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散文《囚绿记》中的美育

2020-04-17陈珊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育散文

内容摘要:《囚绿记》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浓郁的写景状物散文。这篇文章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满足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学习这篇饱含作者情感又极为优美的文章,感受到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散文 美育 《囚绿记》

“审美教育是对一切旨在培养人们美感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简称美育。”[1]散文中的审美价值包括:个性化的语言美、独特的情感美、深刻的哲理美,因此散文教学是当前语文学科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代作家陆蠡于1938年创作了这篇散文,文章回忆了一年前他在北平暂住之时,在阴暗简陋的房间中与一株绿色的常春藤“交往”的经历。作者在与绿藤的交往中由对绿色的喜欢到产生异化的占有欲,体现了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纠葛。语文教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带领学生进入散文的审美境界,增强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审美能力。

一.朗读教学中,品味语言之美

抒情性散文在“五四”时期常被称为“美文”,作者通过精准凝练、优美典雅的言语,在文章中传达自己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与经验。朗读是品味语言最直接的方式,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字语言的节奏和内在韵味,品味散文中极富文采的语言美。

1.齐读体验语言的节奏美。《囚绿记》这篇散文语言质朴细腻,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作者自己对绿的喜爱与钟情。其中,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多处使用,“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作者通过四个比喻展现绿色对自己的重要意义,极言绿色之宝贵。“我疲惫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作者借用“涸辙之鱼”的典故把自己比作即将干涸的鱼,而这抹绿色如同滋润自己的水,表达了作者对绿溢于言表的情感。虽然作者身处孤独陌生的环境,却并不感到孤独,都是因为有这株常春藤的陪伴。这一段落有简洁明快的排比句和错落有致的长短句,这些语句简短凝练、情感充沛,读起来节奏性强,适合全班齐读增强气势,读出作者对绿的强烈的渴望,对绿的浓厚的喜爱之情。在诵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轻重音、加强的语气突出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给予适当的诵读指导。

2.分角色读出语言塑造的形象美。“……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总、都”这两个状态副词用的十分精妙,展现出绿藤不屈不挠向往光明的精神品质。哪怕作者将绿藤囚禁于这一方灰暗的小天地,它也努力的向着阳光处生长。“……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作者细致的描绘出常春藤的纤细柔美,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并把被“囚”住的常春藤比作病了的孩子,不由得惹人心生怜爱之意。此处教师可以让男女生各自朗读,读出绿藤不同时期的生命状态。男生气足声音洪亮,着重读“每天、总、都”这几个字,读出绿藤的坚韧不屈;女生声音细弱绵软,读出绿藤病态的娇弱感。

在散文中作者用来抒发情感和描绘景物的语言都是个性化的,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根据作者的文本意图进行揣摩,读出初发现这抹绿时的惊喜,与绿同住时的满心欢喜,“囚绿”时对绿藤的怜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读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意味儿,才能深入文本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之處。

二.文本细读中,感受情感之美

散文中蕴含的的作家情感正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作家会将自己的真实内心袒露在文字中。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广大高中生的情感世界。”[2]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表达情感的语句。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赞美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并称呼这株常春藤为“绿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称常春藤为‘绿友,为什么又要囚绿呢?”通过这样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文本语句分析作者囚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藤特殊的情感。教师示范找出作者囚绿的原因之一是出于对绿的喜爱,赋予了这株绿特殊的意义——带有人的灵性与气质,我与绿叶在这陌生的城市里相知相融,相守相望。绿叶与“我”如同李白与敬亭山、辛弃疾与青山,达到了物我两相知的和谐统一境界。随后教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找出其他原因,并且分析作者的情感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作者“囚绿”的原因之二是绿可以陪伴“我”,消除“我”内心的孤独,缓解我抑郁的心情。此时作者对绿的情感已经产生了变化,“我”对绿藤已经不仅仅是喜爱之情,占有欲促使我将这一抹绿枝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作者“囚绿”的原因之三是出自于“我”内心的魔念,哪怕明知“我”囚绿的举动会伤害到绿友,却依然想要占有它,并且对绿藤产生了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作者“囚绿”的原因,带领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三.矛盾分析中,体悟哲理之美

现代散文通常包含着作者对于自身经历或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可以发现作家蕴藏在作品中的生活哲理。《囚绿记》是作者陆蠡离开北平一年之后写的,包含着作者对于当年经历的思考与感悟,对自我的批判与反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通过分析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体悟蕴含在文章中的哲理之美。

1.于情“囚绿”。文章开头作者坦言选择住在这样逼仄的房间里是因为常春藤,这便为后文作者“囚绿”埋下伏笔。作者当时处于孤独无助的环境中,这抹绿仿佛是自由与希望的象征,能够安抚作者疲惫受伤的心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绿藤的变化,关注描写绿藤的动词,可以发现绿藤在被“囚禁”前充满了生命力。“伸开、攀住、舒开”这些极其准确生动的词语把绿藤写的鲜活又富有生命力,仿佛具有人的姿态,也正是这样的茂绿引发了作者的私心。在学生不能理解作者对绿藤的情感时,教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自己孤独无助时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处境相联系。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时,留在已成为孤岛的上海,而这段与绿藤交往的经历是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自由的向往。

2.于理“释绿”。在前文中作者笔下的绿藤有着人一般的品质与气节,绿藤并不因为外力的压抑和遏制而改变生长方向,它的尖端依然向着光明与自由的地方,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它不屈服于黑暗!“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珍重”一词是“我”打心底佩服绿藤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品质,带有某种仪式感一般将它放回原来的位置。绿藤看似柔弱,在没有阳光的日子里好像病了的孩子,可是作者把它称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因为绿藤的身上體现了柔弱却又坚韧的生命之美,象征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坚定品质,象征着坚强不息的生命力量,象征着光明与自由的渴望。“释绿”这一段体现了作者理性的反思,对于自身黑暗自私的一面敢于自我认错、自我批评。

3.情理矛盾。作者明明知道绿藤的生长方向朝着窗外,却依然克制不住自己的私心,这样是一种自私残忍粗暴的爱,可是绿藤坚韧不屈执着坚定的精神又深深感染者作者,使得作者在“囚绿”的情感与“释绿”的理智矛盾中纠结。人性中的善恶交织在作者对自己的内心剖白中体现体现到的淋漓尽致,虽然“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错误的做法,却并没有加以改正。联系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愿强拉在他人身上,这与作者的做法又有何差别呢?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感受作者这种矛盾纠葛的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散文与其他文体相比,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不可取代的美育功能。而《囚绿记》有着一般散文都具有的审美价值,更有着陆蠡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通过学习品鉴这篇散文,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通过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通过对语文经验的学习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注 释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第336页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作者介绍:陈珊,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美育散文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老苏(散文节选)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