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张晓刚艺术追求的三境界

2020-04-16孙晶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3期
关键词:历史艺术

孙晶

【摘要】由于在艺术道路上的执著追求与不断创新赋予了他的作品无尽的生命力,张晓刚被誉为四川画派中的常青树。他从1980年代初的默默无闻到当代最有价值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经历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30多年的成长岁月,他成功的背后存在很多因素,本文试图从其艺术追求的三境界角度来挖掘其艺术品质。

【关键词】历史;个人体验;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一、选材上,对历史揪住不放:穿越历史

在张晓刚的作品中,叙述把消失的过去与永远的现在捆绑到一起,而维系着这个意义体系的“历史”却在刹那间没有了厚度实现了对历史的穿越。张晓刚这种对历史题材的深刻挖掘,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把握和洞悉,并通过艺术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达。

那么,张晓刚的这种力量是怎么练就出来的呢?那时,刚刚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张晓刚并没有感悟到未来的艺术之路应该如何继续,但当他参加完圣保罗和威尼斯的双年展后他似乎感悟到了什么,他开始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年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中国人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具有时代意义。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际间的交流开始增多,国际艺术越来越多地映入中国艺术家的视野。张晓刚因而对艺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反省,他开始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位置以及艺术家群体的未来。

1989-1992年对于张晓刚而言是最迷茫和空白的时期,环境迫使他对艺术与生活、艺术感觉、艺术家身份以及中国文化关系再次思考和反省。他到欧洲揣摩各个时期的绘画艺术,他的这种思考刚好和老照片的感觉融合到一起,他读到了许多很有意思的东西,但当时的他并没有理清思绪,直到1993年他才开始画老照片的探索。就这样,他从老照片入手,开始了对历史的挖掘和穿越。

例如,张晓刚的作品《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一号》和《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曾在1992年广州双年展中展出并获奖,这两幅作品从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新的时代。张晓刚曾在2001年的采访中说,这两件作品对他而言有着巨大意义,这也是他第一次从老照片入手从事艺术创作。《创世篇》画面中红色与黄色婴儿躺在木箱上,木箱的面前有一本打开的书,婴儿身后贴满了老照片。这是“大家庭”的出生地。第二年,他的绘画作品《天安门》系列中有两幅画看上去大体一致,远处的天安门却也是一红一黄。这两组画的相似处表现出他内心对艺术的再认识:历史与现实以及与他们相关的“红线”。

二、方法上,注重直觉、真诚、兴趣:个人体验型艺术家

张晓刚抓住历史题材只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仅仅是历史的切入点,还不能赋予作品以灵性,难以给人以艺术感。真正使张晓刚作品具有灵性的正是他的方法,注重直觉、真诚和兴趣等个人体验。

一是直觉。直觉先行,理性随后是张晓刚作画时的思维习惯。先看到一个具体的事物有感觉,然后才开始作画的过程中,许多东西就出来了。他对历史也是如此的理解,在他看来,对历史的理解应当是修正后的,修正后的历史比真实的历史更有意义,记忆也是一种修饰后的,充满个性。在这种背景下,他关注的是历史与时间的关系,他认为是一种非主流的历史观,这并非是对正史的反对,而是在个体的视角下去思考历史。他很少使用“批判”这个词,而喜欢使用“表达”这个词。他认为如果高傲地去谈论与批判历史,会令他感觉自己很虚假。他比较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与表达,但这往往让人感觉你谈的历史都不是他们所认为的历史。其实这都不重要,人的内心最重要。在他看来,你认为生活是什么样生活就是什么样[1]。在张晓刚的绘画系列中,色彩是极少的,绘画系列《中国式家庭》主要采用黑白灰色,加上模糊的表现手法,给时间蒙上了一层神秘感,定格在画面上是内心的直觉,并不想去思考太多。

二是真誠。张晓刚认为:严肃的艺术家,应该真诚地把自己生活中的体验真实地表达出来。他挑不出哪幅作品是最满意的,每个系列中都有自己感觉特别好的作品,也有自己觉得技术不成熟的。有的作品对别人而言看起来一般,对自己而言却有着特殊意义。张晓刚在《鲁豫有约》中坦率地说自己不是那种超越一切的天才,而是个俗人。他对塞满空间的生活感到困惑,又被别人“表现”出的真诚所打动。对他而言生活是有轨迹的,对待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充满真诚。

三是兴趣。张晓刚认为:艺术家要始终思考什么是今天的艺术?我是谁?什么是我的艺术?他们那一代都经历过最艰苦的时期,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才选择了坚持,艺术不是生存的工具,而是兴趣。中国绘画传统意义上对风景选材,而他感兴趣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他正好看到老的画报,五六十年代最美是社会主义的新风景,水库、拖拉机、工厂这些元素吸引了他。审美的变化和意识形态有关。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风景是中国人哲学思考的一种方式,而到了社会主义时期,变成了“人定胜天”,他觉得很有意思,想把它表达出来[2]。

总的说来,张晓刚属于个人体验型的艺术家。寻找艺术语言的过程即是对自我寻找的过程、探索自我艺术的过程。多年来,他在反复思索人性对艺术语言的影响。人格特征、心理结构的表现是受到精神时代与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些东西成为他艺术语言形态的支撑。他的目标不是改变艺术风格而是对艺术的思考与创新。无论元素怎么改变,他都不会跑得太远。从《血缘—大家庭》《失忆与记忆》再到后来的《里与外》,他一直在探索个人和公共标准之间的关系。换一种语言来表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他的艺术探讨的核心。

三、理念上,不拘泥于工具:超越各种主义

1992年,张晓刚辞去工作到欧洲游学,这段时间他对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作品产生了兴趣,他从里希特的画面中感受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回到昆明的家中,他开始每天翻看老照片,心里隐约有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感觉。据说他是第一次认真看清楚每一张中国人的脸,他看到年轻时母亲很漂亮,穿着军装的父亲神态也很好,这些老照片触动了他的灵魂。老照片上的人的服装打扮、组合方式、表情打动了他,看起来既陌生又亲切。照片作为新媒体的采用对于他重新思考艺术问题意义重大。如果说1992年完成的《创世篇》从艺术语言上看是一种混合性的新表现主义,1993年他又在画面夹杂着波普主义和一种感官化的现实主义。他将艺术从表现主义入手超越了表现主义,在混合其他主义时,他保留了现实主义的底色。

最初几年,他想用画面表达历史:在日常生活中的集体主义的显现;公共标准对隐私的渗透;家族伦理与中国社会关系的同源性,等等。据张晓刚自己的解释:《创世篇》中,一幅皮箱象征公共记忆,另一幅中的皮箱象征因私。他面对一个课题,这个课题是“本雅明式”的:如何使用绘画照片保持“灵光”(aura)。对他来讲,后现代就是个工具:他年轻时接受现代主义的思想比较深,骨子里属于现代主义,强调表达和发泄。他最初非常喜欢表现主义,后来转向了超现实主义。而他认为,超现实主义与梦境、想象力有关,使现实变成了符号,现实的意义也就被转换或虚拟掉了。后来,超现实主义也成为他的一种工具,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也就是采取做白日梦的方式,延续至今[3]。张晓刚的绘画不拘泥于工具并且超越各种主义,他善于转变自己的艺术语言方式。但无论如何, 主线不改变,对历史记忆的体验与修正的这种感觉不改变。

不忘初心,保持历史写实的风格,使他把各种主义作为工具的同时超越了各种主义,这体现了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大家风度。

四、从张晓刚艺术三境界引发的思考:艺术应何为?

面对艺术,张晓刚总是不停地思考和反省。从内心感受到个人体验再到集体记忆;从内心独白到理性描绘,他无论从题材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不断创新,他的作品在艺术精神追求上关注人性、追求感性,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从个人经历的挖掘进入到以中国人历史经验为资源,张晓刚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人文关怀和强烈的批判意识,这种艺术精神追求无疑是四川画派的延续和深化[4]。从1977-1982年的学习期,1982-1993年的探索期,1993-2008的成熟期;2008至今的转型期,张晓刚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血缘·大家庭》系列把张晓刚做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度,对他而言,不过是他的一个艺术探索阶段而已。

他认为,市场对艺术的影响很直接,市场检验艺术品的价值。但市场是把双刃剑:对推动当代艺术有功不可没的一面,可能也会导致一些艺术家为了迎合艺术品市场创作出一大批伪劣艺术。他认为,艺术家不能把握市场的潮流,但艺术家能把握的就是坚持自己的艺术探索,必要的时候,艺术家应当牺牲经济上的一些诱惑。

从张晓刚的这些经历可以看出他文艺追求三重境界背后的一些文艺价值观念。价值观是文艺精神的魂。这种魂,超越于具体的题材、方法、理念等文艺的“术”之上,是文艺的“道”。俗话说:“文以载道”(此处的文,广义含义应当是文艺)。艺术也应当载道。无止境造诣追求和艺术探索不为市场所动是张晓刚艺术价值观的两个基本点,即“道”。实际上,张晓刚的艺术价值追求往往不止这些。问题是,文艺所载的道应当具体指什么?

第一,诗歌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和张晓刚所说的反映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改造,反映时代变迁和历史脉络,就是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第二,艺术应坚持自己的成长规律,不唯市场、不唯金钱,只有淡泊才能超脫,才能在艺术品中表达出高远的意境,进而获得最广大受众的认可。如果围绕市场转、以金钱为衡量标准,就容易粗制滥造、浮躁,容易低俗、庸俗、媚俗,就难以创造出好的、经得起时代检验和受众检验的作品。

以上两点,反映了张晓刚艺术追求三境界背后的艺术之魂。

参考文献:

[1]蒋文博.我是属于个人体验型的艺术家——对话张晓刚[J].艺术·生活,2010(3):10.

[2]何西.张晓刚:为什么我一直对过去纠缠不清?[J].中国新闻周刊,2008(10):67

[3] 蒋文博.我是属于个人体验型的艺术家——对话张晓刚[J].艺术·生活,2010(3):10.

[4] 陈美珍.四川画派的常青树:张晓刚的艺术追求[J].文艺争鸣,2008(3):172.

猜你喜欢

历史艺术
纸的艺术
新历史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