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单元阅读教学点的开发与选择

2020-04-17凌烨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

内容摘要: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具体的学习要点,以单元为整体单位确定教学点是使用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路径。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通过单元编排分析、单篇课文解读和选文功能的定位,对单元的阅读教学点进行开发和选择,为教师确定单元阅读教学点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统编本教材 单元教学点 文本体式 选文功能

语文教科书在学校母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1]。统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是以“单元”作为基本单位来编写,每一单元都有具体的学段目标与教学内容。以单元为组织形式的教学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由此确定每一单元的教学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王从华教授和孙锦明教授的“语文教科书使用的基本路径:以单元为整体单位确定教学点”的路径探析方法,以统编本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从统编本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编排、课文解读、选文功能类型三个方面来进行单元阅读教学点的开发和选择。

一.单元编排分析

为了明确教材编写者对第三单元课文的设计意图,需要对该单元的位置、单元组合、单元导语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单元的位置体现了该单元在语文教科书中的地位,其中暗含知识的先后顺序和阶段性目标。单元组合指的是该单元由哪些课文构成,课文的布局反映单元的文体类型。单元导语作为开篇部分,属于助读系统中的提示类助读语言,是帮助读者阅读的引导材料,蕴含有相关背景资料和价值取向,也暗含着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1.从单元位置上看,第三单元是承先启后的过度单元。统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共有六个单元,第二单元依然承袭小学语文教材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训练点——朗读训练,而第三、四单元则是侧重默读技能的训练。该单元作为初中语文默读学习阶段中的初始单元,对于习惯了以朗读方式阅读课文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该单元是对小学能力训练点的进一步加强,要将默读从一种习惯转换成能力。第三单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的过度单元。默读作为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朗读相比更能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新课程标准对“默读”做了具体的要求:默读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训练的能力。单从这一点上来看,该单元应当以默读为目的进行教学并组织相应的默读训练策略。“默读”通常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速度,找准关键句,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课堂默读教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默读指导与训练,培养默读能力;二是引领学生运用默读这种方法来进行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2]

2.从单元组合上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按散文以时代和国别为线索组合单元;二是教读和自读来等分划分单元。第三单元均是散文,不仅分为近代散文和古代散文,而且设置有外国散文。如此编排能使学生获得不同地域、时期关于他人学习和成长的体验。按相同文体以不同时代和国别为线索组合单元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限定了方向,教师需要补充相关背景材料,并设计相关的横向或纵向的对比阅读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在一个单元设置两篇自读课文是少有的情况,可感知编者的设计意图,即希望两种类型的课文有不同侧重点。教读课文的教学侧重在理解和鉴赏,依照该单元前后两篇教读课文,主要选择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不同时期少年儿童学习成长经历的纵向对比。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通常侧重在拓展和应用,两篇自读课文只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明确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拓展;另一方面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仅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让学生学以致用,自主运用先前教读课文中学习的相关阅读方法与技巧。

3.从单元导语来看,可确定单元主题是“学习与生活”。作为最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一个单元,学生可以了解他人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进而产生对自我学习状况和成长的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一点:单元主题实际是指能作为教学背景、题材、教法和学法等多层面的广义情景,是能连接学生、教材和活动的实践教学活动主题,而非内容主题。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应当围绕“学习生活”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将内容主题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经验。

由此,该单元总的单元教学点可以确定如下:通过默读,理解文章内涵,进行言语阅读能力训练;判断散文所反映的情景特点和情感倾向,组织相关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价值思考。

二.单篇课文解读

1.课文文体类型的分析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读法又决定不同的教学内容。[3]散文阅读教学要根据散文的体式进行设计,而设计的核心是要根据其体式特征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回忆性散文有众多人与事件的描写,兼具叙述和抒情的特点更易让人忽视文本的特质,错把文体确定为写人叙事散文。如果忽视体式特点,则会将课文教成小说,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并教授错的知识。回忆性散文,它不同于其他散文的最大的特点,是文中有两个“我”——过去的“我” 和现在的“我”,有两种类型的情感交织——过去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回忆往事时产生的感受。[4]因此回忆性散文的教学点建立在过去与现在的情感体验上。特别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百草园里两个时期的“我”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亦是如此。

叙事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大致以叙事和抒情两部分相结合。叙事部分具有细节,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较为注重,字里行间富有真情。叙事性散文的教学活动要根据贯穿故事的线索来展開。《窃读记》作为一篇叙事性的散文,就是围绕“窃”读的情感线索来写。

说理性散文通常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但一般只会阐述一个道理,理中含情,意蕴深广。确定该类散文的教学点就是要挖掘其背后的主题,对其剖析过程中发掘的内容就是所要教的关键词句。《论语》十二章围绕着“学”字讲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另外还讲述了“修身”,这与单元的主题“学习生活”相符,可以纳入到教学点当中。

2.课文组成结构的分析

统编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5]

从预习提示来看,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要补充作者的生平介绍和背景资料,并引导学生默读,学习默读技巧,养成默读习惯,熟练运用猜读法,扩大阅读范围。注意字词的认读和积累,尤其是文言词汇的积累。预习提示的问题设置趋向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并结合自身实际对比鲁迅的童年得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文本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书本和生活经验,帮其搭建理解的教学支架是最为主要任务。预习提示在《论语》十二章一文中,明确提示注重古代文言知识和常识的教授,如“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也用来称呼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从思考探究的题目设计来看,多是侧重了解文章内容,辅助学生解读文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寻找起止句的任务是让学生探寻文章叙事的特点,像寻找“乐园”之“乐”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找到文中关于童真童趣的描写。其中“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可能是学生所不能理解的,需要着重讲解。关于描写“教书先生”的问题,重点在于讲解文中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手法。在《论语》十二章的思考探究中,可以发现借助注释工具阅读文言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是首要任务。在通读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并且能与自身学习经验相结合。

从积累拓展的内容来看,多是侧重于领会文章内容。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积累拓展中,可以看到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品味传神的语言,使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在大小鲁迅的对比当中,要求进一步的探究作者背后的思想情感。在《论语》十二章的积累拓展设计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成语,格言和警句的语文知识点任务。

对预习提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的梳理,为具体的阅读教学点选择提供了方向,并为教学目标的确认提供了依据。从旁批和阅读提示来看,它们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教学点:培养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找到并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并理解作者的深意;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复杂情思,建立起自身的情感认识;提升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并激发求知欲。通过阅读和思考这些部分的内容将有助于教与学的工作展开,提高教学质量。

3.单篇课文教学点的确立

在分析课文组成结构,明确单元主题是“学习生活”之后,呈现的单篇课文教学点如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定的教学目标: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反复默读描写出众的段落,通过默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并结合自身经历理“解童真童趣”,进而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课文中二“我”的情感:热爱留恋与厌恶。教学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以及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再塑生命的人》确定的教学目标有: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理性的思考、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是:结合自身实际,感悟作者的好学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窃读记》确定的教学目标有:品味作者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手法。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是: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论语》十二章确定的教学目标: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格言、警句。教学难点:理解每条语录的意义。

三.选文功能类型定位

根据王荣生老师对中外教材的研究成果,可对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功能类型定位,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这种鉴别对于单元教学点的確定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合理地设计选文的教学提供指导,也为语文教师参与课程提供向导。[6]对课文进行鉴别,有利于发挥课文的不同功能,可以为教学点的确立提供指导。

该单元四篇课文,根据单元编排和单篇课文的解读,可对教学点做进一步的鉴别选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语》十二章作为“定篇”来教,重点教授语文知识,侧重文章思想和语言的理解,体验情感。前者可选择的教学点:运用默读、猜读的阅读方法,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体会传神的语言,结合自身经历,发现其中的童趣。后者选择的教学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阅读,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理解文章大意,学习其中的学习、生活态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作为“例文”,此时就侧重在理解和运用课文当中特定的写作知识。以此选择的教学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研习描写的策略和精准的用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论语》十二章作为“用件”,则是注重议题“学习与生活”,可选择的教学点便是围绕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修身”的观点展开延伸讨论。

《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作为“样本”来教,重在理解课文内容,分别训练回忆性散文、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前者可选择的教学点:在默读过程中,结合文章标题,细读文中过去与现在的感受,把握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思考、体会背后蕴含的情意和精神。后者可选择的教学点:在默读过程中,学会做阅读注释。找出行文叙事线索中关于“窃读”的复杂情感变化,从而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四.反思与讨论

散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过程中的重难点,主要是它的教学内容难以确定,而且课程标准对于散文“教什么”“学什么”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这个现实问题出发,单元教学点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以上分析过程,可以得出教学点确立的基本步骤:1.明确教科书单元的编排特点,找到该单元的内容主题,能力训练点,确定教学点的总体方向。2.在单篇课文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可教的知识和阅读方法。3.对课文进行选文功能的鉴别,结合单元编排和单篇课文的教学点,进一步选出单元的整体阅读教学点。单篇课文教学点的确定多而繁杂,而在单元阅读教学点确立的过程,能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层次分明地展现在教师面前,方便教师统筹安排。单元阅读教学点的开发与选择是一条使用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路径,但只是使用教材的第一阶段目标,更为重要地是做出相应学习任务、内容、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应对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学情。

参考文献

[1]靳健,李金云.中学语文教科书设计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9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6

[3]任运昌.课堂默读: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话题[J].小学教学参考,2005(13):19-20.

[4]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6.

[5]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

[6]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51.

[7]孙锦明,王从华.学科建设视域下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使用策略[J].江西教育,2018(11):14-1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注 释

[1]靳健,李金云.中学语文教科书设计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9

[2]任运昌.课堂默读: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话题[J].小学教学参考,2005(13):19-20.

[3]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6

[4]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6

[5]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與使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

[6]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51.

(作者介绍:凌烨,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