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打印非共面导板复位对125I粒子植入术中穿刺准确性的影响

2020-04-03朱柏霖何玉成何庄超陈治名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导板穿刺针进针

朱柏霖,何玉成,何庄超,陈治名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 郴州 423000)

图1 患者女,45岁,宫颈癌,3D打印非共面导板辅助125I粒子植入 A.CT示术前计划进针路径; B.同层面术中实际进针及导板复位情况,白箭示导板与皮肤贴合不佳,黑箭示穿刺针进针点皮肤略凹陷,受进针深度及针斜面影响,针道头端(白箭头)出现偏移与邻近针道头端内聚

作为恶性肿瘤局部治疗手段之一,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肺癌、转移癌及脑肿瘤[1-3],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确切及可重复操作等优点[4-6]。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个性化3D非共面打印导板应用于125I粒子植入术中,使手术操作难度降低,穿刺准确率提高[7-8],但存在导板复位不精确等问题。本研究探讨3D打印非共面导板复位对125I粒子植入术中穿刺准确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2月25例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导板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34~81岁,平均(63.8±1.4)岁;其中肺癌19例、肝癌3例、宫颈癌1例、直肠癌1例、舌癌1例,均经病理证实,预计生存期>6个月;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均符合入组要求,无手术禁忌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Toshiba Aqilion 16排CT机。采用中南大学E3D建模软件进行3D建模设计;3D打印机为鸿泰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产品,型号HT480S;打印材料:光固化树脂;放射性125I粒子:活度0.6~0.9 mCi;穿刺针:18G PTC针。

1.2.1 术前定位 依据病灶部位,嘱患者采取相对舒适体位,并以真空负压垫加以固定。在病灶体表投影区外围放置3个10 mm×2.5 mm的圆形塑料标志物。于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行常规CT平扫,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mAs,扫描视野460 mm、螺距0.688,重建层距、层厚均1 mm,扫描范围为肿瘤体表投影区上下5 cm。采用记号笔和龙胆紫,于患者体表及真空垫上标出CT机架内矢状位、冠状位激光定位线投影及圆形标记物位置。

1.2.2 非共面导板设计、打印 将DICOM格式的CT资料传输至核医学科及本院3D打印中心工作站,采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TPS)相关软件勾画肿瘤靶区体积(gross tumor volume, GTV)和邻近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 OAR),设定处方剂量和粒子活度,预设穿刺针方向及深度,计算肿瘤靶区剂量分布;3D打印中心根据TPS进行建模、导板设计及打印。

1.2.3 导板复位及手术 将负压真空垫置于CT扫描机床,嘱患者采用同前体位,适当加以调整,使其体表及真空垫激光标记线与CT机架内激光线重合。消毒铺巾并行局部浸润麻醉后进行导板复位,使灭菌后的3D打印非共面导板内的定位孔与体表圆形标记对合,导板与皮肤紧贴,并以1~2根针校准导板位置;CT扫描确认复位后,首先选择3个安全且易固定的进针点进行试穿,穿刺至皮下,穿刺点之间形成三角形以便固定导板;再行CT扫描,将实际进针情况与术前计划进行比对,确认无误后将所有针逐步进至计划深度,复查CT确认针尖位置后依据计划植入粒子。结束后复查CT,观察粒子植入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并将术后图像传入TPS行计划验证。典型病例手术操作中导板复位与穿刺针道情况见图1、2。

1.3 数据采集及分级标准 由2组共4名影像学医师(主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分别对导板复位及针道偏移情况进行数据采集,测量数据存在差异时取平均值。

导板体表偏移值:以导板校准CT图像为依据,测量校准进针点与术前计划进针点头脚侧偏移值;导板与皮肤最大间隙值:以导板复位后CT扫描图像为依据,测量皮肤与导板分离间隙最大处的数值。依据导板体表偏移值、导板与皮肤最大间隙值,将导板复位分为A、B、C级组。分级标准:导板体表偏移值、导板与皮肤最大间隙值均≤3 mm列入A级,3 mm<任一项数值≤6 mm列入B级,任一项数值>6 mm列入C级。

图2 患者男,76岁,肺腺癌,3D打印非共面导板辅助125I粒子植入 A.CT示术前计划进针路径; B.同层面术中实际进针及导板复位情况,箭示导板与皮肤紧密贴合,实际进针路径与术前计划一致,粒子排布佳

以穿刺针进至计划深度后CT扫描图像为依据,测量实际针道头端与计划针道在X轴(左右)及Y轴(头脚)方向的偏移值。依据实际针道与术前计划针道在X轴(左右)及Y轴(头脚)方向的偏移值,将针道偏移分为Ⅰ、Ⅱ、Ⅲ级组。分级标准:参考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肿瘤专家共识[3]中允许穿刺误差值对针道偏移情况进行分级,X、Y轴方向偏移值同时≤3 mm列入Ⅰ级,3 mm<任一项数值≤6 mm列入Ⅱ级,任一项数值>6 mm列入Ⅲ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各级导板复位患者中Ⅰ、Ⅱ、Ⅲ级针分布差异,以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导板复位等级与穿刺针等级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25例患者共穿刺217根针。导板复位A级14例,其中Ⅰ级针105根、Ⅱ级针12根、Ⅲ级针1根;导板复位B级11例,其中Ⅰ级针71根、Ⅱ级针21根、Ⅲ级针7根;无导板复位C级。导板复位A、B级患者中,Ⅰ级针(Z=—9.072,P<0.001)、Ⅱ级针(Z=—3.024,P=0.002)及Ⅲ级针(Z=—2.646,P=0.008)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级针总体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Z=—10.848,P<0.001)。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导板复位等级与穿刺针等级呈正相关(rs=0.226,P=0.010)。

3 讨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是近距离放射治疗肿瘤的方法之一,其临床疗效有赖于粒子在肿瘤内的放射剂量分布:剂量冷点无法彻底杀灭肿瘤而易复发,剂量热点则易导致并发症[9-10]。3D打印非共面导板可有效提高粒子植入穿刺的准确性,对肿瘤剂量分布具有积极作用。研究[11]显示,导板复位是实现3D打印模板引导粒子精准植入的重要保证。手术操作中,影响穿刺准确性的两个关键步骤分别为导板复位及穿刺进针。本研究通过收集相应临床数据进行分级、分组比对,发现导板复位精度越高,穿刺针准确性越高,二者呈正相关。

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受患者体位、呼吸运动、操作手法等因素影响,复位与穿刺进针仍然存在一定偏差[12]。如何保证导板精准复位,提高穿刺准确性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体会如下:①在导板复位环节,选择患者体位时应兼顾稳定性与舒适性,尽量减少体位不适造成的移动,并使用真空垫固定患者,有利于提高导板复位准确性和穿刺准确性[13];②进行皮下局部浸润麻醉时,应注意导板与皮肤的加压贴合,本组4例因局部麻醉造成的皮丘导致导板与皮肤间隙增宽,非共面导板是基于患者体表皮肤的衍生重建,导板贴合度是确保导板复位精确的重要因素,隆起的皮丘使导板进针平面发生倾斜,进而使穿刺针道出现偏移,采用静脉镇静及止痛可减少过多局部麻醉药导致的导板复位误差;③穿刺进针手法是保持导板精确复位的关键因素,常规使用的八光穿刺针尖端是斜面状,在穿刺面固定的情况下,受穿过组织阻力影响,针道会向斜面对侧发生偏移,且随进针深度增加而偏移更明显[14],而针尖偏移越明显,针尾向反方向移动力越大,进而使导板体表位置出现偏移;使用捻针法,即旋转进针,可有效减少针道偏移造成的导板复位偏差;④当导板设计针道与皮肤形成较大进针角度时,应避免穿刺针尖斜面向下进针,因为针斜面与皮肤接触面越大,进针阻力也越大,易出现进针点移位,使导板翘起、偏移;而针尖斜面向上进针可有效降低导板复位偏差;⑤呼吸运动对导板复位精确度的影响不可避免,尤其对于双肺下部及肝脏肿瘤,呼吸运动通常主要影响头足方向,移动范围可达5~15 mm[15];逐步穿刺进针时,需注意穿刺针尾侧随呼吸摆动使导板偏移,应嘱患者平稳、规律呼吸,在平稳呼吸状态下屏气调整分步进针时头脚侧针道,同时注意导板与皮肤的加压贴合,以提高穿刺准确率。

综上所述,3D打印非共面导板复位与125I粒子植入穿刺准确性存在显著相关性,保证导板精确复位有助于提高125I粒子植入的穿刺准确率。但穿刺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未观察导板复位以外的其他因素,且病例数较少,有待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导板穿刺针进针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基于钉孔共用理念的数字化导板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无菌棉签按压法拔除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无损伤穿刺针对患者的影响分析
楔横轧制导板粘料影响因素分析探究
数字化导板在口腔种植中的研究进展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