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圈视角下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2020-03-30张昱张若楠

山西农经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活圈

张昱 张若楠

摘 要:基于生活圈的公共服務设施配置是贯彻“以人为本”、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关键。通过分析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式转变和公共服务设施特征,提出公共服务社会设施配置应遵循“以人为本”、空间均衡布置、老城区“量体裁衣”,以及附近乡镇结构性植入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生活圈;设施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2-010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存在重市区级轻社区级、社区级设施匮乏及社区级设施单一等问题[1],尤其是城市人口流动频繁和异质化程度增加,使公共服务设施压力倍增,居民微观日常生活空间舒适性下降[2]。与此同时,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3]。社区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的重要场所,基于居民日常行为需求进行社区生活圈的设施配置,对于重新认识社区、改造社区、管理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式的转变

社区是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对于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采用“城市—片区/管理单元—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依据“千人指标”“服务半径”的配置方式,“自上而下”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带来了资源浪费、配置标准难以落实、规划与现实脱节等一系列问题。如今,随着住宅市场化,尤其是城市人口流动的频繁和异质化程度的增加,原有的社区肌理和人口格局被打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理念和配置方式随之发生改变,更加注重将人的需求作为价值导向,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差异性需求,实现精准配置;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或自然分界线的束缚,充分考虑偏重于内部结构的“自足性”和偏重于外部结构的“共享性”,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实现公共资源的公平配置[4]。

2  生活圈视角下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特征分析

从目前设施配置的角度看,基于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在大城市中,主要考虑城市社区设施的“自足性”和“共享性”;在山地城市将“自足性”“差异性”、社区生活圈之间的高度“依赖性”“封闭性”和“方向性”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在寒地城市中,将“通达性”作为设施配置的首要因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生活圈”的视角,从设施配置的角度,选择社区管理层级与生活圈的契合性、交通可达性、空间均衡性及质量差异性4个因素审视目前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情况。

2.1  社区管理层级与生活圈的契合性

随着社区管理和建设工作下放到街道、居委会层面,作为规划实施主体的行政管理单元是否满足居民日常出行的生活圈,成为居民关注的热点,以行政管理层级中的街道作为社区生活圈的基本单元,选取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两项指标,作为生活圈的划分依据,并以此衡量社区管理层级与生活圈的契合性,对不符合划定标准的街道进行适当拆分和合并,解决城市社区的管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2.2  交通可达性

交通可达性是反映交通成本的重要指标,是从空间角度衡量设施的服务能力。世界上诸多宜居城市已步入“步行城市”,“步行可达”成为实现生活圈“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促进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通过步行可达,可以发现社区哪种设施比较缺乏,哪些区域是被关注的区域,哪些区域属于边缘区域。目前测度可达性的方法主要有网络分析、引力模型、距离成本等。

2.3  空间均衡性

公共服务设施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空间分布的公平程度对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当然,目前强调的均衡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均衡,而是基于生活圈的均衡,更加强调设施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及人口密度与设施的匹配程度,即不同社区居民获得社区公共资源的机会和难易程度大致相同,这对于实现公共资源的公平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公平性测度的方法主要有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公平性指数模型构建等。

2.4  质量差异性

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多是从供给的角度出发,依据“人口规模”“千人指标”进行配置,设施的供给情况有所改善,但与此同时带来的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在城市发展模式由快速发展转向精明发展的同时,城市品质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更加追求高品质的服务和高质量的水平。相比于“量”,人们更加关注“质”。因此,保证“质”与“量”的均衡,对于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质量差异测度的方法主要有通过大众点评获取设施评分、问卷调查获取居民满意度。

3  中小城市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策略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国社会面临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成为时代的主题。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偏重于大拆大建和生产导向的发展模式,忽视了对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营建,导致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设施配置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由此带来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下降。社区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的重要场所,如何满足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依赖度最高的功能性设施的需求,如何高效地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进行空间均衡布置

“十九大”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居民日常行为出行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成为关注的热点,其内涵是资源的均衡分配。长期以来,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采用“自上而下”“千人指标”的配置方式,将社区看作是均质的、无差别的,忽视了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居民差异化的需求,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资源的空间均衡布置。要实现资源均衡配置,需要综合考虑设施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及人口密度与设施的匹配程度,使不同社区居民获得公共资源的机会和难易程度大致相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3.3  老城区“量体裁衣”,附近乡镇结构性植入

在中小城市社区生活圈规划中,老城区与附近乡镇的差异性相比于大城市更加显著,因此要采取差异化的优化策略。老城区虽然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长期监管弱于大城市,存在空间分布不平衡、资源结构性匮乏、设施不达标等问题,需要“量体裁衣”,合理引导老城区资源进行分类优化;与之相对的是,附近乡镇由于相比于老城区发展速度较慢,人口偏重于高龄化,“空巢老人”现象已屡见不鲜,社会帮扶成为促进该地区生活圈建设的关键。

4  结束语

基于“生活圈”的设施配置是新时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重要方式。社区生活圈倡导“以人文本”的理念,从居民日常行为需求出发,挖掘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公共服务设施的精准配置。其中,社区管理层级与生活圈的契合性、交通可达性、空间均衡性、质量差异性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社区生活圈划定时,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空间均衡布置以及老城区“量体裁衣”,附近乡镇结构性植入,最终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精准配置。

参考文献:

[1]李萌.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7(1):111-118.

[2]孙道胜,柴彦威.城市社区生活圈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以北京市清河街道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9):7-14.

[3]高军波,周春山,叶昌东.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研究[J].规划师,2010,26(4):12-18.

[4]肖作鹏,柴彦威,张艳.国内外生活圈规划研究与规划实践进展述评[J].规划师,2014(10):89-95.

猜你喜欢

生活圈
城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案研究
生活圈视角下的绿地空间正义
便捷“生活圈”?幸福“双城人”
旅游城市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规划研究
老旧小区改造与治理的规划应对思考
广州市黄埔区公共服务设施评估
浅析创造全新的快递末端运营模式的方案
城市生活圈规划分析
青年毛泽东在上海的“生活圈”
基于生活圈层构筑的总体城市设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