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化的变迁与电影产业的变革:泰国电影“新浪潮”运动背景分析

2020-04-02崔颖

电影评介 2020年24期
关键词:电影业新浪潮国产电影

崔颖

在世界电影史上,自20世纪50年代法国掀起新浪潮运动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电影新浪潮运动可谓此起彼伏。受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影响,亚洲国家先后发生过电影新浪潮运动,如日本、韩国等。这些新浪潮运动的历史背景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发生新浪潮运动之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产业普遍受到新兴的大众媒体的冲击而处于衰落的阶段,消费主义的盛行瓦解了固有的文化消费模式,电影受众更趋精英化和多元化,旧有的电影创作受到普遍挑战等等。此外,发生过新浪潮运动的国家和地区,历史上都曾有过较好的电影文化传统,都有一定的电影工业基础,否则,新浪潮之“新”便无从谈起。当然,由于国情的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的不同,这些被新浪潮运动“眷顾”过的国家和地区发生新浪潮运动的成因和发生的时间自然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每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新浪潮运动何时发生以及如何发生。同样,就泰国而言,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新浪潮运动,与其当时的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电影产业环境的变革是密不可分的。

一、社会文化的变迁:泰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社会背景

泰国自1961年起开始实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这个与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普遍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五年计划”相似的国家发展规划对泰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1961年起至今,虽然泰国政治几经动荡,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一直未受太大影响,到2016年,已实行了11个五年规划,现正施行的是第12个五年规划)。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泰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到有一定工业基础的现代化国家的转变。1995年,泰国人均收入已从1961年的2100泰铢上升到68000泰铢(约合2700美元),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1]。

泰国人口规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所扩大。二战结束时的泰国人口仅有1700万人,30年后的1975年达到4187万人。虽然1970年起泰国开始实行非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并将人口调控政策写入了宪法,但泰国人口还是保持了一定比例的增长,到1995年,泰国总人口已超过6000万人[2]。

20世纪80至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收入的提高,泰国政府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泰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在政府的努力下,泰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1997年,泰国将义务教育的年限由9年提高到12年,国民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规模在这一时期也不断得到扩大。1970年泰国仅有8所大学,1990年全国的大学数量已达39所,1998年达到65所,在校大学生约91万人,每10万人拥有大学生数为2090人,泰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在东南亚各国中已名列前茅[3]。

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受教育人群的增加,标志着20世纪90年代泰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泰国社会已基本完成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城市工业文明为依托的现代社会的过渡。这种过渡极大地改变了泰国社会的传统文化生态。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上升到更重要的位置。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泰国,休闲文化开始流行,大众传媒开始勃兴,文学创作也更加活跃。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的兴起,成为这一时期泰国社会文化转向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成为泰国电影业破坏性的竞争对手。

泰国的电视业起步较早,1955年泰国就实现了固定电视节目的播送,是亚洲最早进行固定电视节目播出的国家。到了20世紀80年代,无线电视在泰国已基本普及。随着技术的进步,有线电视很快出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泰国的电视公司开始通过电话线传输有线电视节目,这使得有线电视迅速得到普及,电视用户数大幅度增长,电视肥皂剧开始风靡大街小巷。在晚间时段,电视这种新兴的大众媒体第一次把注重家庭观念的泰国民众以家庭为单位汇聚在一起进行现代化的家庭娱乐活动。这种有几分仪式感的娱乐活动迅速取代了曾经流行的电影、传统戏曲和歌舞,成为泰国民众首选的休闲方式。正如法国学者让-克劳德·巴茨所说的:“电视不仅是一笔巨大的家庭开支,阻止了其他娱乐消费,而且逐渐成为家庭的主导,所以一家人就不再像往常那样一起去看电影了。”[4]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大众媒体,电视在业已发生过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曾经扮演过破坏性的角色,极大地冲击了各国的电影业。就这一点而言,泰国电影业和这些新浪潮运动的“先驱”国家和地区电影业的命运是非常相似的,只是泰国作为后进国家,遭遇电视的冲击更晚一些而已。但除电视之外,泰国电影业还受到音像制品流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并迅速得到普及的VCD对电影业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亚洲国家才有的独特现象,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尤为突出。

VCD(全称是Video Compact Disc)也就是压缩光碟,是继录像带、LD、CD之后的又一种音视频存储介质。1993年,中国安徽的合肥万燕电子有限公司生产出了世界第一台VCD影碟机,这种价格低廉、影像呈现效果比录像带和LD镭射影碟更为出色的电子设备在中国问世后,迅速风靡亚洲的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很快取代录像机和镭射影碟机成为很多家庭的必备娱乐设备。20世纪90年代,VCD的节目来源主要是MTV音乐电视、电视肥皂剧和电影,这直接催生了卡拉OK的大范围流行,而音乐行业也由于MTV的兴起而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对电影来说,VCD的普及虽然也能带来一些版权收入,但由于盗版的存在,使得电影碟片更为廉价和易得,这大大降低了观影的门槛,于是很多人选择在家而不是去电影院观看电影。这在实际上分流了很大一部分潜在的甚至既有的电影观众,电影院的生意开始变得冷清。

电视和VCD的流行在造成电影观众流失的同时,也造成电影人才的流失,很多泰国电影人纷纷从电影公司辞职,转战电视制作机构。除了幕后制作人员,一些电影明星也开始放弃电影拍摄,转而接拍电视肥皂剧。

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泰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提升使得泰国中产阶层得到迅速壮大。这些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高收入人群在文化消费上的取向与传统的市民群体和农村居民有着巨大差异,他们更喜欢时尚的、现代的、高品质的文化产品。体现在电影消费上,中产阶层更倾向于选择制作水准更高、内容更为丰富的外国电影,而不是剧情老套、表现手法陈旧、制作也相对粗糙的国产影片。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纽珀特在研究法国新浪潮运动时得出的结论一样:“当一批更加精英化的观众成为最活跃的影迷,其所要求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影院观众的性质。”[5]而1999年的一项关于泰国观众观影倾向的调查佐证了这一结论。在接受调查的1432名曼谷及曼谷郊区的观众中,有高达93.5%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更倾向于观看外国电影,其中64.6%的观众选择了美国电影,只有6.5%的人选择观看国产影片(见表1)[6]。这项调查一方面显示出当时泰国国产电影的尴尬处境,他们几乎已经被观众抛弃。同时,调查也反映出当时泰国民众在电影审美取向上的重大变化,他们对电影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也更多元。

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的泰国,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电影业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在发生许多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给泰国电影业带来了负面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电影业的衰退;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电影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也对泰国的国产电影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泰国民族电影产业要么做出改变,重振旗鼓,要么坐以待毙。

二、产业环境的变革:泰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产业背景

在泰国社会文化领域对电影业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泰国电影业自身也在发生诸多变化。

首先是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除了前文提及的电视、VCD等新兴的大众媒体和影音娱乐设备的流行带来的行业间的竞争加剧而使得电影业失去了大量观众之外,在电影业内部,泰国民族电影工业面临的最大敌人是1992年政府大幅下调进口关税后来势汹汹的外国电影。其中,好莱坞电影和中国香港电影是泰国国产电影的最大竞争对手。

自电影诞生以来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好莱坞电影一直代表着世界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平,其“简单粗暴”的商业美学创造了一个个市场神话。在电影产业完全市场化或半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除了像印度这样的极少数国家,好莱坞几乎都是当地本土电影的最强大也是最可怕的对手,泰国也不例外。历史上,自1897年电影传入泰国后,早期占领泰国电影市场的主要是法国、英国和日本电影。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开始进入泰国,成为电影市场最有力的竞争者。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泰国电影市场上95%的电影来自好莱坞,好莱坞电影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泰国电影市场。二战时期,在日本的重压下,泰国暂停了从美国、英国、法国、中国进口电影,泰国电影市场以放映日本电影和泰国国产电影为主。二战后,美国斥巨资大力扶持泰国的战后建设,并加大了包括电影在内的美国文化产品的输出。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即便是在泰国本土电影最为辉煌的20世纪60年代,好莱坞电影也一直是泰国电影市场上的头号宠儿。直到1977年,泰国政府迫于泰国电影业界和王室的压力,提高了外国进口影片的关税,好莱坞电影在泰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才逐渐被取代。1992年,迫于美国压力的泰国政府降低了外国电影的进口关税,好莱坞电影又得以大举进入泰国电影市场。1994年,好莱坞电影的数量达到155部,超过中国香港电影和泰国国产电影,重新回到泰国电影市场龙头老大的位置。

除了数量上占据统治地位之外,20世纪9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经过20世纪70年代新好莱坞运动的洗礼和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策略的實施,在电影创作上更加国际化,加上电影制作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影制作更加精良,以大投资、大制作、大营销和大市场为主要特征的“高概念”电影渐成主流,《亡命天涯》(安德鲁·戴维斯,1993)、《真实谎言》(詹姆斯·卡梅隆,1994)、《生死时速》(扬·德·邦特,1994)、《勇闯夺命岛》(迈克尔·贝,1996)、《空中监狱》(西蒙·韦斯特,1997)、《拯救大兵瑞恩》(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98)、《黑客帝国》(莉莉·沃卓斯基、拉娜·沃卓斯基,1999)等大片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再度大举进入泰国电影市场的好莱坞电影无疑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具竞争力。

中国香港电影带给泰国国产电影的压力也不容小视。中国香港电影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20世纪60和70年代随着武侠片、喜剧片等片种的流行,中国香港电影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李小龙在世界影坛上大放异彩,其开创的新派功夫片成为中国香港电影的标签,标志着中国香港电影第一次真正打入国际市场。同时,由于文化原因,拥有大量华人的东南亚各国对华语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香港电影尤其是国语片在东南亚各国大受欢迎,占据了相当比重的市场份额。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泰国,中国香港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仅次于好莱坞电影。1979年至1981年的3年间由于美国对泰国采取抵制行动,中国香港电影一度反超好莱坞电影,成为泰国电影市场的霸主。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等年轻导演的引领下,中国香港电影的类型更为丰富,创作手法更为新颖,影片制作也更为精良。20世纪90年代,中国香港电影的古装片、功夫片、警匪片、喜剧片等片种佳作频出,出现了商业电影的创作高潮,在东南亚电影市场刮起一股港片旋风。1992年,在泰国上映的中国香港电影达到近150部,超过同年好莱坞电影的90部,再一次实现了对好莱坞电影的反超。

在好莱坞电影和中国香港电影的强有力竞争下,20世纪90年代的泰国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挤压。从1992年起,国产电影产量连年下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996年,泰国电影产量已跌至不足50部。而同一年,泰国电影市场上的好莱坞电影有183部,华语电影105部。就数量来说,1996年泰国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仅有13%,而在1985年,这一数字是45%[7]。可见,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当时的泰国国产电影几乎不堪一击。

在市场竞争环境持续恶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泰国国产电影自身的创作形势也不容乐观。

在20世纪70年代初16毫米无声电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直至80年代,泰国电影经历了35毫米有声电影的繁荣期,其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成为了这一时期泰国电影的最大亮点。不过,即便在拍摄出那些足以名垂青史的优秀现实主义影片的年代,大多数泰国电影公司生产的影片仍然以动作片、恐怖片、喜剧片、爱情片等老式类型片为主。及至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老年观众被电视节目吸引而减少了电影的观看,加上购物中心等商业实体的涌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了数十年的1000座以上的大型独立影院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位于购物中心的小型化的多厅影院,这种集购物、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购物中心的消费主体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针对年轻观众的青春片开始兴起。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春片已成为泰国国产电影产量最大的一个片种。

随着青春片的流行,动作片、恐怖片、喜剧片等传统类型片的数量有所减少,但仍是各大电影公司除青春片外最主要的电影片种,并呈现出系列化的趋势(如恐怖片《鬼屋》从1989年到1994年共拍摄了13部)。而无论是刚刚崛起的青春片,还是传统的类型片,这一时期的泰国国产电影在创作题材上日渐偏离现实生活,对社会现实进行认真思考和对社会问题进行严肃批判的作品很少。在创作手法上也大多缺乏创新,缺少创意,许多影片的剧情结构千篇一律,人物设定脸谱化、简单化,大多采用单线性叙事模式,艺术表现手法单一。很多影片虽然贴着国产电影的标签,但却没有泰国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内核,民族电影观念严重缺失。

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泰国国产电影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和不思进取的创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泰国电影业多年来过度市场化和娱乐化造成的沉疴顽疾。而在进口电影的强有力竞争下,在电视、VCD等文化休闲方式兴起造成电影观众大量流失的情况下,这些已经显得落后的创作模式不仅没有得到改进,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面对这种状况,很多忧国忧民的泰国电影人已经感到绝望。在第7届泰国国家电影奖颁奖典礼上,就有电影人痛心疾首地高呼:“泰国电影已死!”

结语

“真正的民族电影观念的削弱,正值个体作者电影力量兴起的时候。”[8]正是泰国民族电影业的重重危机,让一批有思想的年轻电影人看到,泰国民族电影如果再不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拥有百年历史传统的泰国电影将陷入危机重重的境地。同时,也正是在这种惨淡的环境下,那些志在创新,锐意进取的年轻电影人才有难得的机会把自己的电影理念付诸实践。于是,就在泰国民族电影业深陷危机的时候,以朗斯·尼美毕达、韦西·沙赞那庭、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彭力·云旦拿域安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导演横空出世,他们以全新的创作理念,独特的美学风格刮起了一股泰国电影“新浪潮”旋风,不仅拯救了危难之中的泰国民族电影业,还引领泰国电影走上了復兴之路,迎来了21世纪的黄金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郝红梅,吕博.泰国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计划[ J ].世界经济合作,1996(12):36.

[2]陈宁.泰国的人口政策与成效[ J ].东南亚,1999(1):22.

[3]赵守辉.泰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 J ].外国教育资料,2000(5):73.

[4][5][8][美]理查德·纽珀特.法国新浪潮电影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8,11,12.

[6][7]Songsri,Patsorn.(2004).Thai cinema as national cinema:An evaluative history[D].Murdoch University,2004:182,150,178.

猜你喜欢

电影业新浪潮国产电影
电影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去芜存菁
国产电影《罗小黑战记》IP的商业探索
早秋运动新浪潮
呼唤更多国产电影狼性突围
无线技术将掀起智能家居发展新浪潮
关于国产电影“烂片好票房”现象的批评
烈日灼心——又一部替观众担心过度的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