅的不多,张学良就是其中一个。那么,在张学良眼里,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鲁迅会骂人。1947年11月16日《大报》有一篇介绍张学良谈鲁迅的文章,说:张学良蛰居台湾之后居然大读《鲁迅全集》,红封面的20巨册的书,厚厚堆满了他的书桌。他一度几乎言必谈鲁迅。他和张治中谈到鲁迅,说道:“鲁迅的文笔的确辛辣之至,我也被他骂得好苦。”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对鲁迅的骂似乎并没有多少反感,反而有一种“入木三分骂也精”的享受和快感。

鲁迅有正气。事实上,张学良在此之前已关注鲁迅。1941年10月27日,他在日记中写道:“读何凝编的《鲁迅杂感选集》,感觉有些生气,同时感觉着鲁迅死得太可惜了!可是他的文字,活气生生的,活跃于纸上,字字句句,侵入你的骨髓,振荡你的神精;我从来不惧怕什么的,可是在鲁迅文字之前,我有点发抖了,一方面是惭愧,一方面是热血沸升……”一位经历过“改旗易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将军,竟然在鲁迅的文字面前感觉“有点发抖了”,这足以说明思想的力量有时远远胜于千军万马。

鲁迅是味药。1942年8月27日,张学良在读书笔记中写道: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刺了我的伤痕,刺了我的隐疾——我是烦恶他这些文章。可是我接受了它以后,感觉上有些不同了,好像我吸收了“维他命”一样。它不是“鸦片”,可以麻醉你一时,它是“维他命”,人生永远的必需品。当时的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在贵州,且不允许任何人探望。鲁迅的作品就成了他孤寂生活中的“维他命”,是“人生永远的必需品”。

(雅志摘自《文史精华》2019年第5期,李秋生文)

邵力子、叶剑英激书《满江红》悼念抗战英雄

1940年5月16日,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张自忠,在湖北宜城枣宜战役中率部对日军作战时中弹殉国,终年49岁。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邵力子闻此噩耗,挥笔写下一首《满江红·挽张自忠将军》。

“澒洞烽烟,聽鼙鼓,声声未歇。惆怅忆,将军百战,死绥壮烈。叱咤恍闻戈指日,光明共见心如月。叹中原,父老望旌旗,同悲切。  寇患亟,仇待雪。殁犹视,恨未灭!问谁能,忍金瓯残缺。黄土萋萋宿草泪,沙场汩汩军人血。是丈夫,皆应继风徽,收京阙!”

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噩耗传来,时任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异常悲痛,饱含深情地写下《满江红·悼左权同志》。

“敌后坚持,捍卫着,自由中国。试看那,欃枪满地,汉家旗帜。剩水残山容我主,穿沟破垒标奇迹。问伊谁,百万好男儿,投有北。  崦嵫日,垂垂没;先击败,希特勒。会雄师踏上,长白山雪。风起云飞怀战友,屋梁月落疑颜色。最伤心,河畔依清漳,埋忠骨。”

两首词中,充盈着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百折不挠的牺牲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前仆后继、发愤图强的千古悲风。

(郑风摘自《文史博览》2019年第7期,夏明亮文)

太空抢救:“风云一号”卫星起死回生

1990年9月3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场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升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2月14日20时57分,“风云一号”在进入我国上空时,发回的云图突然出现扭曲、倾斜,甚至杂乱一团。更严重的是,之后又发现卫星太阳能电池阵只有部分时间对着太阳。如果再失去电源供应,那“风云一号”就真成了一颗“死星”。

十万火急。测控中心和卫星研制部门果断决策,立即启动星上原作他用的大飞轮,使卫星太阳能电池阵能稳定保持向阳面,从而保证卫星的电源供应,为抢救“风云一号”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把姿态失控的卫星抢救过来是极其困难的。经过潜心研究,科技人员决定利用地球巨大的磁场和卫星磁力矩器相互间的磁场作用,来减缓卫星的翻滚速度,逐步把卫星调整到正常姿态。

这样,在连续78天时间里,科技人员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共对卫星发出7000余条指令,跟踪559圈,终于使卫星起死回生。

(春和摘自《炎黄春秋》2019年第9期,阳子文)

猜你喜欢

租界张学良纪律
张学良: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日之功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纪律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1845—1945上海租界百年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张学良六爱
华洋共管新格局的开启(1914-1930)——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华董选举初探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