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日常会话中非正式邀请的会话分析研究

2020-04-01王尚法徐婧华

关键词:会话语料礼貌

王尚法,徐婧华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一、引言

语言哲学家们很早就提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说话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人们协同合作达成互动的手段或者工具。[1][2]邀请行为中,邀请者与被邀请者之间的言语对话则是完成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邀请行为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邀请多出现在访问、约会、聚会、宴请、庆典等较正式的场合中,而且一般都很讲究方式方法,比如发请柬、寄送邀请函、打电话正式邀约等,这类邀请的真诚度是很明显的,因此不在我们分析的范围之内。非正式邀请一般发生在日常会话中,且多数真假难辨。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在执行非正式邀请这一社会行为时,所表现出的言语序列结构极为复杂。如果被邀请者不能准确地判断邀请行为的真假,就可能造成尴尬的局面,甚至导致交际失败。非正式邀请行为的真假虽然难辨,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甄别办法。借助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区分非正式邀请行为中的真诚邀请和虚假邀请。国内外鲜有从会话分析角度探讨非正式邀请行为,而多数集中在语用学以及社会文化等角度。笔者以日常会话为研究对象,运用会话分析理论深入对比汉语文化所特有的非正式邀请行为的真诚邀请与虚假邀请,区以期发现非正式邀请行为所特有的序列结构模式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社会文化和交际原则。

二、会话分析研究中的非正式邀请

(一)研究背景 对非正式邀请行为的研究最早源于对邀请行为的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Wolfson 率先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他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分析了美国中产阶级常见的邀请行为,其实质是对非正式邀请行为的研究,并首次提出了“邀请”言语行为的“真”“假”之分。[3]Holmes基于性别差异从性别、角色关系等方面对非正式邀请的影响做了详细的研究。[4]1990年,Isaacs 和Clark 两位学者对英语中的虚假邀请作了比较详细和深入的研究,明确提出了“虚假邀请”的概念,并对英语中实施虚假邀请的策略和语言特征作了总结,其研究成果为后期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国内关于非正式邀请行为的研究是从20世纪末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从社会文化、言语行为理论、性别差异、面子理论、礼貌策略等方面展开。顾曰国从文化特征的角度对汉语非正式邀请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汉语非正式邀请言语行为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行为。[6]贾玉新从社会分布、社会功能和文化取向等角度对比研究了中美不同社会中的非正式邀请言语行为;[7]赵英玲、李诗芳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探讨了虚假邀请言语行为的特征、实施条件和策略。[8]石景玲、李淑兰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考察了拒绝邀请的礼貌策略。[9]曹钦明主要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面子理论研究了汉语非正式邀请言语行为。[10]王燕从礼貌和面子理论角度总结了虚假邀请的归属问题和虚假邀请的真实意图。[11]

总的来说,非正式邀请行为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但是,国外学者至今对非正式邀请中的虚假邀请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虚假邀请的现象并不多见且不够典型。而汉文化中,非正式邀请中的虚假邀请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然而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大多零散、不够深入,多从言语行为的理论出发,静态地研究邀请言语行为的局部或整体结构特征,这样就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汉语日常自然会话中非正式邀请行为发生的比例很高,并且经常会出现真假难辨的情况,一些简单的礼节性邀请,在回应时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导致误解、造成尴尬局面。

语言学家对真诚邀请和虚假邀请的界定大多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在邀请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发出源于内心、真诚的邀请时会明确告知时间、地点和内容等具体事宜,这种邀请属于真诚邀请;但有时尽管邀请人向被邀请人发出了邀请,但并不希望听话人认真对待或接受邀请,只是出于礼貌需要的一种言语行为,这种非诚挚的邀请言语行为则是虚假邀请。

(二)非正式邀请行为的基本序列结构 会话分析的基本研究单位是相邻对,相邻对是序列组织的最小构建单位,相邻对总是成对出现,相邻对中执行发起行为的话轮为相邻对的前件,执行回应行为的话轮为相邻对的后件。相邻对的前件限制后件的类型并与其条件相关,后件是对前件的回应与反馈,如:提问—回答,请求—接受/拒绝,对于非正式邀请这一社会行为来说,它的前件是邀请人发出的邀请,后件是被邀请人接受或拒绝邀请,此相邻对为根相邻对。但是,真实的邀请行为并不仅仅由简单的根相邻对组成,通常在邀请人发出邀请之前,也就是根相邻对出现之前,会有一系列与前件相关的话轮为邀请行为根相邻对的出现做准备,在序列组织中称之为前扩展;在邀请发出后到被邀请人接受或拒绝之前的会话序列称之为中扩展;中扩展结束后紧接出现的是根相邻对的后件,但多数情况下接受或拒绝邀请之后,并不意味着非正式邀请行为的会话序列就到此结束了,而是在后件之后仍会有与根序列相关的话轮出现,这些话轮称之为后扩展。下图如示:

三、研究方法与语料说明

(一)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 会话分析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 Harvey Sacks 和他的同事E-manuel Schegloff 以及 Gail Jefferson 一起提出并逐渐发展的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12]会话分析研究人们真实的言语互动,主要通过录音或录像的方式收集和观察语料,并将其进行详细的文字和符号转写,做到尽可能真实地把自然会话以书面形式记录,以便研究者可以对语料进行细致地分析研究。[13][14]自然会话中出现的很多细微的现象都是会话分析者关注的对象,如停顿、重复、拖音、修正、话轮转换、话论设计、序列结构、优先和非优先等。同时,说话人所执行的社会行为、交际互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律和交际秩序也是会话分析者重点研究的方面。

(二)语料说明 基于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汉语日常会话为研究对象,在长达300 分钟录音的基础上,以Wolfson 对于邀请言语行为的分类,从中选取了100 例非正式邀请行为及其回应语的序列并依据Gail Jefferson 转写体系进行了语料转写。寻求人们在执行非正式邀请行为时在话轮设计、序列组织上表现的规律。[15]

四、非正式邀请的真诚邀请和虚假邀请

从所收集的语料看,真诚邀请的相邻对扩展相对复杂,由多重话轮和序列扩展组成,与虚假邀请的序列组织在回应方式上有所区别,有时看似是接受的回答但实际上是出于面子给出的言语应对。所以不能单一从邀请发出者的言语来界定邀请行为的真诚与否,需同时关注邀请者和被邀请者双方的动态交际过程。

判断一个非正式邀请行为是真诚邀请还是虚假邀请的关键在于执行邀请时的真诚度,真诚度的高低可以通过话轮设计、序列结构、语言标记等言语行为表现出来。但不能说真诚度高就一定是真诚邀请,真诚度低就一定是虚假邀请。邀请的真诚与否也不是在邀请者单方首次提出邀请时就确立的,会话双方是通过一系列的话轮序列来逐步确立邀请真诚度的高低,直到邀请被确立为真诚邀请或是虚假邀请后,被邀请人才会给予真正地回应:接受或是拒绝。邀请的真诚与否是在会话中依据多重话轮、更多的言语互动逐步确立的。原因是对于被邀请者来说面对邀请者发出的邀请,被邀请者很多时候无法立即判断出邀请的真诚与否,所以被邀请人要依据话轮、序列结构或各种言语行为来判断。笔者拟通过真实语料来分析非正式邀请行为中真诚邀请和虚假邀请是如何通过真诚度的加强与削弱来实施与完成。

(一)非正式邀请中真诚邀请的体现

语料1

01 B:嗯……你怎么走?

02 (0.3)

03 A:我今天步走去。

04 B:坐我家车吧,今天早,

05 他送我过去。

06 A:.hhh 我说呢,我以为你学会开

07 了呢,

08 haha……

09 B:haha 没……

10 (0.2)

11 B:一起吧,顺路还……

12 A:别了,今天早,我走着就去了。

13 B:走吧……平时都是8 点才送孩

14 子,今天送得早,所以他就把

15 我顺便送过去。

16 ((B 拉 A 胳膊))

17 A:haha……[我不带坐了……

18 B:[走吧……我家车在停车场。

19 ((A 跟 B 一起走了))

上例中01 到02 行是邀请的前扩展。B 询问A怎么走?为邀请提供了可能。04 行B 发出了邀请“坐我家车吧”,随即解释。 06-07 行被邀请人A 发起了中扩展“我说呢,我以为你学会开了呢,”10 行B停顿0.2 秒之后B 作出了邀请的修正“一起吧,顺路还……”A 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委婉的拒绝,并给出拒绝的理由“别了,今天早,我走着就去了。”B 随即又一次发出邀请“走吧……”,同时使用了肢体语言用手拉了A 的胳膊,A 发出了笑声说自己不坐了。但B 继续拉着A 的胳膊将她拉走了。上例中邀请的真诚度是通过不断的修正邀请加上肢体语言得以加强的。

非正式邀请中真诚度较高的邀请最显著的特点是出现多次反复邀请的序列结构:邀请—委婉拒绝—再邀请—再拒绝—坚持邀请—接受邀请的会话结构。其次,在整个会话序列中,会出现真诚度加强的标记语、话语修正、评判、威胁、协商等多种语言现象。此外,肢体语言的运用也可加强真诚邀请的真诚度。

(二)非正式邀请中虚假邀请的体现

语料2

01 X:好久没见你了,哈哈。

02 Y:是啊!

03 X:你咋也不联系我了?

04 Y:哎,(.)这段时间忙的,没时间,

05 X:忙啥呢?

06 Y:瞎忙,上班,做饭,带娃,累

07 的,(0.2)有点时间就想睡觉,

08 要不就懒得出去了。

09 X:改天咱俩去逛呗。

10 Y:行啊!

语料2 中的邀请行为出现在话轮即将结束的地方,邀请中无反复邀请,并使用模糊语“改天”,对方并没有继续询问有关邀请的具体活动,是因为他很快识别了这属于虚假邀请,于是给了同意的回应。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非真诚邀请普遍存在,通常是出于礼貌。

语料3

01 BM:有空来家里玩啊!

02 DF:好的。

语料3 经常出现在与人道别时,出于礼貌进行的虚假邀请,邀请发起人没有发出反复邀请并运用模糊语“有空”降低了邀请的真诚度,由于这类邀请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会话中,所以会话双方基本达成共识,双方均未对邀请展开扩展。

上面讨论的例子显示了真诚度较低的虚假邀请的特点:1)位置通常在话轮结束时2)多用模糊语3)语气较轻4)无反复邀请。辨别虚假邀请和真诚邀请的标准需要全面动态的分析邀请人和被邀请人的话轮特点,以及在执行邀请行为时真诚度强与弱的变化。话轮结束部分发起的邀请更像是一种约定,这种非正式邀请也不一定非要去执行。

五、结语

本文对日常会话中非正式邀请行为进行探讨和研究,从会话分析角度动态对比分析了非正式邀请中真诚邀请与虚假邀请的序列结构和会话特点。分析发现中国人面对邀请时总是有一种不好意思的心理,并且要经过反复邀请、反复推辞的过程,邀请行为才能达成,因为在中国人文化意识里,对于被邀请者来说接受了邀请必然是损害对方利益的,给邀请人带来负担或麻烦,所以会经过反复的拒绝后,处于盛情难却的情形下才接受邀请。通过对汉语中非正式邀请行为的发出和回应语的探讨,证实了除文化习俗、社会规约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会话中的话轮设计,序列组织也会影响非正式邀请行为中的真诚邀请和虚假邀请的生成与识别。

猜你喜欢

会话语料礼貌
面向低资源神经机器翻译的回译方法
QQ和微信会话话轮及话轮转换特点浅析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用绘画导入英语教学
暗恋是一种礼貌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