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时代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2020-04-12崔杰

文教资料 2020年2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院校

崔杰

摘   要: 引导各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当前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要强化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引领性、整体协同性、专业融合性和时代性,聚焦文化育人载体建设,进一步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在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民族院校   文化素质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很强的工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1]。高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场域,作为党和国家在民族高等教育事业领域主力军的民族院校,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类人才的重要输出地。面对新时代教育和民族工作的新要求,民族院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线、主旋律,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校本模式,对培养各民族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民族院校注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教育工作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文化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做到文化传承:给学生以知识、德行和虔敬[2]。民族院校的生源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现代教育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部分民族地区群众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需求淡薄,教育资源贫乏,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思维方式过于单一,基本的文化素质存在欠缺等。这些因素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接受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能力。当前,民族院校多侧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还亟待加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文化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

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进程中,东西方社会观念碰撞激荡持续加剧,文化方面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生长在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环境中的各民族大学生,身上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本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特征,导致在思想认知、个人修养、文化素养及行为习惯方面不尽相同。因此,植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重塑中国文化自信的价值选择,又为新时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只有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精神基因、文化血脉,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

(三)铸牢各民族青年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民族院校是多民族大学生汇聚之地,不同的民族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的差异客观存在,政治理论和政策分析水平所限,容易造成一些学生对关键节点的认识和判断缺乏科学性和理性分析。一个人的民族身份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同样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意识和中国公民意识是需要教育和培养的[4]。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首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内涵,赋予了新时代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新任务和新要求。与此同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认识视角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一些民族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通识教育课程“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

民族院校多处于民族地区,建校时间相对较短,校园人文底蕴不够深厚。特别是近年来部分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多校区办学情况,新校区多处在位置偏僻,周边配套环境欠缺的地方。此外,通识教育课程上课时间一般都在晚上或者周末,一些高水平教授不愿意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放在同时教学上面。很多好的通识教育课程尽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有体现,但没有开设或不能持续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监控考核等方面还不够规范、不够系统,部分课程教学效果有待强化。

(二)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存在“分散化”情况

近年来,民族院校注重校内外文化素质教育资源方面的整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在活动组织、工作开展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但由于缺乏对整体大学文化建设、人文精神塑造等的顶层制度设计和系统全面的规划、指导,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分散、内容同质化、形式重复化等问题还比较显现。以校园学术或文化素质讲座为例,部分院校的二级学院、校团委、宣传部等部门都开设了彰显自身特色的讲座甚至論坛,但学校整体没有培育和形成一个具有品牌性、传承性的讲座或论坛。还有一些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不注重与学校特色、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滑入自娱自乐的边缘地带。

(三)文化素质教育面临被“边缘化”危机

信息爆炸的“碎片化”时代,一方面,眼花缭乱的海量信息和花样翻新的信息植入手段使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传播渠道和信息接收管道被削弱,部分大学生日渐产生“信息麻木”“视觉疲劳”等问题,对活动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00后”“05后”更崇尚“独立、自主、自由、个性”,思维方式、生活状态和个人需求与“70后”“80后”存在明显不同,接受新鲜事物的途径更多,方式更新,速度更快。这就要求及时更新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载体,符合“00后”“05后”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他们的需求,否则文化素质教育,可能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新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一)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思想引领性

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当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首要的是,牢固树立并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很多文化素质教育题材广泛、形式新颖、手段多样,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优势。只有扎根于本土、扎根于人民的文化作品,才能深受人民喜爱,才能启迪心灵,才能彰显时代特色。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因此,民族院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支持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多到民族地区实地调研,立足于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有品位、有格调,能引领学生思想的文化精品,厚植民族团结土壤,培育民族团结之花,深化民族团结内涵,突出文化素质教育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整体协同性

“协同”是多个独立的个体为了某一共同目标,共享现有资源,协同一致的过程,并通过共同努力达到1+1>2的效果[5]。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早已不是传统理论课堂教学和现实途径的形式,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虚拟与现实交互、社会与学校协同、课上与课下并行、线上与线下互动等多形式、多角度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文化素质教育仅依靠某个部门或某些人是做不好的,民族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整体上并没有将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协调一致,协同机制运行并不顺畅,表面化活动多,学理化传承少,注重门户性创新,缺少协同化积淀,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民族院校要从学校顶层设计和宏观架构上真正构建包含主体协同、内容协同、载体协同、制度协同和组织协同等多维度的系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及时管理优化、结构优化和制度优化。一是建立大学文化建设或文化素质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专题工作研讨会制度、日常工作例会制度等;二是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与校团委、宣传部、学生处及二级学院的工作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合理分工,积极搭建美育协同工作机制。

(三)强化文化素质教育专业融合性

近年来,部分院校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增量”上。即在不改变传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设若干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或讲座,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营造校园文化等,从表象上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深层分析不难发现,外在的虚表化的活动多,内在的潜移默化式的融入少[6]。当前,一些专业教师将重心放在专业教学科研上,认为文化素质教育跟他们关系不大,部分教师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等,存在一定的重教书、轻育人现象。对此,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党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解决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是在激励机制和制度落实上下功夫。一是设置专项教学经费,推动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指导学生参加文化素质类竞赛项目等课外指导活动计入岗位课时量,降低课程之间的区分度。二是完善相关评定制度,在学校教学评奖评优、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过程中,单独设立文化素质教育专项,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转变专业教师的观念,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切实将教育与育人融为一体。

(四)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时代性

习近平在2012年参观考察腾讯公司时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在当前网络信息化条件下,民族院校要运用好文化素质教育的生活化、实体化手段,开发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文化艺术产品,活化课内外宣传教育形式,学会理解、悦纳并合理使用青年学生的话语体系,扬长避短,发挥互联网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浸润学生心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2]王义遒.对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

[3]黄坤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2).

[4]王延中.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1).

[5]褚娇娇,李初旭.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创办“菁英班”为例[J].文教资料,2019(1).

[6]蔡忠兵.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8).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项目一般项目(C2019JD0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课题项目(202001026);大连民族大学党建课题研究一般项目(DLMD2020DJXM-YB01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院校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民族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探索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