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制度建构与培育策略

2020-03-30黄海燕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双师型队伍

黄海燕

[摘要]高职教育是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也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相关制度与培养路径,既是我国建设高素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根本需要,也是促进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核心所在,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有力保障。对此,我国应加快构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准入制度,不断完善权益保障和激励制度,积极搭建产教融合的培养制度。与此同时,还要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利益主体参与,发挥好高职院校的主阵地作用,拓展兼职教师队伍,优化高职师资来源结构,通过“引”“育”双施,打通师资人才的培养和聘用通道。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

改革开放40年多来,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战线的生力军,不断发挥其育人功能,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满足了经济社会人才供给的需求。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步入了较好的发展时期,但同时也进入了克难攻坚的关键阶段,其工作重心由原来单纯的求数量、求规模逐步转向如今的重质量与保规模并重发展。2019年初,国家相继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反复重申了职业教育在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而“双师型”教师培养又是最重要的保障。2019年9月23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下文称《实施方案》),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与培养路径,建设并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需要,也是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所在,更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愿景的有力保障。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以新的理念、方式、行为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围绕总体目标明晰了203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被列为发展目标之一,足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义不容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实现需要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支撑

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的观念、内容、装备、师资、管理等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近年来,国家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基点,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给予教师群体特别的重视、支持、关心与关爱,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整体水平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其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可以说,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自始至终都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迅速成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例如,“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总体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大多数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缺乏行业经验和相应的实践技能以及对经济社会需求的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制定的课程体系与现实职业岗位的技术标准未能有效对接,人才培养模式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和影响着高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建设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丰富的高素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进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的重要突破口。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实施方案》指出,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源源不断的需求,正因为如此,职业教育在办学数量和办学规模上取得了较大增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然而,新时代不仅需要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支撑,而且对人才的层次与规格、知识与能力等都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人才培养重要阵地的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重新定位、锐意改革,从单纯的规模数量扩张转移到办学质量的内涵提升上来。“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于1990年提出,人们从最初定义它为“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的教师”到后来“有双重身份、双重证书、双重职称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从最初要求有“双师型”教师到如今明确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高职院校对“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和配套措施从最初几乎没有到现在逐步完善,通过近30年的发展,“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然而,究竟什么是“双师型”,国家层面也好,行业层面也好,教育层面也好,至今没有一个相对统一或权威性的解答。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拥有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具备较高的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素质。结合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需求,以及高职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培养社会适用的人才,我们把“双师型”教师定义为既具备扎实专業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同时还应具有较高职业能力的教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强调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来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中,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无论是在专业层次、实践技能上,还是在教学水平、职业能力上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他们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既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又熟悉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他们能够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导向,有效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市场中的商业行为带进课堂,将前沿技术、行业标准融入课程,从而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石,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建构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建设的中坚力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途径及相關政策,高职院校应该以此为指导,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努力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以确保学校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科学制定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准入制度

在国家的政策文献中,“双师型”教师一词最早源于1995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关于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其提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1/3以上的达到‘双师型教师”。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指出到2022年,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这也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然而,截至目前学术界对于“双师型”教师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毋庸置疑,“双师型”教师就是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双师型”教师内涵的不断丰富,还没有专门针对“双师型”教师职业特征、专业特点的描述,以及对其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均没有确切的认定标准。这样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在制订“双师型”队伍培养计划时方向不准确,培养目标达不到预期效果。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强调,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所以,出台统一规范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迫在眉睫。

“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有别于纯理论性的教师,其认定标准体系必须符合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特殊要求,应该从身份认定、层级评定、认定期限三方面加以搭建。

首先,身份认定层面,要把思想素质、教学能力、专业技能、职业能力作为界定“双师”教师的主要标准。一是思想素质,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教育理念先进,文化素养高,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指引学生成长成才。二是教学能力,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熟悉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上好相关课程,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编写课程大纲、教材讲义,撰写论文以及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三是专业技能,即对专项技术或行业企业一线生产服务类工作的掌握程度,如对某一实际操作,“双师型”教师不仅自己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在操作演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清楚详尽的讲解和指导。四是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不单单是指会操作、会使用的一种动手能力,还有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一种胜任力。这需要“双师型”教师“既能文,也能武”;既能够胜任教师岗位,又能够成为行业能手。

其次,层级评定层面,要参考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方式,对已经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的人员,根据其业绩大小、能力水平高低设置不同层级的评定标准,将“双师型”教师评定为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具体标准的设置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职务高低、所持有的各类职业(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等级、在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上任职年限的长短、主持各类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的业绩大小等多项指标来综合权衡设置。

最后,认定期限层面,要对“双师型”教师实施动态管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技术的迭新要求“双师型”教师顺应时代的变化提升自我、创新发展,因此基于教师的成长需要,“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要持续进行,认定时间不宜过于频繁和间隔过长,以1年1次为好。同时,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还需要设置一定的有效期限,设置时间期限要相对合理,从工作延续性和上升性来看以4~5年为宜,以确保每位教师在其任职期限内履行相应职责。认定期限满后,“双师型”教师需要按相应的规定重新申请,避免其“安于现状”,促进其“与时俱进”,鼓励其在工作上勇于创新,在专业上继续加强,在技能上不断提高,从根本上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和质量提升。

在明确“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的同时,严格制定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实施方案》提出“自2019年起,除持有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外,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自2020年起,除‘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外,基本不再从未具备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由此可见,从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新任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资格准入,是新时代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新教师准入制度建设,首先应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建议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要求。同时,逐步扩大高职院校的人事聘用自主权,建立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选人用人制度。对于高层次、高技能型人才,可以以直接考察的方式进行公开选聘。

(二)加快完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权益保障和激励制度

《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落实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提升社会地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与之配套的保障和激励政策,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助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成效。

首先,制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方案。一是成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领导机构,赋予相应权限,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作用,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与协调等;二是每年都有专项预算作为经费保障,除了以良好的薪资待遇留住教师外,还要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交流学习、竞赛活动等提供足够的资金,确保队伍建设的长久性和持续性。

其次,建立“双师型”队伍激励机制。《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和依法保障教师的管理学生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一是在薪酬方面,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薪资水平,如给予他们一定的補贴或在课酬单价上进行适当上浮,以此体现“双师型”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的优待薪酬;同时,对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收入,应不纳入教师个体的绩效工资和单位工资总额基数。二是在评优、评奖、评先上,将“是否是‘双师型教师”作为一项特殊加分项,突出“双师型”教师的优势,使其体会到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荣誉感。三是在职称评定中,针对某些评审标准或评审条件向“双师型”教师给予一定的倾斜,为其打开上升发展的通道。四是在培养培训方面,建立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特别是在对外交流、外派学习等方面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等。要严格落实《实施方案》所提出的“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所获得学时(学分)按照规定核定工作量,并纳入绩效工资分配”,以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形成切实可行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保障与激励机制,让“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教育领域教师队伍的亮点、品牌,这样既能激发“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又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最后,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方案》指出深化突出“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破除“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唯身份、唯奖项”的顽瘴痼疾。对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在对考核评价指标的设计上,要从“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出发,多角度、全方面地进行评价,不仅要考虑“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水平、科研能力,还应该考虑其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以及在行业企业所取得的工作业绩,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正向、有效的考核激励引导机制。

(三)着力健全高职“双师型”教师产教融合的培养制度

2015年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与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先后提出要“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视程度,表明院校和企业、行业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学校、企业、行业应积极响应、紧密配合、有效对接,共同探寻互惠互赢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实施方案》也提出着力构建产教融合的教师多元培养培训格局。

首先,要引企入校,构建“双师型”教师培育平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要建设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的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专业建设情况,着力引进相关企业入驻校园,共建生产型实训车间或“校中厂”,以此构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产教合作平台,促进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同时企业不断地将当前市场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信息传递给学校,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最新市场信息,更新知识结构,并融入专业和课程。

其次,要产教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实施方案》指出鼓励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和员工培训、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高职院校要和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采取教师到企业、企业人员到院校的人才双向流通方式,互帮互助实现人才和技术的共享共同发展。一是校企双方必须积极主动,围绕“协作培养”共同制定协同管理制度并签订协调培养合同,明确和规范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真正让校企协作培养教师落到实处。二是根据学校专业和教师情况、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双方综合权衡后制订教师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要切实可行,要明确目标、时间和任务。三是根据实施方案,学校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利用寒暑假让教师到企业短期学习,熟悉企业或行业一线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环境,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学习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知识,掌握最新行业资讯。企业要安排合理岗位给挂职锻炼的教师,视他们为本企业正式员工同等严格管理和考核,认真履行培养义务。挂职教师要实实在在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协作企业定期或不定期派出操作娴熟、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培训,甚至兼职,促进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帮助他们得到提高和成长。四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双师型”教师的考评,高职院校主要从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对教师进行考核,企业着重从教师的实践能力、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从高职院校和企业两方面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评,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育策略

一支健康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核心。面向新时代如何有效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如何合理构建“双师型”队伍培养路径,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一)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利益主体参与

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需要多方参与,《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构建普通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教师机制,充分发挥多方主体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作用。可见,新时代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需要整合政府、社会、企业、学院等各方力量和资源,协同搭建教师培养平台。

第一,政府层面要提高站位,把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之一,尽快统一并形成“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明确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各自在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协调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共同为“双师型”教师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与服务;加大力度开展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支持各地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或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全面建成;鼓励社会各方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并从税赋、补贴、融资等方面配套出台相关激励和扶持政策,有效调动社会各方资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做贡献。第二,社会各界要大举倡导“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理念,利用媒体舆论广泛宣传劳模事迹,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引导社会各界尊崇技能、提倡技能,使社会各界认识职业教育,熟悉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共同创建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和谐环境。第三,企业等经济实体要抓住产教融合的发展契机,进一步加深与学校的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以项目研发、联合成立学院、设立“校中厂”或“厂中校”等模式促进学校和企业、行业的合作,共同商议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协同搭建企业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平台,促使资源整合达到互利共赢。

(二)发挥好高职院校的主阵地作用,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在职培养工作

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师状况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要配套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协同推进系统培训工程,深化校企合作,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产教融合项目,参与企业培训,强化在职培养,探寻多渠道的培养途径,有效发挥好主阵地的培养作用。

第一,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校内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师德师风、教学教法、课程理论、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培训,校外积极选送教师参加教育行政部门、专业和行业协会等组织的相关专题培训,或选送教师到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培训,选送培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践培训,多方面促进“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升。第二,增强“双师型”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校内组织召开“双师型”教师交流会,如新老教师经验分享会、骨干教师课程教学研讨会等,促进其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增进感情;加强与国内外高职院校、企业的交流访问、参观考察、学习调研,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等校际学术交流会,或到企业与技术能手座谈交流实践经验,达到学习先进、开阔眼界、共享资源的目的。第三,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有计划地定期组织“双师型”教师开展说课赛课、实践技能竞赛等活动;鼓励“双师型”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通过参赛或辅导学生参赛,使教师能够随时了解自己,剖析自己,找到不足,明確目标,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和教学水平。

(三)拓展兼职教师队伍,优化高职师资来源渠道

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总体要求是师资队伍的结构合理、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双师型”教师数量充足。高职院校要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兼职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能充实专职教师数量,改善师资结构状况,有利于激发学校教学活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同样如此,要重视和强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整体优化。

第一,扩宽兼职教师聘用渠道。高职院校应该拓宽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广泛招聘人才,特别是要积极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专业人才”“能工巧匠”“管理专家”等各类人才充实到学校兼职教师队伍中。要严格招聘程序,全面考核应聘兼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学识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确保招聘到合格的人才。第二,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对录用的每位兼职教师建立详尽的个人档案,除记录其年龄、学历水平、职称高低、各类资格证书等级等基本信息外,还应对这些教师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工作业绩、考核考评等资料分类进行存档;要签订聘任协议,明晰其岗位职责及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强化考评和管理,使兼职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部分。第三,同等对待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同样重要,学校要加以重视、同等对待,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各系各专业要合理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使其融入各专业教学团队,促进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在教学、教改、教研中彼此交流、互帮互助、优势互补;要关心关爱兼职教师,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使他们各施其才、愉快工作。

(四)“引”“育”并济,打通师资人才的培养和聘用通道

新时代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要靠“内育”,还要靠“外引”,通过“引”“育”结合,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在“引”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引进层次和质量,拿出一定编制,出台专门政策,取消学历职称限制,简化流程,打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人才交流通道,引进一批专业群建设带头人,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整体水平。在“育”的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岗位聘任、项目申报、年度考核以及绩效评价,实行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标准,重点引导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服务能力;建立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构建开放化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培养能够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骨干教师,并注重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具有高超技艺的技能大师,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一,高职院校要根据办学定位,结合自身师资的实际情况,拟定人才引进的总体计划、具体措施和详尽标准,保证人才引进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要有目的地从年龄、学历、学缘、职称、专业等方面引进各类相关人才,逐步调整、改善和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第二,多途径引进、多形式聘用“双师型”人才。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放开人才来源渠道,可以从行业或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可以从机关事业单位引进管理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高层次人才。在用人管理模式上,由于被引进人员的情况不同,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合同制、劳务制、人事代理等多种聘任方式,确保人才引进的手续便捷、道路通畅。第三,对于直接引进有难度的特殊人才、“高、精、尖、缺”领军人物等紧缺人才,应为他们创造“绿色通道”,灵活采取兼职聘用、联合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做到引进不拘形式,人才为我所用。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思考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深入加强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行合作,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制度建构,探究“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对策,力求打造出一支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更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玲,罗秋兰.“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36-40.

[2]吴显嵘,郭庚麒.美国社区学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经验、成长体系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9(17):78-85.

[3]吳遵民,杨婷.新时代职业院校如何建构“双师型”教师队伍[J].职教论坛,2019(8):89-96.

[4]张利芳.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4):78-83.

[5]周琪玮.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的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职教通讯,2019(6):69-73.

[6]王慧,施志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困境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113-117.

[7]刘带.文化取向下职业教育课程本质对“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1):88-91.

[8]黄志远,刘竞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河北职业教育,2018,2(5):101-103.

[9]潘瑞萍.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3):48-51.

[10]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92-95.

[11]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9-74.

[12]俞启定.“双师型”教师的定位与培养问题辨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8(4):30-36.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双师型队伍
大雁的飞行队伍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