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估病毒性肝炎诊断时采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

2020-03-30吴艳鹏李永明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病毒性血常规肝炎

吴艳鹏,李永明

青岛精神卫生中心检验科,山东青岛 266034

当前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因此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健康。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肝病患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逐渐年轻化。 如果在早期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加上容易遭受病菌的侵袭,初期肝病容易发展成为病毒性肝炎[1]。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面积比较广,感染性强,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对人体多个重要器官会造成影响,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如果及时进行治疗能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有效的改善。 研究发现,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常规和生化指标与健康人群相比有明显的改变[2]。 该次对2016 年7 月—2018年7 月收治的60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血常规和生化检验诊断的价值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60 例病毒性肝炎作为实验组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组织检查学确诊。 将同期进行体检的60 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 实验组中, 男36 例,女24 例;年龄为25~68 岁,平均年龄为(48.5±10.2)岁;病程为3~16 个月,平均病程为(9.4±4.3)个月;体质量为19~25 kg/m2,平均为(22.4±1.9)kg/m2;学历:高中及以下30 例,中专及以上18 例,中专及以上12 例。 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7∶5;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26~70 岁,平均年龄为(49.3±9.8)岁;病程为3~15 个月,平均病程为(9.2±4.1)个月;体质量为20~26 kg/m2,平均为(21.6±1.7)kg/m2;学历:高中及以下32 名,中专及以上16 名,中专及以上12名。 两组人员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对于该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出存在精神疾病、配合和依从性较差者、处于哺乳期和妊娠期的女性。

1.2 方法

在研究前3 d 告知研究对象保持清淡的饮食,保证休息时间充足。 抽取5 mL 空腹静脉血,将血清进行分离进行离心处理,速率保持为3 000 r/min,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常规和生化项目进行检验,血常规包括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生化项目包括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白蛋白(ALB)、谷丙氨酸转氨酶(ALT)。 所有检验结果均由同一组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诊断, 对于存在异议的地方可以统一进行讨论,确定好最终的结果。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常规指标分析

实验组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x±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routin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x±s)

2.2 两组生化检验结果情况

实验组TBIL、ALT 高于对照组,/G、ALB 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生化检验结果对比(x±s)Table 2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test results between two groups (x±s)

3 讨论

肝炎是机体肝脏器官炎症的总称, 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医学当中十分常见[3]。 肝炎发病机制是致病源(包括细菌、 病菌和寄生虫在内的因素) 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酒过度、药物使用不当)等,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会损伤机体肝脏器官,进而造成肝部功能异常[4-5]。 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和变化,肝炎病菌的侵袭日益持久,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肝脏, 这就容易让病情恶化成为病毒性肝炎。 当前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临床特征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下降等。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能力比较强,传播途径十分宽泛。 如果患者存在急性期的病毒性肝炎,恢复时间比较长。 如果在早期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产生肝硬化甚至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一旦患者病情严重,会使人体骨髓的造血功能产生异常[6-7]。

关于病毒性肝炎, 如果患者的肝脏遭受到了病毒的损害,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提升,疾病情况也会不断的恶化,最后会损害患者其他的器官系统。 其中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是十分典型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患者造血功能障碍、肝硬化程度等都与患者机能白细胞计数的下降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因此很多医学者认为在诊断病毒性肝炎时枯叶将白细胞计数作为诊断的依据,临床研究显示,血液标本当中的红细胞并没有遭到溶血剂的破坏, 对白细胞计数检测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假性增高[8]。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说, 血小板计数的不断下降是该疾病十分常见的一种表现, 少数专家认为其与骨髓外部受到损伤和造血环境的不断恶化存在联系, 这种疾病现象是溶血等病理的体现[9]。 另外,这种疾病的患者身体机能内部的肝脏对于血清白蛋白的合成物质作用十分显著,因此要检测血清白蛋白的水平, 这是合成肝脏功能十分重要的基础。 肝病患者血清指标改变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①肝细胞遭受损害将其中的物质渗入到血清中,会增加血清中相关物质的浓度,例如谷内转氨酶;②少数肝组织产生病变会降低自身的合成能力, 这会降低肝脏合成物质,例如白蛋白;③由于肝脏受损正常的代谢功能会受到影响,人体当中全部血清白蛋白是通过肝脏合成,因此在评估肝部功能时, 检测血清总蛋白水平和血清白蛋白十分重要[10]。

临床中在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当中通常实施综合疗法,不会对患者的肝脏功能造成损伤,并起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 但是由于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并且病毒对人体感染的实际范围比较大,迁延性比较长,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采取有效的对策治疗,这样才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11]。同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会产生变化,这也会使身体机能血液的组成成分改变,这种情况在病毒性肝炎患者当中表现尤为突出。 当前在医院当中,在计算机体中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的个数时主要利用的检测仪器为血球仪, 其能够为医生诊断患者和后期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其操作十分简便,安全性比较突出,在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当中效果比较明显。

在该次研究过程当中, 通过检查两组人员的血常规数值后,发现两组人员的血常规水平差距比较明显,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PLT 和WBC 水平明显较高,淋巴细胞比较低。 通过对各项生化指标数值进行处理,与实验组进行比较,对照组中TBIL、ALT 的数值明显较高,ALB 和A/G 水平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性肝炎患者由于病毒抑制会造成造血功能障碍,肝硬化会降低白细胞计数。 病毒会对骨髓细胞进行侵蚀,损害肝细胞染色体,造成异常分化,肝硬化会对骨髓肝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产生严重的破坏。 血小板减少是由于患者脾功能亢进,严重破坏了骨髓。 该次研究当中,实验组ALT 值为 (112.04±56.34)U/L, 高于对照组 (30.41±18.55)U/L。 这是由于肝细胞损害造成肝细胞的物质渗入到血清当中,会提升ALT 值;实验组ALB 值(40.26±2.02)g/L,低于对照组(46.57±5.68)g/L,这是由于一些肝组织产生病变降低合成能力, 从而降低肝脏合成物质在血清当中的浓度, 会降低ALB 值。 实验组TBIL 值为 (25.66±8.24)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4.21±6.03)μmol/L,这是由于肝脏受损会使要进入肝脏进行代谢的物质不能够正常代谢在血液当中滞留,提升血清中该物质的浓度,会提升TBIL 值。黄旭华[12]对50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血常规检查和生化检验,最终结果显示血小板(175.16±73.25)×109/L、 白细胞 (7.25±1.64)×109/L、 中性粒细胞 (67.63±12.35)%、 淋巴细胞 (30.24±6.14)%,TBIL (25.63±8.27)μmol/L、A/G (1.07 ±0.13)、ALB (40.24 ±2.01)g/L、ALT(112.06±56.36)U/L,与该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通过两组人员进行分析比较, 能够明确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数值,避免浪费医疗资源,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因此实施生化检验和血常规检测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病毒性肝炎诊断过程中实施血常规检测和生化检验,能够掌握患者的实际病情,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医学价值比较显著。

猜你喜欢

病毒性血常规肝炎
《世界肝炎日》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血常规解读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