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面子”文化分析社会活动语境下的人际传播

2020-04-12李乐洋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2期
关键词:面子文化

【摘 要】“面子”作为中国特有的词语,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脸面的认知重要度。本文基于“面子”一词,分析“面子”文化带来的社会功能,浅析“面子”理论在自我形象建构中起到的作用及与认知协调之间的联系,最后讨论“面子”文化的差异性与互动性。

【关键词】“面子”文化;形象建构;认知协调;人际传播

前言:

“面子”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与1894年所著的《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一书。明恩溥认为,“面子”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内涵丰富,含义复杂,是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特性的一把钥匙。1在中国,“面子”已成为一种象征性符号,其不仅仅是个体自我尊重及获得尊重的代名词,也是个体能否融入社群、被社群所接纳、维持社交关系的重要表征。中国人通过面子的交换来获取、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而个人作为关系网上的一个节点,其存在与否同样取决于面子的获得及给予。

一、“面子”文化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认为,在产品关系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消费的是物,体现的则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作为中国人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面子”在中国人眼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人看来,“面子”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与名望的象征,是个体自尊、受尊重需要的外在反映,同时也是个体追求理想人格与完善的社会自我的主观要求反映。中国人格外重视他人的看法与评价,具有较强的社群取向和从众倾向,2且“面子”又能通过消费来满足,一方面可以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及个体形象,一方面也是个体为适应社会趋势,获取社会认同所做的努力。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在五级需要层次阶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现需求)中,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必然需要以“面子”来进行满足。

(一)“面子”与自我形象建构

然而,在中国人进行社会交往中,并不全以“面子”为主要目的。自我积极偏向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用积极的特质来形容和表征自我,也倾向于得到社会的正向反馈。人们对自我概念的认知,除了受到积极偏向的影响,还会受到准确性动机的影响。3在自我认知的积极偏向语境下,个体对于正面评价做出肯定与接纳,而对于负面评价会做出以下两种举措:(1)否认与拒绝;(2)反思与接纳。“镜中我”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主要由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在自我形象建构中,当与自我相关的信息被捕捉和注意到了以后,人们会将其与已有自我图式中的概念匹配,如果与自我概念一致,那么人们会接受和肯定这个新信息;如果不一致,人们会拒绝和否定新信息。

(二)“面子”文化与人际传播

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黄光国认为,人情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一种资源”。4中国人的交往很大程度上依据“面子”,“面子”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的权利、财富、地位、声望等社会属性。在与他人交往时,个人往往基于他所拥有的社会属性来与对方进行交换,而而这些可用于交换的资源的多少及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面子的大小,也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交往以及社会交换中所处的地位。5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面子是一个经社会认可的“自我”,也是个人社会影响力的代称。6因此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给面子”,“有面子”往往是人际交往和谐的条件,关系到人际发展关系的方向和程度。

二、“面子”文化在社会交往语境下的表征

(一)“面子”维护的互动性

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期望是对自己或他人的一种判断,希望自己或他人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行为预期。其含义应该是被积极关注的个体通过人在自己身上创建一种自信心和高期望,从而极大的发挥自已的潜能以达到预期的行为目标,所以期望强调的是个体心理激发的活动过程。而期望效应则侧重因为心理激发而产生的行为结果。交际双方在进行社会互动时,往往出现他人期望与自我期望不符的局面,这种局面使得他人与自我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促使:1.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预期形象的重塑;2.他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他人预期形象的重塑。这种重塑过程有时来自一方,有时来自双方或多方。在进行预期形象重塑过程中,交际双方都要遵守一个原则,即面子维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面子即“以礼待人”,面子维护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在预期形象改变的焦虑中达成共识的程度。

(二)“面子”文化的差异性

周美玲认为,面子总是一个他人评价的函数,而自尊则更多是一个以自我评价为核心的建构。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中国人才爱“面子”,而外国人是讲“自尊”的,这是一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偏差。许烺光认为,美国人与中国人的不同表现在,前者的生活方式着重“个人中心”,而后者的生活方式则是“情境中心”。美国人受“个人中心”的影响,重视独立自主,常会趋向于社会性及心理上的孤立;中国人受“情境中心”支配,在社会及心理方面,常常依赖他人,而与周围的人产生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崇尚“礼”,“礼”的精神的实践在以情境为中心的行动特点影响下使得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重情轻理倾向,礼尚往来中的形式主义。7因此在研究者看来,中国人注重形式上的自尊,即“面子”,而外国人则不同。

三、结语

“面子”文化无论从个体的自我形象建构还是人际交往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都存在着重要意义。“面子”不仅是中国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中国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同时也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介入到中国人的社会互动中。因此,研究“面子”理论对于分析中国人际交往、文化传播、社会互动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晴晴,刘毅.身体意象失调的成因:基于“镜中自我”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2013-2023.

[2]姜彩芬.面子文化产生根源及社会功能[J].广西社会科学,2009(03):116-120.

[3]杨娟,李继文,彭茂莹.负性自我信息加工,否认拒绝还是反思接纳?[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08):1-8.

作者简介:

李乐洋,1998.5.5,男,汉,河南安阳,本科/硕士在读,新闻与传播,西安工程大学。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新媒体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面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闲话面子
谁远谁近?
某贪官的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当你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