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刚的青春故事:默默耕耘,用角色传承优秀人格与品质

2020-04-01陈全忠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艺吴刚话剧

陈全忠

吴刚,国家一级演员。他是“北京人艺”的台柱,活跃于话剧舞台,直到50多岁,他才突然爆发,成为热门影视剧中的“演技担当”,其受年轻人追捧的程度毫不逊色于荧幕上的新晋演员。即使在热播电视剧《庆余年》中仅是友情出演,他同样能够将表面狠辣无情,实则犹有温情的“鉴查院院长陈萍萍”一角诠释得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在他的悉心塑造下,警察、军人、画家、特务、杀手、商人等角色无不令人称赞。

从最初的龙套,到后来的配角,再到现如今的“演技担当”,无论是从前在话剧舞台之上潜心钻研多年,还是如今转战影视后的一毫不苟,吴刚的身上始终闪耀着老一辈演艺人对于“戏剧”二字的敬畏与认真。因此比起人们评价他的那句“大器晚成”,他更像是天道酬勤的“自助人”。

低调蛰伏投身“人艺”

1962年,吴刚出生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严谨正派的家风培养了他独立要强的品格,却没有磨灭他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小学他就是班里的文艺骨干,还入选了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艺术團。10岁那年,伶俐可爱的小吴刚被选中与“济公”扮演者游本昌合演电视剧《大轮船来了》,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大明星”。

怀揣着对演艺事业的梦想,吴刚中学毕业后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一试、二试通过,三试却遗憾名落孙山。这时候的吴刚处在人生的一个岔路口,父母已经为吴刚规划好了工作方向,而他自己却还想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但考虑到外型与当时流行的“奶油小生”相去甚远,也就作罢。

蛰伏中的青年吴刚始终没有放弃梦想,他坚持到湖边吊嗓子、练发音,还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与艺人对比找差距。虽然都是“野方子”,却治好了吴刚的迷茫,使他离梦想越来越近。

1985年前后,在经历了中央戏剧学院、煤炭文工团的两次落榜之后,这位已经在河道边跟着大爷大妈“盲学”了快一年戏剧的青年人,终于接到了来自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的录取通知书。那天下午,吴刚拨通了电视台相关领导的电话,铺垫了半天,终于还是把惦记了许久的事情问出了口:“老师,进了电视台我能演戏吗?”听了这话,电话那头的招生主任笑了:“我们这儿招的可是播音员啊!”这边老师的话音刚落,那边吴刚就觉得一盆冷水从脑袋顶浇到了脚底板,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不让演戏?要不还是算了吧。”因为始终放不下对舞台的向往,吴刚拒绝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递来的橄榄枝。恰巧吴刚报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学员班也顺利通过,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理智告诉他,演戏才是自己真正的信仰,他转身投向了“北京人艺”的怀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曹禺,它的奠基之作是老舍的《龙须沟》。它还有闻名全国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培养出来的演员有徐帆、陈小艺、梁冠华、杨立新、何冰、冯远征等。学艺之路磕磕绊绊,却一下迈进了中国表演艺术殿堂,吴刚乐坏了。

入学的第一天,当时的班主任林连昆老师就对新生说:“你要想发财,现在就可以走了,因为这个职业一辈子也发不了财,却必须有无限的热爱。”站在新生堆里,吴刚将老师的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那一年他23岁,盛满了对演戏的热情踏上了舞台。

作为新生,吴刚在“人艺”的最开始那几年只能出演一些连台词都没有龙套角色。那段时间,他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穿着路人甲的服装,站在一票老艺术家身后,沉默地观察着前辈们的表演。一场戏,几十分钟,吴刚光听着台词,便能感受到角色带给自己的震撼与感动。

那时,他最大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这般,成为舞台中央最无可替代的“男一号”。

“戏比天大”,这句几十年前就被挂在“人艺”排练厅里的四个大字,时至今日仍是吴刚最初与最后的信仰。

拒绝急功近利的“竹本先生”

在“人艺”学员班学习2年后,吴刚以“表演全优”的成绩顺利毕业。彼时与他同班的很多同学都已选择转战影视圈,在荧屏上“四处开花”,片酬节节上涨。偏他只守着话剧舞台,说什么也不肯半路转行。因为自觉“水平还不够”,吴刚在毕业之后主动选择留在“人艺”,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话剧演员。那些年,他演过《北京人》里的曾文清,扮过老《茶馆》里的唐铁嘴,从《骆驼祥子》到《雷雨》《日出》,他近乎出演了所有“人艺”的保留剧目。彼时的吴刚是整个话剧团里的劳模,一年出演6部话剧的工作量,让他甚至都没有时间去琢磨外面递来的影视剧本。

据说在电影《开天辟地》开拍前,导演李歇浦也曾属意吴刚饰演主角毛泽东。但当时他正在为“人艺”的话剧《天下第一楼》做准备,没有任何犹豫,吴刚果断放弃了前者出演男一号的机会,选择留在舞台之上,作一名前后出场还不到5分钟的“小人物”。

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吴刚身边的朋友在谈起这件事时,仍会替他遗憾到直拍大腿,可当事人却对此始终坦然。吴刚说:“我是个老实人。如果急功近利走一条路但不会长,那我觉得还是慢慢来,这样好。”家人看他这样,索性赐他一个好听的名字“竹本先生”,意思是“笨”。

1988年,“人艺”第一次排演话剧《哗变》。吴刚虽是小配角,但主角的台词他能一字不落背下来。直到2007年,吴刚终于在“人艺”舞台上将埋在心底熟记了十多年的台词讲了出来,并最终凭借对格林沃律师的入木三分的演绎,摘得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至此,这位对自己向来没什么自信的话剧表演艺术家,终于萌生了想要去看看“世界”的想法。

初入演艺圈被称“吴一条”

2009年前后,主旋律电影《铁人》宣布开拍,得到消息后,吴刚第一时间拨通了导演尹力的电话,毛遂自荐要出演主角王进喜。“您一定要给我这个机会,我对自己非常有信心。”那一年吴刚47岁,可在影视圈内他却还算是一名新人。在竞争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身边人都劝他放弃,但吴刚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淡然——能否选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争取了。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龙套”十几年,吴刚早已学会了与“失败”握手言和。但好在,一切都等到了最好的结果。不久之后,吴刚正式进入《铁人》剧组。《铁人》的剧情被设定在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能更好诠释出当时众人食不果腹的饥饿状态,吴刚进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减肥。2个月只吃西红柿和花生米,靠着“硬饿”,他达成了剧本对于人物“皮包骨”的要求。

外形上差不离了,吴刚又开始琢磨起了“口音”问题。根据人物的设定,王进喜应该操着一口地地道道的西北方言,而这可着实难坏了这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为了能无限接近剧中人物粗狂、硬气的感觉,吴刚每天早上都要跑到山上顶着西北寒风,吼上几个小时。就这样几天下来,吴刚彻底喊哑了嗓子,别人笑话他傻实诚,但他自己每回提起这件事还都美滋滋的:“真实点有什么不好的?现如今啊,就是假的太多了。”

在《铁人》的拍摄过程中,“井喷”算是其中的重头戏。为达逼真效果,剧组先是用泥浆代替石油,再通过打压使其高速喷出地表。正式拍摄时,导演刚喊了开始,那边泥浆就以所有人意料不到的速度,直冲向了站在一边的吴刚。当时吴刚只觉眼前一黑,但由于没有听到导演喊“停”,他愣是摸黑演完了整场戏份。后经医生检查,吴刚的眼皮被击穿,但也因这个意外,他收获了一个“欧式三眼皮”。凭借着在《铁人》中的“玩命”演出,吴刚在那一年成功将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杯抱回了家。

偶然的一天,导演陈凯歌打电话说新电影《梅兰芳》里有个角色特别适合他,吴刚就与他签了一年合约。出演剧中的名角跟班费二爷,寥寥十几场戏,吴刚非常用心,他演活了这个悲情角色,而且镜头几乎都是一条通过,由此也得了“吴一条”这一称号。“要干就好好干,要么就不干。”比起其他人,吴刚的人生剧本里没有一夜成名的刺激桥段,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是不到,时候未到”的踏实感。而这也正是当下最稀缺的演员的品格。

大器晚成的“老戏骨”

几年间,吴刚成了各大剧组里的“熟客”。顶着陈凯歌给予的“吴一条”光环,他成了很多人眼中最靠谱的演员之一,可是在娱乐圈有实力并不代表有戏拍。曾几何时,吴刚也曾因此备受困扰,但幸运的是他遇见了《人民的名義》这部剧。虽然已经是“老戏骨”,成功塑造了很多角色,但是这一次为了演好“达康书记”,吴刚还是狠狠下了一番功夫。他在网上搜索并学习很多各级领导们开新闻发布会的视频,“人家一举手一投足的瞬间,对我都会有所帮助,我把这些细节记在心里,这样可能在拍戏当中能有所用。”

为了捕捉到李达康生动的举止,吴刚每天都穿上角色的服装,演完戏之后就直接回到住所,第二天一早起床穿上这身衣服直接奔剧组,让内心跟外形达到统一。周梅森在评价吴刚的演技时曾说:“他的戏很单调,就是办公室、家里,两点一线,但吴刚演出了极为丰富细腻的层次。细致到他每一次走进办公室,每一次坐在椅子上的状态都不一样,我都想给他写一篇《吴刚表演艺术论》了。”

李达康这个角色一开始在第一集开场的汇报大戏时,给观众一种“这人不是好人”的感觉,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线索的展开,李达康的形象和性格逐渐丰满起来。他性格耿直,脾气也有点火爆,但对待事情的时候,总是能保持一种公平正直的态度。最终,他不仅圈了一批“粉丝”,还被制作成“别低头,GDP会掉;别流泪,祁厅长会笑”等表情包,一夜之间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网红”。

一直以来,演员吴刚给人的印象都是一个默默耕耘的“戏痴”。在话剧舞台坚守多年,出身于北京人艺科班学习的他,对于“人艺精神”的传承付出了自己执着的努力。他坦言自己是一个有福之人,因为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成了事业,演戏是他从小就喜欢的,初心不能忘。在他在人生的轨迹中一直有两个词陪伴:坚持与要求。而现在迎来了高人气的吴刚对于演艺生涯有了新的感悟——传承。传承优秀的人格与品质,吴刚觉得自己是有责任去这么做的,向观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向年轻演员传承自己的演绎经验,吴刚身体力行,而这种做法,值得所有人的尊重。如果原先评价吴刚,我们会用“精到”这样的词汇,而现在,我们应当用“敬佩”。

编辑 陆思寒

猜你喜欢

人艺吴刚话剧
ON CONTINUATION CRITERIA FOR THE FULL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IN LORENTZ SPACES*
话剧《坦先生》
吴刚书法国画作品选登
Bandgap evolution of Mg3N2 under pressure: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发烧音效制作,音响演示的佳作 两张达人艺典MQA-CD唱片
话剧《二月》海报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
人艺“复兴”之路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