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五年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研究回顾

2020-04-12李琳

现代语文 2020年11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法教材

摘  要:以2005—2019年间《语言教学与研究》和《世界汉语教学》所刊发的汉语国际教育“三教”论文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教师、教材与教法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考察。从中可以发现,它们在研究类型、研究内容、理论支撑、研究范式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特点。同时,在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接口、教材编写、教学模式以及海外低龄化教学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希望这些探讨能为今后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教材;教法

一、引言

教师、教材与教法问题(以下简称“三教”)始终是汉语国际教育学界所重点关注的话题,因为它们“关乎着整个教学质量”(崔希亮,2010)。随着汉语国际教育在海内外的蓬勃发展,学界涌现出大批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与《世界汉语教学》为代表,梳理、分析2005—2019年间学界对“三教”问题的研究①,探讨其研究内容、研究特点,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从2005年至2019年,《语言教学与研究》与《世界汉语教学》共刊发相关论文182篇。其中,关于教师研究的有38篇,关于教材研究的有48篇,关于教学法研究的有96篇。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有关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和教材的论文发表数量相对均衡,而教法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最多。同时,有关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教材的论文在2010年较为集中,有关教法研究的论文在2009年最为集中。

二、汉语国际教育“三教”研究综述

(一)教师研究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三教”问题的核心,因为“好的教材是好的老师编写出来的,教学法也要靠教师来实践。换言之,没有合格的教师,就不会有优秀的教材和教学法。即使有了好的教材和教学法,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教师也可能会把学生吓跑”(崔希亮,2010)。因此,教师发展成为建设优质教师队伍的关键。同时,汉语教师也应该是“反思性实践者”(孙德坤,2008),学术自觉也是汉语教师应有的意识(陆俭明,2005;崔希亮,2013)。

以往的研究表明,教师教育研究、教师行为研究、教师认知研究构筑成教师研究的内核,而不同视角下的教师研究可视为内核在不同视域下的投影,具体如图2所示(郑艳群,2019a):

下面,就参照教师研究空間形态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1.教师教育研究

该空间主要包括教师素质、教师标准、教师评估、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在这十五年间,有学者呼吁搭建教学能力标准框架,构建完善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和制度,探讨汉语教师成长路径;也有学者主张借鉴海外经验,探讨对外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与途径;还有学者对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师培训模式进行了反思。

2.教师认知研究

该空间主要包括教师信念、教师思想情感、教师知识结构等内容。对外汉语教师信念研究表现为对对外汉语教师角色、课堂活动信念、语法教学信念、教师效能感等方面的探讨。教师思想情感研究在近些年关注较多,特别是郭睿(2014、2017)对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教师知识结构研究则集中在对实践性知识的考察。

3.教师行为研究

该空间主要包括教师具体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等内容。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行为研究集中在教学策略①研究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究方面。有学者对不同认知风格类型的教师行为差异进行了阐述。吴勇毅、石旭登(2011)则对汉语作为第二外语课堂中的非预设事件及其教学资源价值进行了阐述。

(二)教材研究

如果把教师比喻为“巧妇”,教材则为“米”。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依据。它“不仅规定教学内容,还体现教学方法和原则,保证教学大纲的实施”(周小兵等,2018)。

1.核心教材研究

在教材研究中,编撰理念与原则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话题,如“强化教学”“互动性策略”“体验式教学”等理念均在教材编写中得以体现。针对课型的教材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课教材、阅读教材、汉字教材与文化教材方面。教材内容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话题和语料选择因素与改编原则、教学策略与原则,教材媒介语、语法示例、词汇收录与词性标注,语言点呈现模式与语法示例研究,以及练习编写等方面。

2.辅助教学材料研究

除了占据核心地位的课本以外,教材(教学材料)也包括教学辅助材料,如读物、考试辅助教材、学习手册、词典、工具书等。目前外向型词典的研究,既有从宏观角度探讨其编纂原则与理念,也有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如释义、插图、语言与内容等),对某部或多部词典进行考察、评述。随着近年来语言读物大量涌现,对此类教辅材料的研究也有了一定关注,如王鸿滨(2016)曾对经贸类课外分级阅读框架体系提出了建设构想。

(三)教学法研究②

赵金铭(2010)指出,汉语(二语)教学法同世界教学法趋势一样逐渐走向综合。十五年间的文献也体现出在吸收国外教学法精髓的同时,汉语教学界也不断结合教学环境类型,形成契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念、模式与教学法。

1.多元理论下的教学研究

在教学法研究中,认知理论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如借鉴“模因论”探讨记忆与创造,借鉴语块理论提高产出流利度,借鉴认知负荷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互动理论与任务型教学法也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前者如探讨协商合作与启发自主学习的研究,创造真实环境的可行性,创造无意识参与与自动学习环境的研究,借鉴读者反应理论(Reader-response Theory)指导阅读教学的研究等。后者则集中在综合课教学、口语教学、课堂活动、任务实施、语言实践等方面。同时,还有借鉴最近发展区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社会实践理论等,来探讨语用教学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学者们在提倡将国外较为成熟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引入国内时,并不主张整搬套用,而是选其长、取其精,结合国内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完善或调整。

2.创建新方法

针对语言教学中“学”与“用”分离的弊端,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团队创建“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POA以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和关键能力说为教学理念,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四个教学假设,强调“学中用,用中学,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学用无缝对接”(文秋芳,2018)。在这一理念与框架指导下,桂靖、季薇(2018)与朱勇、白雪(2019)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3.语言技能教学

学界对听说一体技能、口语技能教学进行了系统探讨,尤其是读写技能教学。值得一提的是,沈庶英(2006、2014、2019)对专门用途汉语(经贸商务汉语)的教学研究进行了深入阐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4.语言要素教学

语音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声调教学,特别是在2006—2009年间。词汇教学研究主要是探讨基础词表、词汇等级大纲的研制与修正,构拟教学模型,验证新型理论与同义/近义词教学。语法教学研究既有对宏观原则与操作方法指导性意见的探讨,也有引入多元理论进行教学讨论与教学试验的研究。比较新颖的是吴伟平(2006、2009)的观点,他从语用视角提出建立教学框架。汉字教学方面,尽管“语”“文”与“认”“写”、“集中”和“分散”、“拼音”与“汉字”仍是争论焦点,其中,陈琳等(2015)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者都产生了正字法意识,也就是说,学界的不同理念并未导致教学效果的优劣之分。同时,李运富(2014)提出“功用”才是汉字教学的根本目标。李香平(2006)也倾向于不拘泥于传统观点,采用“实用主义”的原则进行汉字教学。

(四)海外“三教”问题研究

非目的语环境教学和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具有一定差别,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主张“国别化(在地化)”“本地化”教学。海外教学研究涉及到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主要国家有韩国、日本、泰国、缅甸、孟加拉国、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除了上文提到的师资培训外,对教学现状的描述也是重要内容,如分析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或具体建议。海外教材编写集中在教材与环境的关系上,具体为“本土化”“国别化”等编撰理念的讨论。

三、“三教”问题研究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2005—2019年间《语言教学与研究》和《世界汉语教学》所刊发的汉语国际教育论文的梳理、分析,从中可以发现,有关“三教”问题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类型的转变

在这十五年间,有关“三教”问题的研究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经验型的研究已很少出现,学界越来越重视对教师、教材与教法的实证研究。

2.研究内容的拓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教师的认知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其特点是从多个角度研究“教师的内心世界”(Borg,2006:5),即教师的“知”“信”“行”。在教师认知(teacher cognition)研究推动下的师资教育培养范式认为,“教”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有思想的行为,课堂中的教师也不再是机械化实施者,而是具有反思精神的决策者(decision-makers)。探索语言教师的心理世界,即他们的信念、思想、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无疑将对教师自身、师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等,“具有更积极的意义”(Freeman,2002)。

3.研究理论的多元

进入多学科、多领域的新阶段之后,教学研究不仅关注语言自身,也不断吸收前沿理论,如認知理论、社会学理论等。如俞志强(2018、2019)将经济学理论引入汉语教学,探讨语言教学法效率的最大化。可以看出,研究者不断尝试各学科前沿理论与教学研究的融合,从而拓展了教学研究的空间。

4.研究范式的创新

技术深入地影响着汉语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技术应用已成为“汉语教学的基本特征”(郑艳群,2019b)。教育技术手段已不再处于“辅助的”“可有可无”的地位,而是现代语言教学中“必要的”“赖以生存的”甚至成为关乎教学效率的影响因子。教育技术不仅为教学实践带来便利,同时也为教学研究方法提供了科学帮助。郑艳群、袁萍(2019)将信息处理引入到初级汉语语法教学的“应然(思辨)”与“实然(直接经验)”结构和过程研究,凸显出大数据在构建教学理论模型中的重大影响,同时也弥补了以往研究“并非是在同一个系统框架下对(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所做的描写”(郑艳群、朱世芳,2020)。郑艳群(2016、2017、2018)的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数据挖掘开展教育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汉语教学,在没有假设的前提下发现更多的教学规律和相关因素,系统性地构建教学理论模型。

四、反思与启示

《语言教学与研究》和《世界汉语教学》这十五年所刊发的相关论文的数量是有限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需要从更大范围、更多层面开展更为细致、更为全面的梳理与总结。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得到不少启示。

(一)关于教师

从“第二语言教师教育”概念提出后,国外研究者如Tarone & Allwright(2005:12)、Wright(2010)、Johnson(2013:75)均意识到,教师教育课程与新手教师的诉求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鸿沟。换言之,如何使得培训内容能够满足新手教师的实践需求,至今仍是第二语言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应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材

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仍然需要相关成果的支持,如语法释义与示例的对象究竟是谁?是教师还是学习者?这是长期以来教材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也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对象是教师,那么语法释义与示例似乎可以不放在教材内,放在教师用书中或上课时由教师讲解清楚即可。如果是学习者,那么,现行教材的语法示例,要么解释过于简单,要么解释虽然充分但用语较难,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尚不足以把握。只有解决了对象这一问题,教材中才能呈现恰当的语法示例。

同时,教材建设应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把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加以有机整合,从而“为教学提供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庄智象、黄卫,2003)。吴中伟等(2017)、姜丽萍(2018)也支持“立体化建设将成为教材建设的新的发展趋势”这一观点。稍显遗憾的是,尚未在两个期刊中发现关于专门针对教材立体化建设的研究成果。

教材设计与编写是一项艰苦的劳动,“绝非找点素材,根据经验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万业馨,2009)。我们也应理智地认识到,对于一部教材的评价不能完全肯定或否定。事实上,教材与教师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永恒的张力(extension)。我们认为,这种张力对双方来说都是积极的,它既推动着教材编写者不断提高教材质量,同时也促使教师在实践中对此不断完善。只有双方具有了良性互动,教材方能体现出其最大价值。

(三)关于教学法

教学法或教学模式研究还存在一些盲区。在语音教学方面,正如吕必松(1992)所说,学生学好声调,一是靠模仿,二是靠记忆,如果我们能在这两个关键点发现一些有效的方法,则能够大大提高语音教学的效率,而目前的语音教学研究仍相对滞后。在词汇教学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在口笔语词汇的描述、语境与词汇的关系,或打通词汇与语法之间的界限等方面进行探索。在汉字教学方面,除了孰先孰后的争论之外,施正宇(2008)、赵金铭(2012)发表的论文还形成了本位观之争。但无论哪种观点,都有待于教学实践的证明和实证研究的支持。

完整的教学模式既要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还要包括必要的实现条件与评价系统。因此,构拟出“新模式”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应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的教学实践,才能了解其价值所在。

(四)关于海外教学

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总结型,而且“海外”的特性没有凸现出来。因此,今后的研究应着重关注“海外”汉语教学的独特性。如李宇明(2018)指出,学习者低龄化就是海外教学的一大特点。而面向低龄学习者的教师培训、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等,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着手解决。

参考文献:

[1]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2]孙德坤.教师认知研究与教师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 2008,(3).

[3]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 2005,(1).

[4]崔希亮.说汉语教师的学术自觉[J].世界汉语教学, 2013,(4).

[5]郑艳群.汉语教师发展研究的“内核与投影”空间形态及实现[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a,(4).

[6]郭睿.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与对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6).

[7]郭睿.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及其关系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2).

[8]吴勇毅,石旭登.CSL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事件及其教学资源价值探讨[J].世界汉语教学,2011,(2).

[9]周小兵,张哲,孙荣,伍占凤.国际汉语教材四十年发展概述[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8,(4).

[10]王鸿滨.留学生课外汉语分级阅读框架体系建设构想——以经贸类材料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4).

[1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法回视与再认识[J].世界汉语教学,2010,(2).

[12]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3).

[13]桂靖,季薇.“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材料改编[J].世界汉语教学,2018,(4).

[14]朱勇,白雪.“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产出目标达成性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19,(1).

[15]沈庶英.经贸汉语综合课的定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5).

[16]沈庶英.来华留学生商务汉语实践教学探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1).

[17]沈庶英.翻转课堂“三步十环节”班级教学模式构建探索——以商务汉语翻转学习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9,(6).

[18]吴伟平.汉语教学中的语用点:由点到面的教学实践[J].世界汉语教学,2006,(1).

[19]吴伟平.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J].世界汉语教学,2009,(2).

[20]陳琳,叶仕骞,吴门吉.语文分进和并进两种教学模式下非汉字圈初级汉语学习者的正字法意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2).

[21]李运富.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4,(3).

[22]李香平.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新说文解字”评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2).

[23]Borg,S.Teacher Cogn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M].London:Continuum,2006.

[24]Freeman,D.The Hidden Side of the Work:Teacher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J].Language Teaching,2002,(1).

[25]俞志强.语言教学法效率的最大化——从经济学角度看提高教学法的效率[J].世界汉语教学,2018,(4).

[26]俞志强.动态意义上最佳教学技巧的选择策略——兼论欧美主要教学法理论中GTS的连贯性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4).

[27]郑艳群.汉语教学70年——教育技术的影响及作用[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9b,(4).

[28]郑艳群,袁萍.“应然”与“实然”:初级汉语语法教学结构和过程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1).

[29]郑艳群,朱世芳.基础汉语综合课教学结构和过程理论模型研究[J].汉语学习,2020,(1).

[30]郑艳群.大数据与汉语教学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 2016,(4).

[31]郑艳群.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4).

[32]郑艳群.汉语教学资源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J].语言文字应用,2018,(3).

[33]Tarone,E. & Allwright,D.Second language teacher learning and student secod language learning:Shaping the knowledge base[A].In Tedick,D.J.(ed.).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C].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34]Wright,T.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on practice[J].Language Teaching,2010,(3).

[35]Johnson,K.E.Innovation through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A].In Hyland,K. & Wong,L.(eds.).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English language eduction[C].New York:Routledge,2013.

[36]庄智象,黄卫.试论大学英语教材立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3,(6).

[37]吴中伟,耿直,徐婷婷.汉语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理论问题[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7,(1).

[38]姜丽萍.汉语教材编写的继承、发展与创新[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4).

[39]万业馨.略论汉字教学的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

[40]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1992,(1).

[41]施正宇.词·语素·汉字教学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 2008,(2).

[42]赵金铭.现代汉语词中字义的析出与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2,(3).

[43]李宇明.海外汉语学习者低龄化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18,(3).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hree Concern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he Past 15 Years

——Based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and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Li Lin

(1.College of Advanced Chinese Train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2.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ources of two authorative academic journals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and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Concern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he past 15 years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types, research content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research paradigms.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n-depth research on interface between teacher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extbook compilation,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for overseas younger-aged. These reflections provide idea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f “Three Concerns” as well.

Key words: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teacher;textbook;teaching method

基金项目: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非课堂教学环境下外语/第二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特征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20YJ010205)

作者简介:李琳,女,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讲师,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①本文不对华语文教学进行讨论。海外漢语教学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由于其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均有所不同,故单独讨论。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教法教材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教材精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爷爷的“五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