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立信:守护人类的光明“视”界

2020-04-15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4期
关键词:眼科学眼科角膜

谢立信,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终身教授,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开拓者,现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岛眼科医院院长。从一名医学院的普通眼科医生,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创造了中国眼科界的无数个第一,推动了我国眼科角膜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走向世界前沿。走近谢立信,从他的传奇经历中,我们看到了开拓创新、坚忍执着,感受到了医者仁心、家国情怀。

1965年,23岁的谢立信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潍坊医学院妇产科工作。由于妇产科的许多疾病像妊高症等,常与眼科有关,为方便工作,科里便派谢立信去眼科学习。没想到,这次机缘巧合,竟使谢立信踏上了从医眼科之路。在眼科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眼科主任十分欣赏谢立信,便通过院里与妇产科协商,把谢立信调入了眼科。

1975年,潍坊医学院与山东省建设兵团二师医院合并,成立了自己的附属医院。谢立信与原建设兵团的一名炊事班班长和一名从事微生物研究的技术人员,组建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并将角膜病防治作为研究方向。创建初期,条件艰苦,没有资金支持,缺乏实验设备,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那时的谢立信,白天在医院搞临床,晚上扎进实验室做实验,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到搞技术的老师家里虚心请教。

1978年,在简陋的条件下,谢立信成功为3名患者进行了角膜移植手术,技巧和效果都达到当时国内领先水平。消息传出后,各地慕名而来的求医者络绎不绝。1981年,谢立信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人脐带血清角膜活性保存液”,效果达到国际通用产品水平,而价格仅为进口的五分之一。同年,他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1983年,谢立信开始对活体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理与病理学进行系统化研究。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论证了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临床早期诊断标准,在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前3~6个月即可做出诊断;并提出了眼库供体角膜活性新的判定标准,用活性密度代替活性率,完善了正确评价内皮细胞活性的方法,对指导临床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的这项成果,198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中国眼科第一个国家奖。

1983年,一支美国眼科手术队来到潍坊传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技术。国外先进的技术给谢立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产生了一定要走出去的想法。

1986年6月,谢立信通过审核获得了美国国家防盲研究会(RPB)外国研究员计划的资助,并选择了美国角膜病学界权威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Herbert.E.Kaufman教授作为导师。1987年1月,谢立信来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成为Kaufman教授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接触到了国际角膜病领域的最前沿。

一开始,谢立信被分配到病毒学实验室,后来又转到免疫病理实验室。“刚去的时候,实验室里的许多东西我从来没见过,每个人的工作都很忙,我不便问人家,只能等他们下班后自己拿说明书看,周末的两天全泡在实验室里。”在那里,谢立信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拼命地学习各类先进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美国学习期间,谢立信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其中两篇被推选到“世界视觉和眼科年会”上交流,他本人还成为RPB年度报告中表彰的5名国际眼科工作者之一。

1989年,完成学业的谢立信怀着发展中国眼科学的信念,婉拒导师的盛情挽留,带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回国。对此,他是这样说的:“我出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报效祖国。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给眼病患者带来光明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中国的眼科一定会发展,一定会走向辉煌。”

回国后的谢立信,迫切地希望将自己学到的先进技术在国内宣传和普及。当时,中国与外国在眼科临床上的最大差别在于是否用显微手术技术。于是,谢立信就自己带着干粮和助手,到苏州办全国学习班,无偿授课,目的就是要把显微手术技术推广开来。如今,眼科手术显微技术在中国已得到广泛普及,正是因为有了以谢立信为代表的眼科学者敏锐的思维和多年的躬耕,中国的眼科才取得了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成就。

美国两年系统地学习,使谢立信意识到,中国眼科科研落后的重要原因在于不重视基础研究,要发展我国眼科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需要一个新的平台。在他的积极争取和筹备下,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1年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在青岛正式成立,谢立信被任命为所长。依托新平台,谢立信和他的团队在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特别在角膜内皮细胞应用理论、感染性角膜病、白内障手术技术改进和眼内植入缓释药物等方面不断探索,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谢立信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近些年来,谢立信和他的团队朝着新的创新高峰不断登攀。在组织工程角膜上皮方面,开展了异体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重建眼表功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生物工程角膜方面,创造性提出了角膜脱细胞的渗透压平衡理论,创新了角膜基质脱细胞技术,解决了系列关键性理论和技术问题;在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研究方面,发现了神经肽、神经营养因子、三叉神经节病变在糖尿病角膜上皮愈合延迟和神经退行方面的作用机制……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目前拥有青岛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两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包括青岛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验光配镜中心三个法人单位,是眼科学博士授予单位,同时在学术上已有三个国家级平台,分别是省部共建国家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眼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成为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我国主要眼科中心之一,造福了无数眼疾患者。

“从创建眼科所的那一天起,我就立誓要把眼科医院建设成一所老百姓的医院,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对此,谢立信还立下一条规矩:对患者不论贵贱亲疏,一视同仁,决不允许因交不起费用而耽误治病的现象发生。

他常对同事们讲:“前来看病的老百姓有的是卖了口粮来治病的,我们一定要想到他们的难处,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谢立信对接诊的病人,总是最大限度地缩短住院时间,而他最初选择把角膜病作为主攻方向,也是因为角膜病的患者绝大多数是农民,他们在劳作中被麦芒、稻穗、玉米叶扎伤眼后没注意,导致细菌、霉菌感染,以致角膜坏死、失明。医者仁心,谢立信说,看到患者痊愈后那张露出微笑的面容,这是他人生最大的快乐。

几十年如一日,在角膜病防治领域心无旁骛、勤耕不辍,谢立信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瞩目成就,为首获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专著4部,译著2部,主编6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列《中华眼科杂志》表彰的1978-1999年间发表论文最多的前百名作者(第一作者)首位,2010年获得“中华眼科杂志创刊60周年庆典最佳作者个人奖”;先后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亚太地区眼科学会“Arthur Lim 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眼科终身成就奖等奖项。如今,78岁的谢立信依然奋斗在医疗、科研和教学一线,每年为1000多例患者施行复明手术。全国重要的眼科学术会议都会出现他的身影,他提出的各种前瞻性、创新性的观点,指引着新一代中国眼科人不断向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谢立信的指导下,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集结科研骨干,就指导临床判断结膜炎患者是否为病毒携带者的科学问题,制定了病毒基因检测的实施方案。此外,受《中华眼科杂志》特邀,谢立信还撰写了《加强新型冠状病毒眼部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专家述评,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在眼部可能的感染途径和临床特征,并对下一步的防治和研究工作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谢立信曾说过:“我从来没有什么成为院士之类的目标,但我始终有个追求,那就是要做到最好,寻找解决疑难杂症的方法,为眼病患者解除病痛。”大医精诚,嘉言懿德。在守护人类光明的道路上,谢立信始终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眼科学眼科角膜
针对过薄圆锥角膜的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进展
2021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眼科学类期刊主要指标及排名
本刊征稿启事
国际眼科杂志IES四大核心期刊证书
刚做完眼科手术别坐飞机
患者的新选择:人工角膜移植术
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眼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关于眼科学见习教学的体会
开放获取对国际眼科学期刊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影响
角膜异物193例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