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浙北蚕桑非遗文化的传承及保护

2020-04-14张依婷刘文

收藏与投资 2020年1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依婷 刘文

摘要:浙江省北部的太湖、西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称号,浙北地区的蚕桑非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的地位更是显赫。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科技的进步,浙北蚕桑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逐渐被人们遗忘。故本文对浙北地区蚕桑的保护与传承方式进行探究,旨在促进和发展浙北地区的蚕桑文化,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蚕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蚕桑业、发展蚕桑文化的国家,孕育出的蚕桑文化是中国最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之一。蚕桑文化不仅表现了古代民众的勤勉,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浙北地区的蚕桑非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仅是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遗产,也是文化与历史的沉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浙北蚕桑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

蚕桑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汉文化的主体文化,在社会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蚕桑非遗文化正在被人们忽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同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加速了蚕桑文化的衰落。浙北作为中国主要的蚕桑生产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习俗,因此,保护及传承浙北地区蚕桑非遗文化意义非凡。

二、浙北蚕桑非遗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蚕桑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蚕桑业在社会行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现今,很少有人会去主动了解蚕桑非遗文化,因此保护并发展浙北地区的蚕桑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非常急迫,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一)现代的生产与传统蚕桑相互脱节

蚕桑文化离不开蚕桑业的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浙北就有人植桑养蚕,延续至今。但是,传统蚕桑的生产方式单一,而且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结构分散,生产效率较低,成本却较高,严重限制了蚕桑业的发展,使得蚕桑的生产整体呈下滑状态。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从事蚕桑产业的人员更是越来越少,人们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可选择,自然会渐渐远离传统文化和习俗。因此,蚕桑文化面临传承危机,发展前景堪忧。

(二)蚕桑非遗文化保护意识薄弱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人忽略了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蚕桑文化的意识较弱。一些蚕桑习俗以及技艺濒临失传。蚕桑文化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也要发挥每个人自身的力量,重视起传统文化。科学地进行保护才能维持非遗文化的传承。如果不及时进行保护,蚕桑非遗文化可能会失传。

三、浙北蚕桑文化的保护及发展策略

(一)科学规划,强化宣传

蚕桑文化的发展规划是蚕桑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当前蚕桑文化保护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浙北地区蚕桑文化的保护,不仅需要提高专业性,还应该强化宣传,广泛听取民众的建议,强化蚕桑文化规划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

(二)科普传承,保护文化

目前,大多数人对蚕桑非遗文化不够了解,可以通过科普等方式提高他们对这方面的认知。科普是提升全民文化水平的重要路径之一,具有显著的社会性。科普的途径、形式多样,是文化传播发展的新趋势。将蚕桑文化融入科普中,用科普的方法促进蚕桑文化的普及,同时,蚕桑文化也可以丰富科普文化的内涵,为浙北地区蚕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地区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政策和基础设计,并且加大扶持相关文化产业的力度,让更多的人去从事相关的文化产业,了解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同等重要且相互促进的,两者可以同时发展与进步,使人们通过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途径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引导性的政策来保护非遗文化。

(四)推进“一带一路”,促进文化延续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之间的合作,能够为蚕桑文化的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入“一带一路”,推动蚕桑文化和产业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推进,应更加注重蚕桑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并且向外传播非遗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大力推动中国蚕桑非遗文化的发展,使其走向国际舞台。

四、结语

浙北地区蚕桑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具有重要的文化与科研价值。因而,科学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非常关键。目前,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為了蚕桑文化的发展,我们更加应该抓住此机遇,通过科学的规划,让蚕桑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嘉兴学院大学生SRT创新计划项目(CD8517201084)

作者简介

张依婷,2000年生,女,浙江嘉兴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刘文,1976年生,女,吉林通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研究及设计。

参考文献

[1]唐小兰,陈伟国,戴建忠.保护蚕俗文化稳定蚕桑基地[J].北方蚕业,2013(4):46-48.

[2]张业顺,吴堂凤,张国政,等.镇江蚕桑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J].丝绸,2018,55(2):87-94.

[3]李黎,孙文彬,汤书昆.科普产业的功能分析及特征研究[J].科普研究,2012,7(3):21-29,69.

[4]杨亚丽.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与村落文化生态重构—以塘北村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

[5]宁敏华.蚕桑文化发展浅析[J].广西蚕业,2020,57(03):66-69.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