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有效性课堂活动设计探究

2020-04-17张阳阳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有效性初中语文

张阳阳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个人审美、文化底蕴的关键学科,同时也是完善和健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新课标执行后,课堂活动日益丰富的语文课,课堂活动也有趋于形式化的问题,学生在积极热闹地参与课堂后,有没有通过课堂活动真正的有所得?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打造有效的课堂活动,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有效的课堂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思”,才能“思”后“得”,不仅实现本节课得教学目标,还可以通过有层次、有梯度有课堂活动设计,在无声中有体系的、潜移默化的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活动 有效性 设计

在新课标执行后,语文课堂活动也有趋于形式化的问题,学生在积极热闹地参与课堂后,有没有通过课堂活动真正的有所得?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打造有效的课堂活动,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有效的课堂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思”,才能“思”后“得”,不仅实现本节课得教学目标,还可以通过有层次、有梯度有课堂活动设计,在无声中有体系的、潜移默化的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课堂活动——教学目标的主要实现手段

语文学科是中学众多学科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最完美的学科,在语文教材的编撰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的文化历史和精神发展历史,对构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都起到导向和奠基作用,也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依托方式之一。

全面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更是要求语文学科不仅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习方法的引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注重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承载着过多“重任”的语文学科,势必亦然地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课堂的作用与价值。语文课堂的课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师更多的是在参与中起引领作用,引领学生“思”,在思后有所感,有所悟,然后有所得。因此课堂设计的主要任务也在于如何引领学生“思”。在教学设计中适度的课堂活动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展示自我、感受多角度的不同思想,使得他们在参与—反思—总结,这一大脑情感活动中,在有冲撞的思想碰撞中,正真的去“思”,理性思考后真正的触动个人精神世界,构建具有自己的个人特质的精神世界,语文教育的价值得以体现。课堂活动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失于有效性

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课堂中,在语文课堂中,轻松灵活、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层出不穷,既有课前老师设定好的课堂活动,比如课本剧表演、小组合作收集人物资料后的展示、辩论赛等,这些需要学生课前投入精力课中展示的活动。也有根据教学需要临时展开的课堂活动,比如同学间或老师与同学间的即兴问答、临时设置的小游戏、小组讨论等,简单易操作的课堂活动。

在课堂活动日益丰富的现代课堂中,学生必定也愿积极参与其中,展示出来的课堂效果也是热热闹闹,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热闹的课堂,人人参与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收获的课堂么?如何避免学生热闹过后依旧是没有真正觸动心灵的平寂,也就是说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要避免形式化,要有它的有效性。课堂活动在热闹中进行是可以避免活动的形式化,课堂活动不是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活动,而是进行课堂活动从而达到了某一目标。

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实现必须要以目标的明确为导向,把课堂活动的设计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起来,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感知,对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最高的教学目标融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有层次有梯度的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过度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参与学习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步修正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教师的课堂活动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现代语文教材的编撰为教师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比如沪教版语文教材以单元的主题为主,既有大概念的国家精神也有小人物的情怀,即有思想的深邃也有脚踏实地的生活展现,既有古代诗歌的风雅也有现当代诗歌的多样,这样的单元主题设计,为教师做好课堂活动梯度的设计和衔连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提供基础。

三.有效性课堂活动设计依据

1.依据具体学情制定课堂活动的难易程度。

在教学中学生一直都是处于主体地位,一切的内容、活动都要以主题需求为出发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对物质、对事件的认知处于动态发展阶段,因此制定课堂活动要以学生的情感认知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情。

学情分析,不仅局限在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兴趣爱好,还应延伸到学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熏陶等各个方面,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在实际教学中全面地分析学情,不仅要分析班级的整体的学情,还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以及班级整体学情与个体差异的差距性。以此来制定做为制定课堂活动难易程度的依据。例如,对待同一节语文课,某个班的整体学情是同学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讨的学习方式,但是有些孩子相对来说并不主动积极,那么在课堂活动设计时,就要把课堂活动设计出层次感。活动中难度偏低的不需要合作的部分指定给不积极的同学,保证他们能参与其中,对于活跃的同学设计一些针对文章主旨的难度的问题。另一个班级的整体学情是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不太喜欢动脑思考,个体化差异较小,那么这个班级的课堂活动的设计时,更对地是难度较低、参与性强、趣味性高的课堂活动,调动起来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热情,并且通过活动得到对本课一个问题的简单认知。

课堂活动的设计以教材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情,设计难易程度适合,目的性明确的课堂活动。

2.把思维力的增强作为课堂活动的目标之一

在教育教学中一直以来在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我们到底要教会学生们什么?从前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教给学生的是冷冰冰的直白的知识,新课标实施后教育目标变成多维度的让学生全面发展的,但是总是有顾此失彼的疑惑,实际效果总有厚此薄彼的感觉。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抛开狭隘的目标,长远来看那么到底什么才能真正让主体受益终生,肯定不是书面的死的知识,而是情感的健全发展和思维的构建过程。情感的健全发展,是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必做的教学目标之一,思维的构建过程却往往被无形的忽视。

思维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青春期是它的主要形成阶段。中学生时期,是帮助学生增强思维力的黄金时期。此时期思维力的增强体现在,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方法、对信息的整合和加工能力、在混乱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活动中要获取经验的认知,有构建自己思维框架的意识。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人们更愿意积极地参与与思考,所以思维力的提升做好的途径就是课堂活动。比如初中语文常见的课堂活动——课前演讲,不同年级根据学生学情制定的目标不同,六、七年级目标是能流利的叙述出一个完整事件,例如讲个小故事,说个小新闻。八、九年级能力提升目标是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无论是哪种目标,在纵向上,课前搜集资料,资料的查阅和筛选可以锻炼学生的对信息的搜集和整合能力。课中演讲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讲后同学点评,一方面可以让演讲者意识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点评者和其他同学通过本次演讲观照自身,取长补短。在横向上,教师可以針对六、七年级课前搜集资料过程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八、九年级演讲稿以议论文为主,教师可以针对演讲稿锻炼学生在众多观点中如何整合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始终保持独立思考。

课堂活动通常是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但是一个活动多个目标并不冲突,也更能体现课堂活动的价值,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获得的不仅仅是无休止的认知、经历、体验,更重要的使命在于使这些认知、经历、体验统一于学生个体身上,凝炼为个人特质。[1]

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作为课堂活动中除本节课教学目标外的另一目标,有体系的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框架,提升思维能力。

3.把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贯穿课堂活动始终

语文的核心素养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初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课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

语言能力是社会交际的根本必备技能,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阅读、积累、写作等基础语文活动都致力于此种能的提升,但是任务性的去做和主动参与去做,收获到的经验相差甚远。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独立地在阅读中思考,在写作中感受,或者在小组合作中获得自己的参与成果,这份“成就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课堂活动设计中学生成为完完全全的主体,无论听、说、读、写、思、表全部交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起适当点拨作用,在循序渐进中语言能力自然提升。

人文修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文化底蕴。文化底蕴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和审美情趣提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却需要刻意去构建。在课堂活动中如何去构建呢,最直接的就是打通课堂和生活。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课堂活动的虚拟中换位到现实。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中感受到自己对祖国那种油然而生的爱。这节课的课堂活动可以设计成沉浸式的,课堂开始通过播放影音资料和图片资料,感受当时祖国屈辱民众痛不欲生的生活,然后开始角色扮演,每个同学都是诗人,都想用笔触在为祖国泣血谱写点什么,同学们开始写诗和朗诵自己诗的活动。最后通过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我爱这土地》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中意象,找出并反思自己写同样主题诗歌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就此拓展今时今日祖国已然强大了,可以通过怎样方式表达爱国之情。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是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自己体悟并建立起来的。

4.创新课堂活动的形式

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意义重大的前提条件是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无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就无法发挥课堂活动的作用。现今课堂活动的形式非常多样化有视频影音的方式、有演讲的方式、有表演的方式、小游戏的方式、有小组合作的方式等多种形式。但是似乎从课堂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后,一直都是这样的形式,课堂的时长,学生的学情往往使得课堂活动变换不出来什么新的花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新鲜感过去后,对这些形式都产生免疫,使得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率变低。

课堂活动的形式创新,以开始的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以结束的收获感让学生从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与。由于教具、课时、学情等等外部因素的限制,无法让语文课堂活动在现有基础上有纵向上的延续,但是却可以在不同形式上有横向的延展。

多借鉴社会媒体的力量。例如,课前演讲可以引入综艺节目“一封家书”的形式,不仅让亲子关系得到有效互动,同时也是感知“爱”培养“爱”的一种方法,比教师空讲更容易触动内心。古诗词讲解时小组拓展时可以引用“中华诗词大会”的形式,让同学在竞争中完成积累,在比拼中欣赏中华文化之美,在不知不觉中

进行文化底蕴的积累。

旧的基础上添入新的元素。例如,课本剧表演是常见课堂活动,通常是演的同学收获颇丰,看的同学基本就是看个热闹。未来让每个同学都有感受,可以采用评委的形式,设置评委点评和质疑与答辩环节,能然评委与表演者从不同角度再次审视与思考内容。小组讨论的课堂活动,引入辩论赛机制,发言人发表辩胜者的研究结论,即能锻炼每组内成员的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又解决了小组讨论只是个别人天下的难题。

开创新的机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教者与学者也应重新审视彼此的地位。教者是否可以“放权”课堂的操控权适当地交由课堂的主题。例如,选读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可以分别交由学生来设计整堂课,利用小组分派任务,整体教案框架,教学目标,重难点交由一组,具体课堂活动、问题设计、小结、拓展等分别交由不同小组来完成,老师最后成为一个执行者。不同的新的机制,偶尔换位形式,能够不断刺激同学的新鲜感,从语文课的真正带入,到语文课文带入。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活动的有效性需依赖对语文教材的深度理解挖掘,并且巧用教材,才能借助课堂活动的形式,把教学目标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毕泗建.理性思考-语文课堂的应然追求[J].《当代教育科学》 2013(2):58.

[2]韩明朝.浅谈初中语文核心素养[J/OL]http://i.yanxiu.com/blog/11682847/2

68282015396113!cateId=0.20180520.20190

619.

(作者单位:上海枫叶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有效性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设计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