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文峪河中下游河道变迁及原因初探

2020-04-01双静如王尚义

关键词:汾阳汾河变迁

双静如,王尚义

(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晋中 030619)

文峪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引起学者们关注与研究的,并主要集中在生态植被及生态环境二个方面,[1-2]对于文峪河河道变迁的研究还比较少,王尚义教授曾探讨过历史时期文峪河的变迁及其水利事业的开发,[3]孟万忠教授在对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时提及到了文峪河的变迁,[4]但对于明清时期系统研究还相对较少,近期笔者通过认真梳理与实地考察,发现文峪河的研究尚有新的问题和探讨的空间,尤其在文峪河与汾河的时空变化关系上,一些细节性的问题需做进一步探讨。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峪河河道概况与自然区位特征 文峪河,史称文水、文谷水,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是汾河的最大支流。流域总面积4112.4km2,干流全长158.6km,从源头出庞泉沟至文峪河水库河段为上游段,属山谷型河道,古今走向变化不大,长93.9km,面积 1876km2,占全流域面积的 45.6%。主要支流有葫芦川、西冶川、三道川、二道川等。出山后东向文水县开栅镇与307 国道交叉,再折南至文水与汾阳交界处为中游段;汾阳市以下河道折向西南,至孝义界南行,于孝义市南姚村东入汾河,为下游段。为平原型河流,古今变化较大。主要支流有头道川、峪道河、禹门河、虢义河、孝河等,如图1。中下游面积为2158.57km2,河长为64.7km。

图1 文峪河流域水系图

文峪河流域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山脉中段东南麓,太原盆地西南缘,地貌形态复杂,山多川少。处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春受西北冷高压控制,多风少雪干寒;夏秋受大陆热低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多雨湿热。年平均降水量为523.9mm,且分布不均,出现上游丰水,中下游缺水。年际变化较大,汛期为6~9月,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88%,尤其8月大雨、暴雨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引发的旱涝灾害也比较多。有降雨集中,山洪易发,旱涝频发的特点。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为三个部分:一是史料对文峪河及汾河河道变迁的相关记载,主要以《文峪河志》、《汾河志》中对文汾河道变迁的记载为时间节点,再依各县县志对其进行补充,最后确定其流向路径。二是DEM 数字高程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分辨率为30m。三是地图数据,来源于《汾河流域地图集》、《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山西省地图集》。

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统计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查,利用各类地图及遥感影像复原明清时期文峪河中下游河道记载较为详细的11次演变的过程,如图2、3,进而认识文峪河变迁的时空特征。同时,结合人文因素进一步探讨文峪河河道变迁的原因。由于时间及资料的限制,对于记载不详的河道变迁以其前一时期的故道为准。

二、明清时期文峪河中下游河道变迁

(一)明代四次汾河夺文与河道变迁 明以前文峪河从北峪口出山后经文水故城东向南行,在明阳村、上河头附近、郑家庄东与境东从交城县入境经文水县东石侯村折西流的汾河汇合后南入汾阳县 。[5](P16)[6](卷二)

明代文峪河中下游河道发生过4 次大的变迁,均受着汾河河道迁徙的影响。

第一次,嘉靖二十九年,“六月大水,汾河西徙”。[6](卷一)这次汾水西迁,侵占了文峪河河道,据《文水县志》与《文峪河志》对明代以前汾、文河道的描述推断文峪河在开栅西南与从交城县西石候进入文水县东石候村境的汾河合流后沿明阳村、上河头村、北武涝村、郑家庄村入汾阳县,经演武镇、师家庄、西河堡入孝义境,经大堡、张家庄入介休桥头村。

第二次,嘉靖三十二年,“六月淫雨,文、汾俱徙”,[6](卷一)两河混流,此次变迁对于汾河河道的记载仅见于今太原晋源区的局部河道,[4]故汾河在文峪河流域内的河道按故道来分析,此阶段文峪河从文水县文谷口开栅向东南流入于汾。[5](P17)

第三次,万历三十三年,“汾河迁文水县东”,[6](卷二)经明阳村、石永、郑家庄后入汾阳境顺汾河故道入孝义境,此次没找到文峪河迁徙的详细记载,可能文峪河还是于开栅东南入汾。

观察组患者则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3]:(1)护理人员要对老年患者进行疾病的认知教育等,帮助老年患者更深入的了解自身的疾病,避免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而出现盲目,无助的心理。(2)护理人员要针对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由于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持久战,伤人伤财,所以患者难免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消除这些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3)护理人员要多多的对患者进行鼓励,多为患者放些舒缓的音乐,陪患者聊聊天,下下棋等帮助患者修身养性,同时增进与患者的感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第四次,“万历三十九年,汾河东迁,由县东南四十里齐南都入平遥境”。[7](卷四)水之西岸从文水县永乐村南入汾阳境,经尹家社、狄家社、阎家社、裴会、郭家庄、东社、李家庄、九枝社、演武镇、今辛盖村、师家庄、董家庄入孝义境,经新庄、芦家庄、五路庄、郑家营、南姚、董屯至介休桥头村;东岸经南齐、北齐、杜村入平遥县境,经郝庄、赵恒村、安固村、乐村、姜村等转入汾阳境,经韩家桥、西河堡、大王村、北小堡、南小堡、大堡、张家庄、桥头村、霍家堡等入介休境。这个期间文峪河从宜亭村中间穿过至文水县郑家庄、永乐一带注入汾河。[7](卷四)

图2 明代文峪河中下游河道变迁示意图

(二)清代七次文汾时分时合的点位变化 万历三十九年汾河大东迁之后,直到清前期,文峪河又发生了7 次大的变迁,其中6 次自然变迁都受到了汾河影响。

第一次,顺治十一年秋,“汾水西徙二十里,由郑家庄东,石家庄西南入平遥仁庄境”,[8](P204)这次汾水西迁在文水县南张夺文峪河道,再由平遥境转入汾阳境沿今李家庄、西九枝、韩家桥、大王、北船头、孝义境南船头一线入介休境,大概在今磁窑河西侧。[9](卷二)

第二次,乾隆十九年,“汾文交溢,入本县郑家庄,淹没民居甚多”。[6](卷二)这次文、汾在文水县郑家庄村合流后顺延故道至平遥境,至汾阳境,至介休境。

第三次,乾隆三十二年,汾河“又徙而东不入汾阳县境”。[7](卷四)汾河从韩武入文水县境西社村,经高车、贯家堡、邢家堡、云周、水寨村等至祁县建安村入平遥境,东岸经平遥仁庄、杜家庄、东凤落村、西张赵村;西岸经西凤落村、青落村、苏封、王智、官地、净化村等入介休境,经北盐场、北辛武村、东大期村、西大期村、席村、那村、洪善村,至桥头村。文峪河从文水境内经百金堡南入汾阳境,经唐家堡、雷家堡、潴城、北庄、干河、师家庄、董家庄、西河堡经孝义南船头等,东入汾水。

第四次,道光十五年,“汾水从本县南安村溢与文水合横入汾阳境,数十里竟成泽国”,[6](卷二)也就是汾河顺延西故道夺文峪河河道。

第五次,道光二十三年,汾河“从本县麻家堡村徙而东”,[9](卷二)在汾阳境内西徙合文峪河,[5](P18)经李家庄、西九枝、韩家桥、大王村、北船头,孝义南船头入介休境。

第六次,光绪五年,汾河东迁,由清源孔村、南安、冀家堡、韩武村之西入文水境,经西社、苗家堡、高车、贯家堡、邢家堡、云周、保贤、胡家堡、水寨、北齐、南齐、徐家庄入平遥西,孝义东入介休境,大致形成现今河道。“文水从宜亭村南决口,流入张家庄、苏家堡为百金堡堤所阻,淹没甚众,久之堤决至汾阳境董家庄”,[8](卷二)经孝义北境又南于桥头村入汾。

第七次,光绪八年,文水、汾阳两县为解决昭余祁残余湖泊湮灭带来的洪灾问题,共议开新河,新河于十年告成,上自文水县樊家庄村南,在旧河西开叉起新河,南到今文水县百金堡,汾阳市冀村界拐向西,环绕东西马寨,南到雷家堡,折西南至潴城村东,向东南行,在西河堡连通旧河,至桥头村入汾。[5](P19)

图3 清代文峪河中下游河道变迁示意图

三、人类活动对文峪河河道变迁的影响

由上文可知汾河河道摆动是影响文峪河河道迁徙的主要原因,此外文峪河流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与其河道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2,4,13]下文主要以明清时期文峪河流域的人口、耕地数目、水利发展来谈该时期文峪河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变迁。

(一)人口集聚加剧了人地矛盾 明清时期文峪河流域内人口空前积聚,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知明清时期文峪河流域内人口呈上升趋势,从1391~1883年共 492年时间增长了 737500 人,人口密度从 32.31 人 / km2增长到了 142.50 人 / km2,以4.4 倍的速率增加,汾阳县人口增长最多,增长了502000 人,占整个流域增长人数的68%。人口的增长与之对应的是土地的开垦。再者明初,因“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14](P19)以恢复农业生产,朱元璋大力推行屯垦政策,如“有余力者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杂犯以下及官犯私罪者输作屯种赎罪”,使山西耕地数目持续增长,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如史料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14](P1878)“御史黄元善亦称山西暨江苏等省开荒,当仿双城堡旧章,令旗民移垦”,[15](P3555)可见当时山西人地矛盾的尖锐。文峪河流域内耕地数目从1391年的1348 km2增到清雍正年间2115 km2,[16-17]占文峪河流域总面积的52.42%,约340年的时间,增加了约767km2,占整个流域面积的18.65%,说明约1 / 5 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转变,当时主要是森林植被向农业植被的转变,如图4、5。

图4 唐宋时期文峪河流域森林分布

图5 明清时期文峪河流域森林分布

此外,唐代以来文峪河流域内山民就多靠贩卖木材致富,女皇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就是典型的代表。明代史料载:“北山巨材,夏秋之际,乘(文峪河)水泛滥,结筏出之,岁以千计,循流入水,远近利之”。直到清代这一产业也没衰退,如“雍正十年,设交城县水泉滩木厂,武元城设立税口征收”,[15](P3678)光绪四年清廷每年以“一千二百三十三两一钱八厘二毫为定额”,到道光年间因林尽山空“每年约解银一百俩有零”,[18]由此可见,文峪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坏程度之大。再有就是兴修宫殿也消耗了大量的森林,如永乐四年的采木之役,“自成祖缮治北京宫殿始,遣佥都御史史仲成如山西”。[14](P1995)

工矿业的发展,也是文峪河流域森林植被破坏诱因之一。春秋时代,关帝山的银洞沟就出产银铜,西汉以来,文峪河上游就有冶铁机构的设置。宋代太平兴国四年,曾以交城县的大通铁冶所建监,即交城县属大通监。洪武十八年罢各布政司铁冶,由于山西交城大通铁冶所产云子铁,“旧贡十万斤,缮治兵器,他处无有”。[14](P1973)于是又重新开设。明末清初,因官方废除对冶铁业的管制,民间冶铁业迅速发展了起来。万历年间,老巴齿沟60m 深的竖井每日出煤 6000kg ~7000kg,光绪十六年(1890),全县产煤5140000kg,火山矿区和西冶川、柏树沟一带的煤井有20 余座,资本总额达10050元,清末交城狮子河的民间冶铁规模年产量可达5000000kg 左右。据交城县废煤井考察表统计,从正德年间到清末,交城开采过煤窑40 座。[19]事实上,明清时期,交城开采过的煤井要远高于文献所记载的。

表1 明清时期文峪河流域人口统计表[16]

(二)水利开发与水资源短缺 明清时期是文峪河大兴水利的高峰,且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上游主要以文峪河作为直接水源,中下游多以其支流作为引水水源。[20]如永乐二十一年,“文水县旧有常稔渠,分引文谷河流南行抵下祠北延袤三十余里,并渠田亩,岁仰灌溉”,后“河流横溢冲决堤,土渠水走泄,居民失利,乞为修理,命俟秋成后用工”。汾阳境内峪道河,古称原公水,为古今名泉,宋代就曾被用来浇地,明时也被用来灌溉,清时以日分水,12 天循环一次,俗称“十二池水”,第一天专供州府县衙养鱼浇花及文庙用水,第二天供莲花寺及当地的富豪用,后10 天轮流灌溉10 余村农田约20km2;古称胜水的孝河,引水灌溉始于金,兴于明,到雍正末年引孝河水渠已有11 条;虢义河,景泰元年,筑母区1 条、子渠8 条,灌8 村田;元末明初,引文峪河水泥渠有7 道,约灌溉农田53km2;明末,达到10 余条,约灌溉田地60km2,乾隆三十二年文峪河西迁延伸后,灌溉业更加繁荣,仅文水县境灌溉受益村落达22 村约4.2km2,光绪10年,新河开通后,仅汾阳县新旧两河受益的村就达28村,约灌溉田地26.7km2;到清末,流域内已有灌溉渠 20 条,灌溉农田约 73km2。[5](P205-206、232、235、237)水利事业发展同时争水与分水矛盾不断发生,如从元代就开始的交城、文水甘泉渠水利之争,直到乾隆十三年甘泉渠、常稔渠互讼,前令沈荣昌奉各宪断定,“每月除常稔渠分去十三日外,以十七日分水,交邑广兴村人仅得二日”(甘泉渠水程碑。乾隆三十年八月初九立),才初步解决,乾隆二十八年两村又因争水伤人互讼。[21]再有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二,上级下令审查北峪口村民牛德富带头夺北徐村水,并“敛钱构讼,聚众酿命,临拿复持刀拒捕”一案(甘常二渠接水处所暨水程段案碑。光绪三十四年立)。由此看来,明清时期文峪河流域争水之强烈,同时反映出明清时期文峪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

综合来看,开垦屯田、贩卖木材、兴修宫殿、开采煤矿、大兴水利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文峪河流域内森林植被的破坏力度,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多,河流淤积加重,水旱灾害频繁,河道迁徙无常。明清时期文峪河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49 次,[22]平均 11.12年就发生一次,其中文水、汾阳、孝义发生涝灾的次数都接近或大于20 次,交城在 10 次以上。[13]从 1408~1995年共 515年中有106年为旱灾年,平均15.6年发生一次旱灾。从1491~1990年共499年发生特大洪水43 次,平均11.6年发生一次,60%都发生在 8月。[5](P57、66、79)据开栅水文站测验数据可知,1952~1956年文峪河年输沙量为 1142500t,年侵蚀模数为 486.6t / km2,崖底站测1957~1959年平输沙量为4768000t,年侵蚀模数为 2560 t / km2。1961年文峪河水库建成后,测的1961~1992年年均沙量为1228800t,年侵蚀模数达654.99 t / km2,淤积泥沙 25790000m3,泥沙增多致使河段上段下切,下段淤积,近30年的时间沙砾下移10 多km。[5](P65,66)

四、结论

1.明清时期文峪河共发生11 次重大变迁,河道或短或长,入汾口或南或北,明代4 次大变迁入汾口都在文水境内。万历三十九年后,交城县、文水县境内的文、汾主河道基本稳定,文水、汾阳交界地区及其以下的河段尚未稳定。

2.清代文峪河河道延长至孝义境,7 次大变迁,入汾口在文水、汾阳、孝义境内变化无常,这是文峪河在明清时期重要的时空变化。

3.文峪河明清的11 次大变迁主要是受汾河东西迁徙的影响,洪水泛滥,河水漫溢,致使汾、文二河串流夺道,变化无常。

4.文峪河中下游河道的变迁还与流域内人口的剧增、屯田的开垦、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工矿业的发展、水利设施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5.从历史流域学[23]的角度来审视文峪河河道变迁,可以看出流域作为以河流为中心的人-地-水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深刻的地理单元,在这个单元中一个因素的改变定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转变,体现了流域系统的系统性、整体性。

猜你喜欢

汾阳汾河变迁
山西汾阳王酒业中国食安大会上获嘉奖
山西省汾河二库入选国家典型案例名单
陪汾河走一走
小渔村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汾阳行政周刊》
汾河水韵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普通话习得研究
——以汾阳人学习普通话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