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侦探”形象的塑造手法

2020-04-17濮琼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

濮琼

内容摘要:爱伦坡是悬疑小说、侦探小说的先驱。他在侦探小说的创作中使用了全新的方式进行“侦探”形象的塑造,突破哥特式小说的传统,突破叙事角度的束缚,将心理分析、逻辑推理加入到侦探形象的塑造上,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爱伦坡 侦探 叙事角度

悬疑小说一直是普通读者青睐的对象,手不释卷,津津乐道,尽管一直为严肃文学所边缘化,但丝毫不影响悬疑小说在大众心中重视的形象,阅读悬疑,可以放松心情、忘掉现实,任意游走在虚构故事的边缘,体会在现实中不曾有过的心跳加速。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实在是一种惬意的阅读享受。自20世纪以来,悬疑小说大举进攻图书销量排行榜,从福尔摩斯到波罗,从梅森到比利亚神父,众多的侦探形象一再被突破,被重新塑造。读者也一直乐于阅读新的形象,进行新的探索,体会独有的思考乐趣。那么这一系列的侦探形象是如何进行塑造的?在塑造过程中融入了怎样的文学创作思想?“侦探”这一形象有着怎样的变化?从而推起了悬疑小说的一系列高潮呢。

众所周知,“侦探”这一形象,最早源起于天才般的文学人物-爱伦坡,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在世人仍然沉浸在批判现实主义的喧嚣的19世纪,进行了一系列“侦探”形象的探索与尝试。在他的著名小说《毛格街杀人案》中,第一次出现了“杜邦侦探”的形象,他的探索充满了文学意味,“杜邦”的出现为一系列文学人物埋下了伏笔。

1.与传统的哥特式悬疑故事相比,“杜邦”具有严谨的逻辑思考能力。毛格街发生的血案,现场令人毛骨悚然,爱伦坡一改往日以气氛烘托,让心灵颤抖的文笔,冷峻而客观的描述着杜邦所看到一切,而杜邦也细致入微的查看着,冷静的思考着,内心的思绪并没有泛起一丝波澜。他谨慎的观察细节,“此处加原文”,在头脑中进行大胆的推理与演示。这样的形象处理可以说是开创了悬疑小说的先河。在之前的文学创作中,悬疑的情节总是与令人恐怖的鬼影、压抑而沉重的刮擦棺材板的声音、幽闭而紧缩的地窖、痛苦不已的抽泣紧紧相连。作为哥特式小说的衣钵继承者,19世纪的悬疑小说在情节与故事气氛的烘托方面做到极致,然而杜邦侦探却没有一丝一毫情绪起伏。他认真而缜密的观察,小心而细致的考量,谨慎的推理,大胆的预测。当众人都为这如此血腥而暴力的手段感到窒息的时候,杜邦大胆的推断,“杀人的应该是只力大无比的兽类”,并且杜邦巧妙而高超的上演了一出“请君入瓮”的好戏,不费吹灰之力,制服了这只来自非洲,体型壮硕的黑猿。其精妙的思考,冷静的观察让人为之一振,让读者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阅读快感与享受,进行了一次令人满足的精神旅行。然而在此之前,哥特式的传统,只能让读者抱着书本颤抖,让读者在黑夜中瑟瑟叹息。相比之下,这种冷静而严谨的逻辑思考能力,这种故事气氛的处理方式,已经显现出文学的“现代性”,已经昭示着走出文艺复兴,如火如荼进行工业革命的西方社会步入现代性的行列。人类理性的自我在逐渐成长,由此带来的思辨精神一触即发。

2.新颖而独特的叙事性方法是“杜邦”侦探具有现代性的另外一面。在此之前,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一直是小说创作的主流模式,其叙事功能的承载依托于作者全方位的眼光,在各种角色中来回穿梭,在叙事情节性上自由切换。而伴随着文学现代性的眼光,叙事性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在杜邦侦探的故事情节中,叙事功能有全知全能缩回到有限的天地,作家不在高高在上的引领读者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而是在不断扮演着读者在叙事性的被动与无知,更由此创造出来了杜邦侦探的朋友“记者”这一形象。在他的带领下,或者说,在他的移情下,作者把读者的位置写入了小说中,就在读者时而惊讶、时而感叹、时而思索中,“记者”也和读者一起,对于杜邦侦探所做出的大胆推测表示无比震惊,又不得不服。叙事性功能的退缩反而给了读者更大的阅读空间和想象力,读者在还未有完成阅读之前,就已经进入了思考的领域;而有限的叙事性,使得杜邦侦探的形象更加神秘与高大,而读者在记者的掩盖下,仿佛和侦探的距离更进一步,巧妙的完成了叙事性的承载功能,尽管爱伦坡已经收缩了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这种将单一叙事角度进行调整、升级,将其变为两个并行的叙事角度,给予作者充分的叙事自由,给予读者奇妙的阅读体验。这种叙事上的改变,使得侦探小说能够充分展现其悬疑、恐怖、好奇的故事魅力,将读者阅读的带入感上升到一个更为全面的境地,比之以前的传统哥特式小说,已经有了彻底的变化,从纯粹的感官恐惧,逐步渗入心理上的压抑与恐惧。另外,這种“侦探”+“搭档”的叙事模式,贯穿于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的侦探小说之中。无论是柯南道尔,还是阿加莎克里斯蒂,都沿用这种叙事手法,并将其更加丰富,塑造了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侦探角色。

3.爱伦坡笔下的“杜邦”侦探,仿佛游走于历史事件和公共空间之外。爱伦坡特意抽离社会背景,侧重客观描述,进行冷静的推理分析。爱伦坡塑造的各种形象,往往没有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缺乏历史阶段或者社会阶层的身份信息。这和同一时期的作家有着重大的区别,也导致了其长期在美国文学领域默默无闻,直至去世之后半个多世纪才被重新认识到其重大的先驱性质。“杜邦”侦探在办案过程中,从未受到其社会阶层或者社会背景的影响,从始至终都保持了中立、客观的态度,冷静的面对各种恐怖狰狞的犯案现场,梳理信息,进行推理,如同一部高速运转、始终在线的电脑。这种形象的塑造,不由得让读者感觉到了20世纪工业文明后期转型为信息文明的过程中,人类也逐步被要求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精力充沛,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形象是非常深入人心,令人信服的。

爱伦坡笔下“侦探”形象的塑造手法深深的影响了后来的作家,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除了沿袭“侦探”+“搭档”的模式外,都不约而同的将“侦探”这一形象塑造到更加具有人性特征的多样性,具有独特而令人难忘的性格特征,使得“侦探”们有了世界观,更显“匡扶正义”、“征恶扬善”的特质。自爱伦坡开始侦探小说,终于在小说领域站稳了脚跟,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类型。

参考文献

1.尹洪涛.《论爱伦·坡、柯南·道尔对西方侦探小说情节模式创立的贡献》,[J]前沿,2012(08)

2.胡玥.《1841—2011侦探推理小说的前世今生》,[J]人民公安,2011(01)

3.朱振武.吴妍《爱伦·坡推理小说源流考论》,[J]外语教学,2008(01)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