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资治通鉴》的“打开方式”

2020-04-17王苑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阅读方式资治通鉴

内容摘要:《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耗时十九年完成的编年体通史,将春秋末年到北宋立国前一千三百多年间的史料以系年的方式整比编排,卷帙浩繁,头绪纷披,故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免难读,正如南宋杨万里所言:“盖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盖编年系日,其体然也。”但既然《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史学名著,其史料价值与史著价值人所共知,堪“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那么探究一下该书的“打开方式,使读者得其津筏、窥其阃奥,便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

关键词:《资治通鉴》 学术价值 阅读方式

张潮在《幽夢影》中说:“读史宜夏,其时久也。”古人读书,限于条件,白昼时间殊为宝贵,利用昼长夜短的夏天来攻克体量巨大的史部典籍,是最好的选择。对于现代人来说,电灯解决了夜晚照明的难题,却无法排解夏日的喧嚣,在越发漫长的夏天,沉潜史籍以安抚躁动的心灵,也未尝不是一种绝佳的选择。

一.《通鉴》难读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除“二十四史”之外,被提及最多的可能就是《资治通鉴》(本文或简称《通鉴》)。《资治通鉴》全书三百万字左右,不到“二十四史”字数的十分之一。如果每天读一万字,一年以内就能读完。这部一年以内就能读完的史书,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用了十九年才修成,所记载的历史从“三家分晋”到五代后周世宗征淮南,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尽管从理论上说,每天读一万字,一年内可以读完全书,但是其实能读完全书的人并不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大致按时间顺序呈现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都被割裂分散在不同的时段内,这样阅读的趣味性就大打折扣了。比如读到某国发起了一场战役,可能你下一次读到这场战役的进展就是在三十页之后了。枯燥往往是读书中辍的主要原因。

二.回看正史

其实从《资治通鉴》纂修完成后不久,人们就在试图攻克《通鉴》难读的难题,回看正史是古今很多学者不约而同采取的措施。正史大致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二十四史”,是历代王朝官修的纪传体史书。读《通鉴》回看正史,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正史是纪传体史书,以人物生平为中心呈现历史进程,可读性更强;二是《通鉴》的编纂在大多数时间段以正史为主要资料来源,回看正史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历史信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历史是为了拓宽知识面以做到感念历史、知古鉴今,可读性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像我们前面说的,有时候阅读的趣味性是支撑读者将书读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阅读存在着重重障碍,难以为继,那再好的书也无法发挥它的作用了。所以面对将人物和时间切割得支离破碎的《通鉴》,回看相应时段的正史,以获得对某个历史场景的全面感知,是一种阅读和使用《通鉴》的诀窍。以鸿门宴的故事为例,《通鉴》将这个故事系于《汉纪一·太祖高皇帝之上·元年》,全年记了十件事共五千八百余字,鸿门宴的故事是第三件事的一部分,占了一千七百余字。故事中涉及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庄、樊哙、项伯、曹无伤等人物,均无立体性格,一带而过,从第四条开始讲田荣,第五条开始讲张耳……已经跟大多数故事中的人物没关系了。这时候如果拿《史记》来对读,效果会好很多。鸿门宴的故事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留侯世家》《樊骊胜灌列传》中俱有记载,而且各处的记载侧重点又都不同,看看《史记》这四篇文章,这些人物形象就变得鲜活起来。

同样是关于鸿门宴的记载,《资治通鉴》在资料取舍上值得玩味。《史记·项羽本纪》中讲到鸿门宴的座次时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个座次其实很说明问题,从座次看当时项羽已经将刘邦作为臣属看待了。司马迁写《史记》,字斟句酌,没有废话。而《通鉴》在剪裁材料时没有收录这一段,是认为这段材料不重要,还是怀疑材料的真实性?值得思考。而这种思考,单单读《资治通鉴》不回看正史,是无法引发的。(参见张元《鸿门宴叙事中的紧要文字》,载于《历史的那一幕:〈资治通鉴〉的细节解读》)

另外,回看正史也是《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决定的。柴德赓在《史籍举要》中说:《资治通鉴》“三国以后至隋的史料价值胜于战国两汉,唐五代的史料价值又胜于三国以后至隋的这一段”。黄永年先生更直接地说:“《通鉴》之秦汉及其以前部分,绝不能用作一般意义的史料;了解相关史事,更不宜先于《史记》《汉书》而阅读《通鉴》。这是因为其纪事内容,完全依据《史记》《汉书》等著述编录改写,并没有我们今天看不到的可信史料依据。”(参见辛德勇《制造汉武帝》及《书外话》)

所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读《通鉴》,多数情况要配合正史。据说陈寅恪十分重视《资治通鉴》,他本人能背诵《通鉴》的许多章节。陈先生在中山大学讲授《资治通鉴》课程时,每读到一个时段,都会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应的正史。周一良先生在他的回忆录《毕竟是书生》中也谈到,他在史语所开始做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时候,开始通读八书二史,“遇人名即查本传,遇地名就翻地理志,遇官名即检百官志,同时对照《通鉴》的记载,参考清代钱大昕等人的考证”。

三.通鉴纪事本末

《资治通鉴》本来意在总览史事,给皇帝治理国家提供借鉴。但是,从常理揣度,皇帝未必有时间来读,倒是历代史学家研读该书甚勤。南宋时有位史学家叫袁枢,是《资治通鉴》的忠实读者。袁枢一定是阅读过程中考虑到了《通鉴》难读的问题,于是他以《资治通鉴》为基础,以单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为中心调整编排次序,编成了《通鉴纪事本末》。我们中学历史课即学过,古代史书有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和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袁枢这部书编出后,实际上开创了一种新的体裁,即“纪事本末体”。在袁枢之后,陆续出现了《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三藩纪事本末》等。《通鉴纪事本末》内容完全来源于《资治通鉴》,同时以事件为中心,原原本本地呈现一个事件的全过程,像今天的历史故事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通鉴》枯燥难读的问题。

四.结语

平心而论,读书是个苦差事,读古书其苦尤甚。但是很多情况下苦读对于人生格局的构建是有意义的,很多人在读《资治通鉴》这样的经典名著时因为无法坚持而中辍了,不是因为书不好,也不是因为读者没有毅力,有时候就是打开方式不对。有志于读《通鉴》的朋友,不妨试试本文提到的一些方法。平心而论,读书是个苦差事,读古书其苦尤甚。但是很多情况下苦读对于人生格局的构建是有意义的,很多人在读《资治通鉴》这样的经典名著时因为无法坚持而中辍了,不是因为书不好,也不是因为读者没有毅力,有时候就是打开方式不对。有志于读《通鉴》的朋友,不妨试试本文提到的一些方法。

(作者介绍:王苑,山东友谊出版社人文图书编辑部编辑)

猜你喜欢

阅读方式资治通鉴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如果只读一本古书
《资治通鉴》25句至理名言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
分析阅读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关于现代大学生文学阅读倾向的思考
给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营销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