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当代转化的实践与策略

2020-04-16王强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少数民族高职院校

【摘要】传统工艺当代转化是少数民族部分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众多高职院校开展了设立工作站、建设资源库、培训传承人、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产业化创新等实践,但是当前实践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有效的举措,急需总结经验并反思工作策略。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应用性的办学特点,推动建设系统性创新性的当代转化机制,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应用创新、青年人才培养、产业转化,从而推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文化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人才现代化和产业现代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当代转化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传统工艺是少数民族部分乡村地区极为重要的文化和产业资源,乡村振兴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就是传统工艺当代转化严重滞后,跟不上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未有效带动这些乡村地区的发展,表现出保护传承不足、应用创新落后、人才支持缺乏、产业转化低效等问题。推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当代转化,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更具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当代转化的命题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宝贵的文化与物质财富,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具有重要的文化与经济价值。随着现代化建设加速,在科技化、城市化、商业化、国际化、时尚化不断冲击下,传统工艺在文化与经济生活中没落了。但是,随着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逐步增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内在的文化与经济价值重新得到重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具有文化性、产业性、人群性,当代转化的本质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文化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人才现代化和产业现代化,推进传统工艺与城市生活、现代设计、科学技术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当代转化的探索与实践

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启动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已建有两批162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8年已有24所高职院校参与。2017年,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启动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至2017年5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其中高职院校1388所,占比52.76%。在政策的指导支持下,高职院校特别是具有艺术设计类特色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发展价值,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和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职院校探索展开了丰富的实践,包括设立工作站、建设资源库、培训传承人、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产业化创新等,具体案例详见表1。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关注和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高职教育相关领域的实践与问题。

以上海工藝美术职业学院为例,该校是艺术设计类特色的高职院校,拥有齐全的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院校,拥有多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十三五”以来,该校积极开展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展的实践,组建了团队,由院长牵头,服装、皮具、玉雕、首饰、环艺、数字媒体等专业具体实施,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工作。该校与云南省文产办合作,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振兴合作平台,共同推动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促进职业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传承、产品创新和市场转化带动少数民族的就业和创业。该校校率先对接楚雄州永仁县,开展彝绣文化传承和转型升级,推进建立“彝绣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心”,2017-2018学年,服装、皮具、首饰专业80位学生以彝绣为特色元素,共开发出250套服装、30个系列饰品、10个系列皮具,将彝族服饰文化用现代设计表达出来,将非遗带入现代生活。2018年6月,参展文化和旅游部举办了“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近三年合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得到了当地政府、乡村绣娘和服装企业的认可。

二、高职院校应发挥的功能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育具有推动社会变迁的功能,与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不同,以技能培养和技术应用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加适合当前阶段少数民族乡村地区传统工艺人群的实际基础和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以其教育特点,对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当代转化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构建职业性应用型的传统工艺知识和技能体系,有效实现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二是发展适合传统工艺从业人员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发展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三是推进以技艺应用和创新为主的产业转化,适应产业环境和消费市场的变革,从而促进传统工艺有效融入当今社会经济进步。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当代转化应是系统工程,需要将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产业转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政府、院校、人群、企业形成发展合力。鉴于当前高职院校实践的探索性、分散性,缺乏系统性的实践总结和策略提升研究,制约了高职院校有效发挥支持作用。高职院校需要思考如何系统性创新性地介入,总结实践经验,反思实际问题,升级工作思路和策略,促进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实现传统工艺的技艺传承、从业人群、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教育改革,对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类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上看,对高职院校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当代转化的工作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高职院校在该领域的作用认识不足;二是缺乏对高职院校当前实践总结和反思;三是没有形成系统性创新性的策略提升研究,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进一步加强研究实践、提升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三、进一步的策略与建议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结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通过资料分析、案例调研和个案跟踪开展实践和问题研究,探讨有效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特色和高职教育优势的途径,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当代转化的系统性、创新性策略,为高职院校、政府部门、企业机构、从业人群等提供有效的决策和实践参考。

促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当代转化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带动文化、人才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基于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发挥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优势,立足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功能,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当代转化,有效对接经济社会的进步。主要策略与建议包括四个方面:

(一)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传承

和理论性研究不同,高职院校更注重实践知识的整理和更新,有效保护、传承和传播适合高职教育教学的传统工艺文化、知识、技艺是重点和基础工作,这需要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传承人群、研究者等相关方协同合作,逐步形成系列的图书、教材、资源库等,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作室和实践基地。

(二)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应用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及社会人士对传统工艺的创新实践较为丰富,包括工艺技术、产品设计、应用创新等,但是面向时尚产业和消费市场较为成功的创新不多,急需发掘和研究更有效的创新策略。

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当代转化和设计创新?如作品可分为“原生态”“改良态”和“再造态”三个阶段:“原生态”是保持傳统工艺的原汁原味;“改良态”运用现代审美和设计语言对传统工艺进行适当现代化改良,以符合当地年轻人和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再造态”主要是提取传统工艺的精髓,运用到时尚产业的多个领域,从而创作出一批符合都市生活的时尚作品。如果找不到当代转化的有效策略,则意味着传统工艺难以进入现代生活,也就难以继续发展。

(三)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青年人才的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的基础之一是人才振兴,优化适合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从业人员需求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及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实训实践、继续教育等是较为复杂的系统。

当前,传统工艺代表性人才是少数的传承人及徒弟群体,面临着现有人才素质不足、青年人才后续难继的问题,因此,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青年人才接收高职教育并具备职业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关键的。这涉及到传统工艺知识和技艺的转化为职业教育资源、传统的传承模式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问题,高职院校需要解决好青年人才的职业教育。

(四)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产业转化

当前,业界不论是奢侈品牌、小众品牌或是大众品牌都已经意识到传统工艺的文化和产业价值,很多美术高校和艺术设计高职院校和当地政府、企业进行了合作,但是整体成效不足,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成熟的产业化途径,亟待进一步探索和推进。

高职院校如何发挥动力舱和链接器的作用,践行“产教融合”机制,推进政府、企业、传承人群形成互动机制,促进营造传统工艺发展、就业与创业的优良环境,从而推进解决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问题,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局面。

四、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当代转化任重道远,需要长期、系统的策略支撑。高职院校要基于自身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办学特点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文化转化、人群转化和产业转化,实现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现代化之路。

参考文献:

[1]董岳,李刚.云南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的设计研究与创新[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2):104-109.

[2]刘中华,焦基鹏.非物质文化遗产IP资源创新性推广途径与策略探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8,16(1):144-148.

[3]陈静静.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实践——以施洞苗族银饰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2(Z1):139-140.

[4]王强,韦培,罗辉.数码工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探索——以木雕纹饰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7(1):77-81.

[5]赵罡.由点到面,全面推进——从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到贵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建设探索[J].中国民族美术,2017(1):76-81.

[6]张继荣.分享经济背景下的通道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研究[J].大众文艺,2017(13):249.

[7]陈文苑.职业教育与民族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云南省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7,33(6):118-124.

[8]张莉.现代产业背景下民族金属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云南大理鹤庆银饰银器制作为例[J].艺术科技,2016,29(11):136,103.

作者简介:王强(1985-),男,山东济宁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少数民族高职院校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