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微课教学

2020-04-12李娜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微课教学

【摘 要】高中物理“电容器电容”课程是一节概念规律课,教学中利用微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较为明显。以学生学情为支点,通过导入环节的物理史渗透,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责任素养;在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素养;通过微课实验,让学生在观看与动手实践中,提升科学探究素养;利用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微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将其内化,更好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微课教学;电容器电容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28-0083-02

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在“电容器的电容”课程教学中,借助微课,加强多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与微课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科学思维,提高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核心素养。

1   以物理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虽然字数不多,但是详细介绍了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施方针与策略,能辅助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是教材编写与考试范围确定的依据。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展,教师需更加重视对课程标准的研读。2017年新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做至少21个实验,需合理运用实验工具,尽可能多地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多观察和做物理实验,并借助微课,加深学生的记忆,确保其技能、知识与技巧等都达到要求。“电容器的电容”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核心素养分为三部分:第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电容器的基本结构与放电、充电的过程,分析出这两个过程中的电压、电流等的变化特点;掌握电容器的电容公式并熟练运用;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第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验电容器电容充电放电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进而深层次地掌握与巩固知识;使用实验法、类比法与比较法分析物理问题。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掌握物理现象本质的过程,建立主动解决问题的思维。

2   以物理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

电容器是在电学实验中产生的,且实现了电荷的储存。物理学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做各种实验,为现在的教学提供了精准的资源,为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与责任感贡献了绝佳素材。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微课介绍电容器电容的产生史。“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与学习中,都能感受到电带来的便捷,我们在享受电器便捷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物理学家曾经的探索与研究。”这句开场白后,教师可以播放微课视频:“早在18世纪,人们就根据摩擦起电发明了起电机,但若起电机不工作,就不会产生电能,为了能长久使用电,需要在起电机工作的时候,将多余的电力储存起来。于是,1845年,人们发明了莱顿瓶[1]。此实验的成功,激励了当时的人们积极开展物理实验。”然后用微课提示实验活动,让学生开展小实验,用“300V 120μF”电容器为220V的电灯供电。如此,通过观看微课,学生可建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并以严谨的态度开展实验,在理解电容器概念的同时,获得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3   以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素养

利用微课介绍现代电容器,并发放电容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提问“通过微课,我们已经知道电容器的概念,作为一种电子元件,你能对其描述吗?”,引导学生先阐述电介质的概念——两个相邻平行金属板之间夹一层绝缘物质,就组成了简单的电容器,平行的金属板则叫作极板。教师提问:“电容器的功能是什么?”让学生知道电容器是充电放电的电子设备;提问:“那么电容器是如何充放电的呢?”让学生观看微课,并合作开展实验,将电容器与电源连接,为电容器充电,若与电子设备连接,则是放电的过程。教师总结:电容器中的两个极板,一个与正极相连,另一个与负极相连,令其携带两种电荷,此为充电过程;将电容器中的两个极板利用导线连接,令电荷中和后,减少电容器中的电量,此为放电过程。待学生掌握知识点后,教师提出问题:“充电的时候,当两极板中带有异种电荷时,会产生什么?放电后极板间又会怎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知道电器中最基本的部件为电容器,以手机为例,了解充放电和电场,说出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板之间产生的电场。利用与生活相近的案例,学生更容易掌握电容器的概念。通过实验活动,对问题做定性动手实践,进而了解电容器,充分认知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以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教师引导:“若我们用水杯来形容电容器,不同容积的水杯,承装水的体积不同,电容器与水杯相似,都是承装物体的容器。”以类比的形式,形容电容器有一定容量。接着继续展示微课:电容器充满电后,两极板之间存在电势差,此与容器中带有的电荷量有关。即电容器中所呈现的量,与两极板的电势差成正比,且得数为常数,不同的电容器比值不同。设电荷量为Q,两极板的电势差为U,电容为C,即C=。让学生跟随微课内容学习,并思考电容是以比值的形式呈现,此时需教师再展示微课,详细描述电容的单位為法,即F[2]。然后展示案例,电容器中若有1C电量,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为1V,则电容为1F,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知道法的单位很大,实际运用中需要使用更小的单位,如微法与皮法,并掌握电容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

4   以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平行板电容器是电气设备中最关键的部件,也是最简单的电容器。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一同实验,分析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课前教师先将实验过程录制成微课,课中向学生展示。学生先观看实验操作过程,并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实验。通过静电起电机产生的多种电荷,学生观察接触起电的过程,了解电容器的器材与用途。现场实验中,教师应先为电容器充电,然后关闭充电电路开关,保证在此后的实验过程中极板中的电荷量不变。第一步:保证两极板间的距离不变,改变两个极板之间的正对面积,先让学生观察静电计指针的变化,再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分析正对面积与电容的关系。第二步:保持两极板间的正对面积不变,改变极板间的距离,再引导学生观察静电计指针的变化,分析电容与距离的关系。第三步:保持两极板间的距离和正对面积不变,在其中竖直插入一本书,再引导学生观察静电计指针的变化,得到电容与电介质的关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或者小组合作开展实验,先预测后验证,便于在实验过程中将结论和理论知识结合,深化学生记忆,并使学生能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将极板接触面积、极板间距离与电介质等结合,得到影响电容器电容的影响因素与公式,即C=(S为两极板对应的面积,为相对介电常数,d为两极板间距离,k为静电力常数),引出公式让学生理解并记忆。查询空气相对介电常数后,发现其数值为1,因此公式可以简化为C=。

5   布置作业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素养的思考

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微课教学活动,需要做好课堂教学反思,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科学设计作业。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与深度学习的能力,设计微课作业时,需围绕教学重难点布置作业,让学生对电容器的电容概念与影响因素有充分了解,从易到难,培养其应用能力[3]。如“电容器的电容”中,平行板电容器的结构掌握、影响电容因素、计算公式为学生学习重难点,教师可以据此设计作业:电容器的电容为1F,两板间距为1毫米,空气为介质,求电容器对应面积?此问题比较简单,直接将数值代入对应公式C=,即得到面积的值。将此比喻成篮球场的面积,是对学生概念与公式运用能力的考查,并以电容1F数值,知道若是1μF,电容数值很大,加深学生对电容器电容的科学认知,提升科学思维素养。然后提升问题的难度,如平行板电容器的电荷量为4×10-8C,两极板间的电压为2V,求此电容器的电容。对电容器放电一段时间后,令电荷量变为之前的一半,求两极板之间的电压。两极板之间的电场强度为之前的多少倍?现在两极板电容器电容为多少?对其解答,先代入公式C=得到电容。然后由之前的探究可知,电容大小与电容器自身蕴含的电量无关,得到即使电荷量是之前的一半,电容器的电容也保持不变。变化后电压求解公式为U′=,Q′=Q,代入数值,计算出电压值为1V,并且场强与电压的关系式为E′=,代入数值,得到变化后的电容值。学生在解决难度更大的问题时,通过建立物理模型、预测并验证过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高中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运用重视微课,加强多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与微课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增强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核心素养。

【參考文献】

[1]巨德.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4).

[2]马张飞.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

[3]于海,齐颖,张勇,王涛,徐井华,闫松伟,付沙威.“云时代”培养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12).

【作者简介】

李娜(1980~),女,汉族,吉林通化人,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

猜你喜欢

物理核心素养微课教学
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物理概念教学
基于“感悟”的物理核心素养:内涵与策略
基于践行物理核心素养的《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教师有意识 课堂有渗透 教学有效果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及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