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

2020-04-16李雪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3期

【摘要】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民间理念得以产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空间,成为文学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为视角,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研究,以期加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理解,汲取中国现当代文学所蕴含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民间理念;当代情感;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学作为基于理性认识与感性思考上形成的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情感表达为核心的艺术,决定了文学审美意识与文学创作者所处的生存环境存在密切关联性。对一个时期的文学进行解读,是了解一个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路径,而民间理论的提出进一步确定了“民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基于此,在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有必要立足民间理论,注重当代情感探析。

一、民间理论与当代情感

“民间”即“人民中间”“民众之间”,既代表一个群体,也指代一个空间。1994年,陈思和教授在文学史研究中引入“民间”概念,指出:民间存在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文学史发生与发展提供了文化空间[1]。与此同时,“民间”概念具备多维度特征,不仅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民间社会生活面貌,呈现出基层群众内在审美情感,也具备民间传统文化支撑,包括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此外,民间较强的包容性使其能够接受封建社会糟粕,也能承载民主主义精华。

随着民间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民间理论体系逐渐成形,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愈发显著。以民间理论为视角进行文学审美理念的审视,一方面能够深入剖析文学文本,了解文学及其创作者所具有的民间立场;另一方面,能够掌握文学作家文本创作的民间性文化审美情感与表现形式,深度挖掘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资源,了解特定时期内知识分子政治意识、文化意识、民间意识存在的关联性。因此,基于民间理论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文学的本质可知: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情感表达为核心,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化形式;而精神价值作为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基于当代情感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精神价值的挖掘。因此,立足当代情感,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对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者的审美追求,掌握审美意识变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存在重要意义。

二、基于民间理论与当代情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新思潮影响,积极探寻打破封建制度束缚路径。在不断尝试与努力下,将民间资源引入新文学革命运动中,使民间与文化启蒙进行有机结合,以获得更多的文化启蒙资源。在对李大钊、周作人等知识分子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时发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民间与民间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试图通过挖掘与发展民间力量来改变社会现状;在民间资源利用、民间批判、民间文化优化等操作下,推进新文学改革进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识分子走进民间,使中国文学走进民间,因此,大量的白话文学、歌谣作品得以产生。与此同时,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觉醒不仅需要个人意识的觉醒,也需要民族意识的觉醒。例如,周作人在《看云集·拥护达生篇》中提到:“歌谣是民族的文学。这是一民族之非意识的而是全心的表现,但是非到个人意识与民族意识同样发达的时代,不能得着完全的理解与尊重。”因此,在借助民间资源进行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汲取民间文化资源(如民歌中蕴含的自由情感、追求平等的理想等)进行民主意识的传递[2]。与此同时,在语言上,以更接近底层群众的白话为主体,在丰富新文学体裁的同时,也为现代小说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现当代文学进入到第二个十年之后,民间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民间立场逐渐偏移,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政治化发展、情感两难等特征。

容其原因:一是社会环境影响。二十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争不断,各方社会势力在积极凝聚己方军事力量、政治资本的同时,也期望通过思想传播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使政治理念渗透到各领域、各方面,使政治抱负行为更合理、合法。因此,这一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愈发密切,以政治为导向提升文学政治服务能力,成为文学发展的核心要求与主要特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民间、民间文化成为政治接近大众、征服大众的主要工具,民间资源的工具性增强。例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以文学武器击败国民党“白色恐怖”行动,而作为左翼文化代表的鲁迅成为国民党通缉的关键人物;又如全民抗战时期,民间文化与革命意识建立密切关系,各方社会力量以民族解放为目标进行思想统一,是民间、民间文化成为鼓舞群众、引导群众的重要武器,对抗日战争胜利有帮助的所有民间资源被广泛应用到文学创作与发展中。

二是政治干预影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政治干预对文学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政权主体利用非文化、超思维力量将自身意识强制融入到文学中,希望通过政治干预建立属于自己的学术威望,并对反对自身政治意识的政治势力进行批判,以进行自身话语权的掌控。钟名诚在对朱光潜文学思想进行研究過程中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历史演变下的必然结果,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西方文学过度借鉴性、政治过度干预性等特征。政治干预文学最为明显的时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间。随着沈从文、钱钟书等保持原本民间立场的文学艺术家被放逐,以及“文艺必须服务政治”“民间文化艺术,包括乡村小说、平民小说、革命小说等,需具备红色印记”等要求的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以真实反映社会群众现实生活,强调文学自主、自由发展,侧重于通过民间话语传递真实情感的民间立场发展偏移,具备浓厚政治色彩的“病象”小说得以产生。以《创作史》为例,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过程中,无论是人物设置、背景设计还是文章格局,均围绕“民间”展开。但就作者民间立场而言,政治倾向性显著。作者利用阶级理论进行人物形象设置,将仅参加过一段时间文化扫盲的主人公,刻画出马克思精神浓厚、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哲理为人处世的进步青年。显而易见,这种基于民间立场偏移下塑造的文学作品其反映的现实生活与民间真实生活存在差异性。与此同时,政治化的文艺使文艺审美意识被削弱,即使形式再粗糙、内容再浅薄,其核心在为政治而服务,也将被人们接受。

三是作家的情感因素。在环境影响与政治干预下,文学创作者情感表达发展改变并一度陷入两难困境。相对于五四时期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二个、第三个十年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在情感表达上更具局限性、强制性。情感投向自由被抑制,一些曾经在民间活水中畅游的文学创作者,如钱钟书、沈从文等,面对情感抉择以放逐自我、转变职业等方式,割舍一腔文学情怀。面对情感与时代的冲突,在两难中选择附着政治意识进行创作,从而使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存在“国家意志”与“民间意识”的冲突。在对其文学创作风格、艺术审美理念等进行综合分析时,前期小说与后期小说存在明显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取决于作家情感投向的茫然、困惑与两难。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文学情感投向抑制性消除,思想的解放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精神得到回归,呈现出百花齐放现象。小说不仅在内容上更丰富,在形式上、风格上更多变,乡土风情、田园景观、市井生活的描写更具真实性、艺术性。可见,民间贯穿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经历明确指出:“走进民间,融入情感是文学创作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坚定民间立场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三、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所经历的环境无疑是复杂的、动荡的、艰辛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试图寻找另一种方式突破政治权利束缚,在磅礴杂论思潮冲击下明确方向、稳定观念。而民间力量的挖掘与运用使其情感得到寄托,为文学发展构筑一个全新的生长平台,推动文学创新与繁荣发展。因此,基于民间理论与当代情感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审美本质,对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存在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改革开放40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成就、走势和思考[J].文艺争鸣,2019(1):37-43.

[2]贺桂梅.“民族形式”问题与中国当代文学史(1940-70年代)的理论重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1):12-38.

作者简介:李雪(1985-),女,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