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的疗效及对龈下牙周致病菌的影响

2020-03-30陈晓玲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牙周袋菌斑致病菌

陈晓玲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口腔科,云南西双版纳 666100

牙周炎是因为局部因素导致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导致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若未及时控制和治疗龈炎,就可能导致其扩散至牙周膜、牙骨质和牙槽骨,从而发展为牙周炎[1]。 大部分患者在早期不会有显著症状,在发现时已经有严重症状,所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2]。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其主要目的应当降低患者牙周袋中的细菌和菌落数量,这样才能缓解患者的口腔状况,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症[1]。 在目前对牙周炎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以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为主, 这些手术方案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多数患者复发率较高,难以获得良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但在临床上的用药研究中显示, 多数药物治疗对牙周炎都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如果采用药物治疗有可能会引起细菌耐药性增加而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目前临床上还缺乏一种全面且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前临床上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将药物治疗联合基础治疗方案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 这种方案能够在患者应用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后, 配合药物控制患者口腔内的菌落状况, 这样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4]。 为探究将牙周基础治疗应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其对患者的龈下致病菌造成的影响,该次实验将该院中2018 年3—11 月间收治的62 例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将该院收治的62 例牙周炎患者进行分组,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1 例。 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4 例;年龄42~68 岁,平均年龄(59.4±7.2)岁。 实验组,男16 例、女15 例;年龄40~69 岁,平均年龄(57.4±6.5)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符合慢性牙周炎诊断标准。 根据该次实验要求,选择相应的方案进行治疗。 患者对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相关同意书, 该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在入院时符合慢性牙周炎诊断标准,并根据具体状况接受治疗;患者能够耐受该次实验中的基础治疗和用药治疗方案; 患者未见其他相关病史或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具有正常认知功能。

排除标准: 所有无法进行后期随访或依从性较差患者;所有存在用药禁忌或无法耐受实验基础治疗患者;在入院前3 个月内接受过相关治疗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碘甘油(国药准字H31021302)进行口腔治疗,将药物用探针引导直到进入牙周袋内,一周进行2 次。 所有患者均治疗1 个月。

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加用常规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开展治疗。 患者先进行常规龈上洁治,并做好患者口腔卫生指导,一周后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 每间隔3~6 个月实施一次龈下刮治与龈上洁治,并让患者正确的使用保健牙刷,叮嘱患者餐后漱口,正确使用牙线清洁口腔,让患者使用药物牙膏刷牙,每次刷牙时间应保持在3 min 以上。 告知患者定期入院复查,检查龈沟深度、有无脓肿、有无出血,查看牙齿松动情况。 检查患者根分叉区,使用菌斑染色法查看患者的菌斑生长情况,找出并清洁口腔中的牙垢、牙结石等污渍。

1.3 评价标准

应用该院自制表格记录和对比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方法

对于该次实验中的数据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来处理和分析,其中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附着丧失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次研究成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PD[牙周袋探诊深度第1 周(4.59±0.31)mm,第3 周(4.39±0.06)mm],各个时间点较实验组[第1 周(3.18±0.03)mm,第3 周(3.48±0.16)mm]明显更高,而实验组患者的SBI[龈沟出血指数第1 周(1.53±0.69), 第3 周 (1.19±0.35)] 低于对照组[第1 周(2.21±0.25),第3 周(2.01±0.67)],提示实验组患者的牙龈出血状况得到良好控制; 而AL [附着丧失第1 周 (4.84±0.26)mm,第3 周(3.72±0.59)mm]、菌 斑 指 数[PL 第1 周(1.18±0.23),第3 周(0.87±0.37)],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其数据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段各项指标对比(x±s)Table 1 Comparison of various indicators in different time groups after treatment (x±s)

3 讨论

在口腔疾病中牙周炎十分常见, 且发病人数正逐渐增长,35 岁以上群体发病率较高,因此不仅需要重视儿童的牙齿健康,还需要加强对成人牙齿的治疗和预防工作,若未将炎症及时控制,其就会随着牙龈往更深层次扩散[5]。牙周炎是一种口腔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这种病症是患者失牙的重要因素,会极大的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获得较为广泛的关注[6];在进行治疗时,通常需要对菌斑和牙周生态系统进行控制, 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炎的主要措施[7]。 而现代临床研究认为患者牙龈以及牙周组织内菌斑中所含有的细菌能够有助于维持患者口腔生态平衡, 并且其中大部分细菌都不会对宿主造成明显不良影响,但其中有少部分致病菌会引起患者的牙齿出现损害,主要以牙周炎或牙龈炎疾病为主[8]。 这些致病菌会降低患者机体的防御能力, 并对患者口腔内的菌落平衡造成破坏,如果不做好口腔的定时清理和节制,就会引起致病菌大量繁殖。 患者在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牙周膜遭破坏以及口臭等症状, 并且牙周袋溃疡会进一步形成肉芽组织,患者牙周组织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牙齿松动,甚至发生牙齿脱落。 并且由于口腔较为特殊,致病菌可以随时通过货血管进入患者体内,甚至出现全身性疾病,患牙不仅需要拔牙或根管治疗, 甚至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感染,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9]。

常规药物治疗牙周炎的方式效果欠佳, 不利于保护牙齿,而在牙周炎的诸多治疗药物中包含碘甘油、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以及甲硝唑等[10]。该次研究将常规基础治疗方案和碘甘油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前者的治疗效果优于碘甘油,可以将患者牙龈炎症迅速消除,有助于改善患者各项指标。 实验结果中显示,对照组患者的PD[牙周袋探诊深度第1 周(4.59±0.31)mm,第3 周(4.39±0.06)mm],各个时间点较实验组[第1 周(3.18±0.03),第3 周(3.48±0.16)]明显更高, 而实验组患者的SBI [龈沟出血指数第1 周(1.53±0.69), 第3 周 (1.19±0.35)] 低于对照组[第1 周(2.21±0.25),第3 周(2.01±0.67)],提示实验组患者的牙龈出血状况得到良好控制; 而AL [附着丧失第1 周 (4.84±0.26)mm,第3 周(3.72±0.59)mm]、菌 斑 指 数[PL 第1 周(1.18±0.23),第3 周(0.87±0.37)]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其数据优于对照组。 而在魏群[11]的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D 数据为(3.65±0.31)mm,其数据优于对照组患者的(4.68±0.25)mm,菌斑指数以及龈沟出血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其研究结果与该次研究结果相似度较高。 侧面说明该次研究可参考性较强。

就目前来说,对慢性牙周炎进行治疗,通常采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案。 主要包括传统的机械洁治以及根面平整术等方案, 而牙周基础治疗是对牙周炎病症进行控制的主要有效手段。 但这类治疗方案主要是将患者牙齿上的菌斑进行去除, 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无法完全抑制患者牙齿菌斑生长状况[12]。 所以在进行治疗时,应当应用相应的抗菌药物来抑制牙周病症的发生和发展,才能保证治疗效果[6]。在完成患者基础治疗后, 医务人员还需要告知患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用牙习惯。 患者在进食后,如果牙齿内存在食物残渣,不可硬用牙签进行强制挑出,需要采用牙线或刷牙的方式将口腔内食物残渣进行清理。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尽量不在睡前食用食物,即使进食也需要进行漱口或刷牙,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口腔健康。

综上所述,在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基础治疗方案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牙周炎状况, 能够减少患者致病菌所占比率, 使患者的口腔菌群恢复正常状况。 但总体来说,基础治疗属于一种常规治疗方案,在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治疗时, 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状况进行治疗分析,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牙周袋菌斑致病菌
根面平整在牙骨质撕裂治疗中的临床分析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Er:YAG激光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牙周指标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牙周炎80例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下颌磨牙半切术后不同修复方式对成功率、牙周袋深度及根分叉牙槽嵴比的影响
龈下菌斑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急性盆腔炎的致病菌分析及治疗
基因芯片快速检验细菌的临床应用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