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衡针灸对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疼痛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4-13胡晓彦

临床医药实践 2020年4期
关键词:偏瘫肩关节针灸

胡晓彦

(洛阳东方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3)

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是中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往往伴随较为严重的疼痛感,临床治疗以口服消炎镇痛药以及物理疗法为主[1]。但是长期服用抗炎止痛药,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当前,针灸作为一种物理刺激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的恢复与调节治疗中,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其对病情较为严重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2-3]。平衡针灸是改良后的针灸方式,目前关于其对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治疗效果的相关报道甚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平衡针灸对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疼痛改善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96 例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 例。观察组中男12 例,女36 例,年龄(57.83±5.56) 岁,病程(45.23±6.50) d。对照组中男13 例,女35 例,年龄(56.03±5.26) 岁,病程(45.50±6.33)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超声或X线等影像学诊断为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断与《肩关节周围炎》(ZYYXH/T378-2012)[4]血瘀症相符,主症:患者呈半身瘫痪或者半肢瘫痪状态,肩关节肿胀、疼痛按拒,功能受限,劳累后或夜间加重;次症:四肢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脉: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涩。排除标准: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有明显病变者;精神疾病者;耐受力差;肩关节合并其他损伤;凝血功能受损;合并恶性肿瘤。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针灸治疗方案:取肩髃透极泉、天宗、肩贞、条口透承山为主穴;配穴有曲池、尺泽、肩陵、肩井、合谷、阳陵泉。要求患者弯曲肘部,选择28号0.35 mm毫针行针,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准。先取肩髃,快速刺入1寸;再取条口透承山,针深2.5寸。得气后,再向极泉方向刺入1~2寸,行针2~3 min,在明显得气后,内外旋转、前伸后屈活动肩部,再针配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方案:让患者保持坐位的姿势,伸直两膝,28号0.35 mm无菌毫针行针,使用提插针刺手法,在足三里穴下两寸偏于腓侧一寸处进行深度为1.5寸的直刺。针刺特点:以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治疗要进行交叉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针感为远距离触电式针感。针灸时要求患者适当活动肩部,并适当拍打其肩背部,每次1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个月。

1.4 评价指标

生活质量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取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5]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治疗前以及治疗1个月后两组疼痛水平。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得分越低,疼痛改善情况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疼痛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3,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主要表现为患者因为脑血管后遗症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发半身瘫痪或半肢瘫痪,患者在瘫痪状态下上肢长期不能进行正常活动。长期以往,患者的肌肉张力明显降低、肌肉出现萎缩、关节出现挛缩和废用,以上情况均会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周围炎,并且伴随较为严重的疼痛感。

肩关节周围炎与外感风、寒、湿邪有关,肝肾精气虚亏,风寒湿邪入侵,筋脉失养,导致肩部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气机不畅,血不荣筋,关节粘连,筋脉痿废不用,临床表现为肩部肌肉痉挛、萎缩或粘连导致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功能受限等[6]。在搬动患者或进行康复锻炼时,由于活动幅度过大或者过度的肩关节锻炼,会对其软骨组织造成急性损害,引起关节和肌肉损伤,发生炎症,而且疼痛明显。X线片主要表现为伴随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显示为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等病理性炎性改变,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病情进展慢,治疗周期长。针灸属于中医范畴,包括针法以及灸法两种。针灸是依据中医经脉学理论,选取一定的针刺角度以及捻、转、提、插等手法,将针刺入患者体内,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7]。针灸治疗的医用原理在于刺激局部血液循环,提升局部血液供应量,有效改善局部水肿、炎性反应,防止受损组织粘连或肌肉萎缩;同时针灸治疗也可达到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效果,可减少炎性及淋巴细胞在损伤处的局部聚集程度[8]。但是针对病情较重的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而言,传统的针灸治疗针对性较弱,治疗周期较长。而平衡针灸是在传统针灸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的传导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从而实现机体系统的平衡。平衡针灸是以人体特定的穴位为基础,采用单穴疗法,一病一穴位,且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同一个穴位;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 s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强调提插手法,刺激其起到调节和修复的作用。针刺穴位在三里穴下两寸偏于腓侧一寸处,离穴不离经,通过对此处神经干以及神经支的刺激起到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及内分泌的作用,可加速偏瘫性肩关节炎的恢复[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加。表明采用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情况,提升其生活质量,安全性能较高。

猜你喜欢

偏瘫肩关节针灸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肩关节生物力学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