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研究:微观逻辑与精细之道

2020-04-07孙森浩徐瑞良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精准

王 凯,孙森浩,徐瑞良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研究:微观逻辑与精细之道

王 凯,孙森浩,徐瑞良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无效、模糊、粗放”是社区公共服务亟需克服的“供给短板”。精准化供给嵌入社区公共服务治理转型发展,是有效疏解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果欠佳、供给质量低下、供给管理粗放的重要方向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手段。在建构“逻辑关联——精准管理——服务优化”的微观逻辑框架基础上,以精准供给需求目标为导向,对供给服务分类的标准、层次、内容进行明确界定,通过多层面的精准供给措施为多元、动态、分类考核提供全面的信息数据支持,评价精准供给的目标合理性、技术适用性、人员专业性和措施有效性,并提出服务满意化、反馈渠道多样化、专业队伍持续化和供给模式动态化等精准服务优化策略的精细之道。

社区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精准供给

党的十九大指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对如何面向及适应基层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社区作为基层公共服务治理的创新性探索,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服务,把更多的社会资源与管理服务融入社区,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手段。当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研究多从政府、社会资本、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的供给机制为切入点[1],分析其多元主体供给公共服务机制的形成、发展、创新[2];而当前的供给模式集中在从有效性角度分析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路径[3],并通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模型评价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4]。但在实际供给过程中,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服务措施不到位、服务效果表面化、“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依然存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亟需通过精准化服务措施进行完善。当前关于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研究主要覆盖于三个阶段:首先,对公共服务供给中非精准现状及阻碍进行剖析[5],提出精准化管理与创新路径[6];其次,对公共服务供给中与电子政务[7]、互联网技术[8]、大数据技术[9]等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展开创新性研究;最后,对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10]、供给机制[11]的不断探索以实现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理念创新。不难发现,国内外有关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与精准供给的研究仍处于碎片化研究状态,对于社区公共服务如何实现精准供给还未形成系统性的内涵界定、适宜的逻辑架构、精准供给过程与实施方案的依循[12],未能积极有效地引导社区公共服务制定精准的供给目标[13],供给服务界限模糊不清、服务措施靶向不明、缺乏具体可行的考核方法与评价准则,全过程、可落地的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优化措施亟待创新,致使研究存在诸多局限和延展空间。本文基于微观层面的精细化管理视角研究社区全过程、全流程的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厘清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宜适性构成要素及其判别条件,构建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微观逻辑框架,提出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逻辑关联——精准管理——服务优化”的流程设计框架,拓展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新模式、新途径,进一步明确精准服务目标、精准服务分类、精准服务措施、精准服务考核、精准服务评价和精准服务优化等六个维度内容,以期在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过程中实现全过程、全流程的百分百匹配精准服务,为推动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未来精准化发展,增强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个性化、精准化和舒适化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为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引导策略。

一、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微观逻辑

社区公共服务与精细化管理理论指出,解决当前社区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应建立覆盖精准识别的目标需求、精心设计规划分类、精益服务措施、精确服务质量考核评价及精细化管理的优化路径,最终实现合理化、制度化、透明化、有效化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14]。基于此,构建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流程微观设计框架(图1),首先要制定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公共服务规范化服务与无缝化协作的精准供给目标;其次,从共性供给和个性供给的差异化角度出发,对公共服务进行分类供给,明确分类的标准、层次及内容;相应的公共服务供给需要精准措施,主要体现在空间的标准化、内容精细化、技术精确化、人员专业化和方案人性化;基于精准供给的目标措施靶向,提供的精准公共服务需要进行精准的考核与评价,精准考核应实现分类考核、动态考核和多元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精准评价从目标合理性、技术适应性、人员专业性和措施有效性4个方面全面评价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绩效;最后,对精准供给进行优化策略的归纳,体现服务理念满意化、反馈渠道多样化、专业队伍持续化、供给模式动态化,实现精准供给的后续优化工作。

二、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精细之道

(一)精准供给目标

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目标是以精准识别社区需求方表达出当前供给方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和未开展的公共服务在基础设施、服务内容和结果质量等多方面需求为前提,通过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响应平台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自治组织等多元供给主体协同智慧供给所需公共服务,实现靶向供给导向社区公共服务。第一,社区公共精准供给目标的特征必须以规范化的服务模式、服务流程和服务体系为前提,符合需求方需求表达指标的精准化供给内容、供给标准和供给质量,最大程度地为社区需求主体提供可选择的个性化定制式服务。第二,精准供给主体的目标必然涉及不同供给主体无缝化衔接协作,发挥各自主体整合后的供给价值最大化优势特征,细分并构建结构合理的社区公共服务产品体系,为社区居民的需求量身定做切实可行的公共服务供给方案和供给决策。第三,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过程理应以需求目标为导向,在服务过程中体现出需求的精细化分解、态度的亲和化舒适和内容的需求化导向。第四,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目标的结果是最大程度响应精准识别出的居民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多维需求,供给符合居民需求质量要求的标准化公共服务,并不断持续丰富和平衡社区各类公共服务产品结构。

图1 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逻辑框架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二)精准供给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上世纪40年代的《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按需求意愿由低到高排列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15]。依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推导出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即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表1),社区居民的需求首先是理应满足社区内生存、生产、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公共服务生理需求,其次是保障社区生活安全稳定的社区安保、社区医疗、社区养老、社区教育等公共服务安全需求,进而是体现社区生活质量和水平、满足社区归属感、尊重感的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社交、尊重需求,最后则是关乎社区居民事业发展、自我实现价值的社区金融、创业平台、社区就业等公共服务自我实现需求,将这些隐性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转化为现实的社区公共服务需要时,社区公共财政就得根据需求提供精准化公共服务。因此,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遵循先满足社区生存需求(保障居民日常基本生活)——再社区安全(人身居住安全保障)——再社交归属(社区生活质量)——再自我实现(社区个人事业),依照此需求层次不断递进更迭社区公共服务需求变化。

表1 社区公共服务需求层次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第一,分类标准

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真正在实际中落实“靶向供给”理念,其先导必须明晰社区公共服务分类标准,同时,分类标准理应顺应现有社区公共服务模式、类型和内容。因此,社区公共服务分类标准(图2)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公共服务规划和各级政府政策文件,其主要包括通用基础标准、社区共性公共服务、社区个性公共服务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标准4类,通用基础标准由一般要求、术语、符号与标志、数值与数据、量和单位等构成,社区共性公共服务主要以基本公共服务、社区准公共服务为主,社区个性公共服务则涵盖社区商业服务和社区其他服务等,社区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标准必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其他评价内容。

图2 社区公共服务分类标准体系框架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第二,分类层次

社区公共服务分类层次应满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依次需求维度,同时按社区、单元、家庭和个人服务满足维度以及其他相关性别、年龄、工作性质等因素,构建社区公共服务分类层次(图3)。按此分类层次精细划分社区公共服务分类,重组社区公共服务分类结构,可以最大程度为社区公共服务评价、考核和优化等后续过程提供更为科学、准确、明确的阶段性决策。

图3 社区公共服务分类层次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第三,分类内容

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法律法规、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在社区通用基础标准统一的前提下,由政府主导供给与现阶段社区生活发展水平相适宜,并保障社区全体居民生理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由保障社区基本民生需求的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医疗、社区卫生、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组成,广义上还包括社区交通、社区通信、社区基础设施、社区环境保护等保障居民人身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安全需求的公共服务。

社区准公共服务指由政府统筹规划和市场主导供给社区居民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同时也需要社区居民支付一定费用可以获得的共享性社区服务,一般包括房屋产权和租赁管理、消防安防、便民快递、智能停车等物业管理服务和一卡通、社区生活缴费等金融服务,通过市场合理竞争机制形成需求明确、供给自律、规范服务的调节氛围。

社区商业服务和社区其他服务是指在社区共性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社区差异化民众需求,挖掘不同需求群体的个性服务需求,提供远程医疗、居家养老、智能家居、文体娱乐、居民互动等精准关联个体差异需求的私人付费公共服务,当前特点是居民生活水平与高质量、高费用的需求存在物质差异,商业环境、商业链发展均不完善,需要市场主体积极合理引导居民服务体验。

(三)精准供给服务措施

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主体针对居民需求在精准响应平台处理的结果[16],必须制定符合需求要求的服务措施,精准服务措施必须满足服务空间标准化、服务内容精细化、服务技术精确化、服务人员专业化和服务方案人性化等指标,使具体服务措施在实施中自始至终均体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第一,服务空间标准化

服务空间标准化指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设施应符合具体公共服务类型的相应规划、规范和标准,这样不仅为供给主体实现高质量公共服务提供硬件基础,还为需求主体提升服务感知、体验和满意度奠定良好基础。社区公共服务场所、设施的标准还应与社区类型、社区规模、社区人群类型、区位环境及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范围等因素相统一,使每个社区服务空间标准化不仅符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还满足具体社区差异性的服务范畴。

第二,服务内容精细化

服务内容精细化主要包括扁平化服务流程、明细化服务项目、动态化服务指标和信息化服务管理等4个方面。首先,扁平化服务流程可以分解整体需求服务质量,在全过程服务过程中设计阶段服务目标,也可为量化服务指标提供各个阶段的期望标准数据。其次,明细化服务项目是具体服务内容的明确化指标,可以更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项目,为量化服务指标提供各阶段的实际评价数据。再次,动态化服务指标将每个需求者的实际服务指标数据与期望标准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差异,持续调整、修正每个阶段服务标准。最后,将每次服务得到的数据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收集、整理、储存并存档,为供给服务者在供给周期调整、补充和完善公共服务提供量化决策依据。

第三,服务技术精确化

服务技术精确化指供给主体在供给准备阶段、服务实施阶段、服务评价阶段和数据分析阶段应用明确的规范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沉浸式技术等具体的服务支持,尽可能以标准文件的形式明确技术所支持的服务应用,在精确技术支持上形成社区智慧政务、智慧物业、智慧停车、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以精确技术为社区智慧化公共服务转型、优化提供必要保障。同时,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也应成立协同服务技术创新联盟,投入合理比例范围的费用支持服务技术的研发、应用和共享。

第四,服务人员专业化

当前,社区服务人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偏低、专业人才匮乏和薪资待遇较低等服务人才问题,导致社区公共服务的效率、品质和创新存在局限性。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加快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人员工作环境,建立专业服务培训教育体系,并鼓励年轻、专业的人才从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整体提升现有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除此之外,国家和社会应加强培养相关专业化人才的力度,提高社区服务行业的社会认知和认同度,弥补人才短缺导致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化不足的缺陷,居委会、物业公司、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养老等社区服务机构应落实和贯彻国家和社会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服务人员薪酬标准,提高社区服务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服务人员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

第五,服务方案人性化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在满足服务标准的前提下,应用精确的服务技术帮助供给主体分析社区需求主体各类行为数据,使供给主体结合大数据做好服务方案的精细化制定,同时,服务方案应综合社区居民需求偏好增加人性化服务理念,在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方案决策降低失误率的同时,提高服务方案的居民满意度、匹配度和契合度,最大程度增加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认同感、体验感和持续需求感。

(四)精准供给考核

第一,分类考核

第三方监管机构应按社区共性公共服务、社区个性公共服务中基本公共服务、社区准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及其他服务等分类标准相应地对供给主体供给服务的决策、准备、实施和评价等全过程建立相应分类的客观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应将预期公共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实际居民体验服务后的反馈评价相结合,构成量化型的考核指标,再运用标准化的考核方法进行评判,综合权重后对不同类型服务、供给主体分类测度分析,为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优化改进提供数据支撑的考核结果,尽可能使不同类型公共服务均趋向高精准、高标准和高满意的智慧化公共服务。

第二,动态考核

社区精准公共服务应秉承动态考核理念,随着社区公共服务业态、模式、内容的不断改变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调整,在动态考核里融入PDCA循环理论为指导其动态改进的方法。在持续考核社区全过程公共服务时,计划考核指标标准和制定结构化考核方法,将实施过程中精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可量化考核执行措施,持续动态总结考核指标、标准、方法等内容的适宜性、普适性和特殊性,分析考核内容不适宜的原因和改进方案,再执行经改进的考核方案,实施后得到具体改进的考核评价效果,再进行总结。在社区公共服务动态考核中循环往复坚持“计划考核——执行考核——检查考核——处理考核”,只有将动态考核持续融入服务工作中,才能不断提升、持续保持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程度。

第三,多元考核

社区公共服务涉及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物业公司、商业服务商、平台运营商、志愿团体、慈善组织、非盈利社团、居委会、监督机构和居民、访客、住户、租户、业主委员会、居民社团等多元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一方面,针对社区公共服务精准考核应建立多元主体独立的内部考核标准和协同考核体系,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考核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社区公共服务精准考核内容应围绕公共服务人员、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服务设施等多元化、多角度、多维度进行丰富和测评。社区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和多元内容的双重考核体系交叉、互补、连接必然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评价和优化的效率,使社区公共服务在现有丰富度的基础上,深化各自领域的服务精细化程度。

(五)精准供给评价

第一,目标合理性

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呈现智慧化、精细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社区居民需求结构也随之形成多层次、多样态的产品结构。因此,顺应居民需求导向的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目标评价主要围绕其合理性展开:其一,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目标匹配度,将社区居民需求目标、服务后评价与实际供给服务目标对比分析差异;其二,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主体协同度,通过定位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市场和第三方等主体在精准供给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分析精准供给服务的供给衔接、多维产品的沟通、协作程度;其三,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目标层次度,结合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体系,分析多维需求与服务体系之间的响应程度,打造社区公共服务创新体系的服务产品样态。这样既可以评估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化程度,也可以为细分供给主体分解目标提供实际依据,为完善和优化社区公共服务目标提供可实施、可操作的调整方向。

第二,技术适用性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也逐步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传感网、物联网等新理论新技术应用到公共服务领域,将理念化的精细服务转变为实际社区服务的各项具体内容中,因此,对各类应用到社区公共服务中的创新设施、先进技术的使用情况均需评估技术的更新性和适用性。一方面,对社区公共服务精准识别、精准响应、精准供给各阶段中的新技术与服务设施的运行效率进行测评,监测新技术在全过程服务中的效率、绩效和效果;另一方面,针对社区公共服务精准识别、精准响应、精准供给过程中新技术与服务过程中在智能化、便捷化、舒适化等方面具体改变上是否起到关键作用,分析应用技术创新的空间、更新频率和可替代性。社区公共服务新技术适用性评价是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落地程度的关键所在,新技术的应用还是减少公共服务成本、激活潜在公共服务要素和构建技术导向服务标准的前提基准。

第三,人员专业性

社区公共服务人员专业程度直接影响社区居民服务体验感知和专业技术能否应用,对社区公共服务人员专业性评价不仅可以优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还可以提高社区服务人员专业水平,从公共服务整体上有效解决社区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乏力的现状。首先,从现有社区公共服务人员所承担的工作职责权限与其各自的教育背景、所学专业和学历程度等多方面,综合衡量现有工作与专业能力的匹配度;其次,评价各个服务主体的岗前培训专业性是否充足和工作中再培训、再学习的机会是否合适;最后,分析专业培训和学习是否对实际服务优化、改进和创新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充分了解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才能合理制定服务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培训的目标、内容和频率,规范服务人员行为,提升服务人员能力水平。

第四,措施有效性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措施的有效性评价不仅是判断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整体性服务方案的适宜性,也是综合考量解决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的满意程度,更是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优化策略制定的导向性依据,还是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协同供给体系的有效途径。评价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措施的有效性主要从解决社区居民现有需求、预留社区居民衍生需求对策、提升供给标准及服务质量和供给措施优化战略规划等4个方面综合评判。第一,解决社区居民现有需求,通过居民在使用社区公共服务后的信息反馈,综合了解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提出的意见,从而得出社区居民需求解决的相关情况。第二,预留社区居民衍生需求对策,针对社区居民提出的意见分析具有关联性的公共服务落实情况,若存在供给力度不足或需求意愿不强时,可以建立预留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方案,以期应对未来需求紧迫时的供给主体可以做出高效的响应或执行相关预案措施。第三,提升供给标准及服务质量,通过现有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措施实施后的供给现状与相关供给标准对比差异性,再结合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判断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优劣程度来反映供给措施在实际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效用。第四,供给措施优化战略规划,对现有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措施有效性评价可以为供给措施规划的优化、修正和创新提供导向,将现有的供给措施优化,逐步向精准优化、精细优化和精确优化的方向发展。

(六)精准供给优化

第一,服务理念满意化

传统的社区服务绝大部分以解决居民日常生存、生活问题等形式存在,同时传统的社区治理主体、管理主体及服务主体仅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为导向性供给范式,并未在多元供给主体中形成居民满意的服务理念导向型转变,甚至多元供给主体的精准服务理念和协同精细供给理念亟待建立和完善。因此,切合智慧城市转型发展的社区公共服务必然秉承智慧化服务理念的转变,逐步形成精准对接居民需求、精细划分供给产品的服务氛围,加强政府、市场和社会相协调配合的多元契约合作供给机制,以智慧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社区公共服务优化、创新和发展。社区公共服务理念转变的有效形成必然涉及供给和需求的双向互动,不单是供给主体自身的服务理念强化,更强调供给主体之间沟通、协作和协调的合作理念,同时加强社区居民需求理念的意识、表达和反馈。在社区公共服务整体层面上,各参与方都通过内部强化和外部相互影响不断深化社区精准服务理念,形成社区整体服务理念的贯通才是社区公共服务理念的真正落实。

第二,反馈渠道多样化

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优化的前提必须有充足储存的服务反馈信息。当下社区服务反馈信息的匮乏,究其原因是反馈渠道的方式、形式、手段等多样化不足,具有可分析价值的服务反馈信息获取成为社区公共服务大数据储存服务反馈信息的必然保障。社区公共服务反馈渠道的构建应从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同时完善,线上反馈渠道主要由社区门户网络平台、社区APP、社区公众号、社区微信群、邮件传递和电话沟通等形式组成,线下反馈渠道则由社区服务中心反馈部门、社区楼宇信息收集箱等方式构成。无论通过线上还是线下反馈渠道获取的公共服务反馈信息,均需要由分析反馈信息的专业人员通过电子化信息存档储存,以便未来社区海量反馈信息及时得到智慧化、高效化和自动化的处理分析,准确定位当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中的关键问题、核心节点和主要内容,争取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取最大的服务收益,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优化的效用。

第三,专业队伍持续化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应充分发挥精准服务专业团队的持续化运作机制,通过招聘、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服务学习,使社区服务人员具有持续性专业水平素质,构建各供给主体的精准服务理念和服务品牌价值。只有保持社区公共服务专业队伍的强化建设,才能最大程度提供社区居民专业的服务体验和增加社区归属感,同时,社区公共服务专业队伍应有效衔接每个社区专业组织和社区外公共服务相关专业组织,通过建立合作互补共赢机制、良性循环专业队伍和完善政策支持及引导,发挥社区公共服务专业队伍服务居民的良性发展趋势,逐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行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吸纳更多专业人才为服务社区工作。当社区公共服务专业队伍得到社会认可时,逐步提升社区工作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为社区智慧化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人员队伍。

第四,供给模式动态化

目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由于受到分配不均、成本过高、收益较低、体制缺陷、机制不全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困扰,还处于一种“被动式”静态供给状态,仅当社区居民有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和强制规划要求时,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才有意识集中于供给某类公共服务产品。但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智慧社区的转型发展则更强调“主动式”动态供给状态,基于社区公共服务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构建主动分析需求变化规律,精准预测社区居民需求趋势,做到动态优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使社区公共服务静态精准供给逐步发展为动态精准供给模式。在社区公共服务领域迈向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创新维度下,有效推动实时动态精准供给的服务模式,更加高效地响应和解决社区公共服务出现的时效性问题,为社区提供优质的人居动态化智慧综合服务方案。

结语

本文通过明确精准服务目标、精准服务分类、精准服务措施、精准服务考核、精准服务评价和精准服务优化6个维度内容,从学术研究创新性角度提出精准服务的目标、分类、措施、考核、评价和优化的具体建议对策,以期在“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过程中实现全过程、全周期的百分百匹配精准服务,但具有实操性的实施方案、服务标准制定、具体服务培训、考核量化指标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

[1]Chowns E. Is Community Management a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Model of Public Service Delivery? Lessons from the Rural Water Supply Sector in Malawi[J].Public Administration & Development, 2015(4):263-276.

[2]何继新,邵艳丽.社区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三维立体模式及运行机制体系建构[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9(1): 64-75+126.

[3]唐皇凤,吴昌杰.构建网络化治理模式:新时代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优化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18(9):7-14.

[4]Le T Q. Local governance, corruption, and public service quality: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urvey in Vietna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2017(2):137-153

[5]林敏娟,石良亮.精准化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一个分析框架[J].广西社会科学,2018(4):182-187.

[6]巫志南.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供给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1):31-40.

[7]李新文,陈清,向剑锋.大数据时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改革向度与路径之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8): 20-24.

[8]姜雯昱,曹俊文.以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实践、困境与对策[J].求实,2018(6):48-61+108-109.

[9]陆春萍.“互联网+”环境下社会组织的结构转型与治理[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20-127.

[10]殷强,丁建军,李峰.大数据时代精准扶贫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基于公共服务供给分析框架的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38-144.

[11]宁靓,赵立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精准化的大数据应用模式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150-158.

[12]杨雅厦.智慧社区建设对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变革及其优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151-153.

[13]王臻,贺小培,张楠.大数据背景下公共信息服务供给与运营机制的困局与对策——“智慧朝阳服务网”案例分析[J].电子政务,2014(2):54-59.

[14]王玉龙,王佃利.需求识别、数据治理与精准供给——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之道[J].学术论坛,2018(2): 147-154.

[15]Poirier Therese I,Devraj Radhika. Pharmacy in an Improved Health Care Delivery Model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J].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2019(8).

[16]王凯,岳国喆.智慧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响应平台的理论逻辑、构建思路和运作机制[J].电子政务,2019(6): 91-99.

Research on Precise Supply of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s: Micro-Logic and Fine Way

WANG Kai, SUN Sen-hao, XU Rui-l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Being invalid, vague, and extensive” is a “supply short-board” that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s need to overcome. The integration of precision supply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ffectively resolve the poor and low supply quality, and the extensive supply management of public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and the downward shift of the focus of social governance to the grassroots. Based upon the micro-logical framework of “logical association, accurat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optimization”, we will clearly define the standards, levels and contents of supply servic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precise supply demand target, and adopt multi-dimensional precision supply measures. We should provid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and data support for multiple, dynamic and classified assessments, evalu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recision supply, technical applicability, personnel professionalism and effectiveness of measures, and propose precision servic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satisfied service, diversified feedback channels, and continuously professionalized team and dynamic supply modes.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refined management; precision supply

2019-11-02

2016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天津市‘村改居’转型社区公共服务供需失配与精准供给策略研究”(TJGL16-013)。

王凯(1972- ),男,山西永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孙森浩(1994- ),男,山西运城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徐瑞良(1994- ),男,河南许昌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绿色建造与运营。

10.14096/j.cnki.cn34-1044/c.2020.01.19

D669.3

A

1004-4310(2020)01-0109-09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供给精准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