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出战斗力

2020-03-27邹涛等

轻兵器 2020年3期
关键词:热食干粮集团军

邹涛等

老山之战

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两千多年来曾经有过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作为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中国在近代给予越南多次无私的援助。尤其是在冷战时期,为支援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人民节衣缩食,用鲜血和生命支援越南抵抗法国、美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为此付出巨大的牺牲。然而,越南当局却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在抗美战争尚未结束时就开始煽动敌视中国的民族情绪,掀起排华仇华的浪潮。抗美战争结束后,越南当局非但不舔舐战争的创伤,让人民休养生息,反倒压抑不住侵略扩张的野心,变本加厉地把黑手伸向周边地区,重新做起拼凑一个“印支联邦”的春秋大梦。

1978年,穷兵黩武的越南当局在出兵侵略柬埔寨的同时,不断在中越边境地区挑起武装冲突,蚕食我国领土,打死打伤我边境军民300多人,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军于1979年2月被迫实施自卫反击,严惩越南侵略者。同年3月5日,我军高奏凯歌,奉命回撤,我国政府在当天再次向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不要越南一寸土地,也绝不允许别人侵犯我国领土。我们要的是和平安定的边界。”但是,越南当局在遭到正义的惩处之后不仅没有痛改前非,反而又壮起胆子,继续骚扰我边境地区。在急于扩张势力范围的苏联支持下,越军不仅持续向我边境地区和纵深地带开枪开炮,还在我军回撤之后大肆侵占我边境要地构筑工事,并且派遣武装人员偷越边境,在我方边民劳动、耕作的必经之路上埋设地雷,边境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自1979年3月至1984年4月间,仅仅是对我国云南省的麻栗坡县地区,越军就发射超过28 000多发各式炮弹,造成我边民伤亡300余人,上百栋民房被毁,10000多亩橡胶林、咖啡园和油茶地无法经营,2000多亩农田不能耕种,68个村寨的群众流离失所,70余所学校被迫停课。

面对越南侵略者的野蛮行径,边疆人民强烈要求再次严惩侵略者,收复祖国领土。1980年和1981年,我云南边防部队先后收复罗家坪大山和扣林山。1984年4~8月,我云南边防部队再次进行自卫还击作战,一举收复老山、者阴山和八里河东山。在战斗中,我军歼敌数千名,击毁敌坦克4辆、火炮188门、军车78輛,还缴获一大批火炮和枪支弹药,取得辉煌的战绩,打出国威,打出军威!

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得到中国人民无私的援助。图为中国向越南运送物资的车辆

收复老山地区之后,我军奉命转入长期坚守阵地的防御作战。从1985年开始,各大军区轮流派出部队在老山地区担负主战场的防御任务。各部队以战代练,把前线当作练兵场和试验场,一些新的战法和新式武器通过战场得以检验,例如79式狙击步枪、79式轻型冲锋枪、81式枪族、82式系列无柄手榴弹、红箭73反坦克导弹系统等等,都在战场上获得验证和部队的认可。这些部队英勇善战,粉碎越军数千次偷袭和袭扰,牢牢地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一次又一次重大胜利。

通过老山地区的防御作战,我军有针对性地摸索出各种战法战术,锤炼部队的战斗意志,提高军队在组织指挥、合成作战、野外生存等各方面的专业技能,造就出一大批敢打敢拼、能战善战的中青年指挥员和战斗骨干,他们当中的一些佼佼者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渐走上领导岗位,成为我军迎接新世纪军事挑战的中坚力量。对于在新时期把我军打造成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各部队在战场上夺取的一切胜利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驻守在前线敢打敢拼的指战员,离不开在后方运筹帷幄的各级指挥机构。同样,不能忘记的是悄悄隐身幕后的军需后勤部门,他们为前线的胜利付出无数的汗水和艰辛,尤其是保障部队饮食的工作更是繁重而又琐碎,他们称得上是站在王者之师背后的无名英雄。

开进之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饱喝足是人们维持生存的第一要务,也是凝聚一支军队的首要需求。一支军队只有先吃饱穿暖,才有能力与敌人在战场上决一胜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先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深刻指出饮食保障工作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意义。

那么,轮战部队在老山地区防御作战期间,又是如何圆满解决这个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呢?我们就从参加过老山地区防御作战的某集团军说起。

其实,围绕如何让参战官兵吃得饱、吃得好,从部队启程开赴云南前线的路上,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就已经悄然打响。该集团军在接到赴滇轮战的命令之后,迅速开始着手准备长距离机动途中的饮食保障工作。由于距离云南路途遥远,部队采取先分批进行铁路输送,抵达昆明后再以摩托化开进的方式实施机动。保证部队在机动中吃饱吃好是这一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1986年12月中旬开始的铁路输送过程中,部队以沿途军用饮食供应站点提供的热食为主,再辅以少量方便携带、随时可以取用的干粮——某师军需处仅是出发前采购的干粮就有40000kg,还有用来补充营养的各种水果30000kg,以及补充热水用的保温桶180个;为避免在路上饮食单调,某些单位还自行筹措一部分咸菜、茶叶蛋和卤肉制品给大家改善生活。针对铁路输送点多线长的特点,后勤部门与地方政府密切协调,通力合作,安排输送沿途的16个军用饮食供应站点为部队提供饮食保障,就餐时一般按照8人或10人一桌的方式供给,还有专人负责携带水壶、暖水瓶、保温桶及时补充热水。在长达5天的铁路机动过程中,集团军各列车梯队一共在军用饮食供应站点就餐700余次,各级单位在供应站点平均就餐10~12次,最多的达13次,保证每人每天能吃到两顿热饭。考虑到南方一贯喜爱辛辣刺激的烹饪传统,来自北方的官兵们未必能够适应,部队还专门要求供应站点尽量少放或者不放辣椒,而喜欢吃辣椒的人员也可以酌情自取,照顾到各种不同的口味需求。除此之外,每人还随身携带两天的干粮和水果,以备不时之需。

中越边境的友谊关曾经是双方历史纠葛的见证

集团军各部在抵达昆明之后,由铁路输送转换为摩托化开进,整个转换过程历时16天,时间紧任务重,军需后勤部门压力巨大。为缓解干部战士长途铁路输送以及卸载、装车带来的疲劳,军需处在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下,为部队补充主食45000kg、干粮10000kg、副食品64000kg、水果15000kg、香烟6500条、炊事所用的燃料190吨,圆满完成部队换乘期间的给养保障任务。在各部脱离铁路,分批次实施摩托化开进的途中,日常饮食以自行组织野炊为主,集团军为此还在云南的甘海子和开远两地设立补给站,为部队补充干粮和副食品615000kg,妥善解决部队摩托化行进途中的食宿问题。

临战训练

1986年12月底,该集团军顺利抵达集结目的地——云南文山州。整个机动过程中,集团军各部队每人每天能吃到一餐干粮,两顿热饭,还有3两水果和充足的开水。一路上吃得饱,吃得好,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为接下来转入临战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月前已经先期进驻集结地域的后勤人员早就开始整理新营区的工作。除了修缮生活设施,安装供水管道,他们还为一些饮水供应不便的营区请领抽水泵4台、容量2000升的储水袋50个、容量500升的储水袋130个,还筹措主副食30500kg、蔬菜35200kg、成带鱼15000kg以及足够的燃料,为后续部队的居住和饮食保障作好必要的准备。因此,陆续抵达的集团军各部虽说人生地不熟,但是一到集结地域就有得吃、有得住,很快就可以转入临战训练状态。

为了能让部队获得长期稳定的主副食供应,集团军后勤部门领导还积极向地方寻求支持和帮助,主动走访驻地各支前机构,会同当地政府领导以及商业、粮食、水电等部门领导对驻地的供应保障情况进行联合调查,及时解决供应中存在的问题。部队所需的主副食以及燃料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都能得到及时供应,当地的蔬菜质优价廉,品种丰富多样,多达8~16个品种,价格也低于内地,得到后勤部門的交口称赞。为鼓舞士气,保证部队官兵在战区过好第一个元旦和春节,集团军专门指示各部队要精心安排好节日期间的饮食,仅仅是在春节期间,全军就筹措各种主食125000kg,副食品11500kg,极大地丰富部队在节日期间的饮食。

老山战区位于麻栗坡县南部中越边境地区,与越南的河宣省接壤,包括老山、八里河东山、者阴山、扣林山、罗家坪大山,属于典型的热带山岳丛林地区。这里草深林密,山高坡陡,雨水丰沛,蚊虫肆虐,气候也异常炎热——常年的气温保持在23℃以上,夏季气温高达40℃左右。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实施防御作战殊为不易,加之越军频繁实施炮火封锁,并且经常派遣特工渗透袭扰,给部队的饮食保障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根据前线阵地哨位点多面广敌情顾虑大、地形复杂、任务繁重、战斗极端残酷等特点,后勤部门认真吸取前几批轮战部队在生活保障方面的经验教训,采取有针对性的战前集训。

一线有许多防御地段的人员配置高度分散,基本上都是一个班驻守一处阵地,连队的炊事班无法统一保障热食供应。根据这种情况,集团军后勤部门提出炊事工作在一线连队主要以班组、个人自己动手为主,集中野炊组织前送为辅的应对策略。以“人人会当炊事员”为标准,在全体参战人员中大力开展相应的临战训练,突出抓好部队班组野炊和个人自炊的训练,要求人人都必须学会利用制式器材和就便器材做饭的本领。

阵地上随处可见的小厨具并不起眼,但是其为饮食保障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

云南边境地区草木丛生,基本上无路可走,前出侦察和饮食保障都异常艰难

通常情况下,部队开伙做饭基本上都是以连队为单位,绝大多数战士根本没有单独掌勺的经历,要大家自己炒菜做饭确实有点儿强人所难。然而,为适应战场上的客观需要,必须让每个战士都掌握这方面的技能。部队在伙食保障训练中从烹调基本功入手,由浅入深地狠抓基础训练。首先,以连队为单位组织学习烹调基础知识,由司务长和烹调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炊事员负责授课,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使战士对于一般的主副食品种、烹饪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有比较初步的了解。基础知识掌握之后,接下来每个班都派出一名战士轮流到炊事班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实习。在下炊事班帮厨期间学习常见的主副食制作,并且放心大胆地安排他们上灶实习,把前一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食谱的制定到主副食的制作,从刀工技术到伙食调剂,全部由炊事员进行手把手传授。这一阶段的培训使每位战士都能掌握3~5种主食和5~7种副食的制作方法。最后,再用8~10天的时间组织部队进行班组野外自炊训练,由业务熟练的炊事员负责检查指导,每天评比一次,最后进行考核。从而使所有的战士都会制作主副食,会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调剂伙食。

为适应战时的特殊环境,保证一线阵地在制式炊具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仍能制作热食,部队在班组野炊训练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除了要求大家必须掌握煤油炉和固体燃料等制式器材的使用方法,还发动大家集思广益,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学习如何因地制宜设置简易炉灶,以及如何利用饭盒、竹筒、钢盔、饭盆、芭蕉叶、搪瓷杯、罐头盒、枪弹盒、工兵锹、压缩干粮桶、搪瓷洗脸盆等多种就便器材制作主副食的方法。部队过去很少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的确有些经验不足。于是在具体的训练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聘请友军经验丰富的军需干部和炊事人员介绍经验,传授技术,并且在现场进行指导;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分两批深入战区农村的田间地头,向具有野外生存经验的人民群众虚心求教,学习利用竹筒等就便器材制作主副食的方法。

准备接防的一线坚守分队通常是当日出发,次日黄昏时分才能进入待机地域,途中乘车需要6~8小时,待机点停留时间为24小时左右,除了每人随身携带一份熟食之外,在待机地域还要供应3~4顿热食。而当天即可进入阵地的二三线步兵、炮兵以及其他分队人员,除了要配发足够的熟食之外,也必须保证有1~2顿的热饭,为他们供应热食的任务十分艰巨。其中某团的一处保障点只有8位炊事员,但是他们在饮食保障中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地忙碌着,仍然保证10多批次上千名指战员都吃上六菜一汤。

换防初期,越军也趁机频繁实施偷袭骚扰,部队刚上阵地就面临繁重的作战任务,饮食保障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按照原本的协同计划,在友军未交接指挥权之前,接防部队的伙食应该友军来负责保障,但是由于敌情压力较大,加上一些较早投入阵地的战士还不大习惯友军提供的伙食,因此该集团军就组织后续人员上阵地时捎带熟食,给大家调剂—下口味儿。仅仅是某团就为前两批投入阵地的人员捎带馒头、花卷、包子等熟食上千个。

老山前线地形复杂,敌我双方的阵地犬牙交错,有的相距仅有几米,有的阵地甚至与敌人仅有一石之隔。一线这数十个与敌人几乎面对面的特供阵地遭到越军火力的严密封锁,热食保障和饮用水非常困难,敌情压力巨大,野炊自炊也有較大难度。部队接防后,这些特供阵地成为饮食保障的重点和难点。

某团在接防后随即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改变过去按营连建制为特供阵地准备热食的方式,转而依靠邻近特供阵地的其他一线阵地制作热食,再接力前送至特供阵地。制备完成的热食前送速度大幅度加快,前送时间由过去的20~48小时缩短到0.5~1.5小时,过去特供阵地每天只能吃上一顿热饭,改变供应方式之后每天能吃到两顿热饭,而且在炎热气候环境下饭菜的品质和食品卫生状况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热食保障手段的变化使战士们在猫耳洞的生存条件和作战条件获得根本性改善。该团的成功经验很快得以在全集团军总结推广,云南前指后勤部对于他们的做法也十分重视,并且给予充分肯定,1987年5月5日向全战区转发该团的成功经验。为让进入一线阵地的部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中,这个团还办起“战地服务中心”,能够压挂面、绞肉馅、腌成鸭蛋、加工冷饮、缝补衣物,丰富一线官兵的日常饮食,大大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某部炊事班披星戴月为前方的战友制作热饭热菜

某部炊事班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为一线战士输送饮食

某师向一线阵地送“四鲜”鲜肉、鲜鱼、鲜鸡、鲜菜的做法也受到广泛的赞誉。为让战士们吃到新鲜猪肉,该师甚至把两处鲜肉供应点直接设置在一线阵地附近,每天凌晨就开始杀猪,然后连夜开始前送,一线阵地上一大早就能收到新鲜猪肉。这个师还把新补充到位的500kg水果罐头、205床防潮被、245床棕垫,以及筹措到的500多条香烟全部送到一线阵地。接防期间,该师下属的18号阵地受到敌人的严密封锁,阵地防御压力很大,顾不上自行制作热食,只能依靠野战食品来充饥。在得知阵地的情况之后,师、团迅速使用以二线炊事员为主的机动保障力量,前出至阵地附近为18号阵地人员制作热食,恢复阵地的热食保障,使坚守阵地的官兵受到极大的鼓舞。

接防初期,为能确保在一线的部队物资充足,集团军还与友军协商,预借仓库物资补充部队。另外还紧急向上级请领给养器材3600余件,各类罐头52000kg补充部队。该集团军在接防初期保障得力,从“五一劳动节”开始,所有的一线阵地都能吃上四菜一汤,为后续防御作战的胜利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实战阶段

该集团军自从接防以后认真吸取友军以往的保障经验,各级后勤部门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主动为一线阵地排忧解难,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部队的作战与生存条件,使一线阵地饮食保障困难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首先是改革热食保障方法。某团改革热食保障方式的成功经验在全战区推广普及,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营连后勤统一制作前送的做法,保证饭菜质量,提高前送速度。根据不同的情况,一线阵地的热食分为三种保障形式:在突出哨位和猫耳洞以自炊为主,给每个伙食点、猫耳洞配齐小厨具,固体燃料和加热饭盒,营连后勤定时定量前送生食,由战士利用战斗间隙自己做饭;在敌情顾虑较大,自炊困难的时候,通过邻近的阵地或营连后勤将制作好的熟食或者半成品紧急前送;在战斗频繁,各阵地无暇制作热食的情况下,由团里统一组织制作热食,然后派出人员直接前送。这三种保障形式运用灵活,给一线阵地的战斗与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某团18号阵地在接防第一天就开始抗敌袭扰的战斗,但是热食保障在连续5天的激战中从未间断,每天都能吃到2~3顿热餐,坚守阵地的官兵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

其次是开办战地服务中心,想尽一切办法服务参战官兵。全集团军共开设9个战地服务中心,10个阵地屠宰点、150个小作坊。充分发挥服务中心设施齐全、业务人员专业技能娴熟的优势,自从接防以来为部队加工各种主副食193000kg。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项目和食品花色品种也由过去的6个上升到16个,为连队压面条、生豆芽、磨豆腐、炸油条、烤面包、磨豆浆、腌制各种小菜,加工的各种面食、豆类、肉馅和菜馅极大地改善一线阵地的日常饮食。接防以来仅是为部队供应的冷饮就有27500kg,冰糕25000支,帮助一线解决许多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受到部队官兵的热情赞扬。某师开展的送“四鲜”活动使部队经常能得到新鲜的鸡、鱼、肉、蛋供应,一线部队每月能吃到2~4次鲜鸡、鲜鱼和鲜蛋,新鲜猪肉则是2~3天就能吃到一次。为开拓物资供应来源,师里还安排人员到开远、广南等地,采购鲜鱼肉蛋和新鲜瓜果送到阵地。整个雨季,师里共为阵地前送鲜蛋21000kg、活鸡9400只、鲜鱼15000kg。为保障部队吃到新鲜猪肉,师里共开设7个屠宰点,累计杀猪860头,产肉88000kg。集团军还给每个营以下伙食单位购买一台手摇小钢磨、一台小型绞肉机,阵地改善伙食的方式也更加方便快捷。

三是大力开展野战食品的深加工。1987年6月1日,罐头食品的供应方式由以往的价拨供应改为实物供应后,部队的伙食调剂因此大受影响,一线部队的野战食品伙食费标准也提高到45%,野战食品口味儿单调,长期食用难免让人大倒胃口。为提升大家对于野战食品的接受度,集团军在各单位广泛开展野战食品的深加工活动,将各类罐头食品进一步加工成各种花样的主副食品,让原本已经让人敬而远之的野战食品重新变得有滋有味。某师组织炊事员和来自一线猫耳洞的战士代表召开“野战食品深加工观摩会”,使用配发的煤油炉和小炒锅等简易炊具,将配发的22种罐头现场制作成171个菜,邀请一线战士代表和军需部门的同志品尝并且提出改进意见。经过一番妙手再加工,野战食品的味道大有改观,品种也更加丰富,尤其是“松毛林蜜串”、“三合一烙饼”、“南榔三鲜”等140多种主副食品色香味俱全,制作方法简便易行,适合一线阵地进行烹饪制作。师里很快将烹饪方法编印成册下发部队。为指导部队改善伙食,集团军还相继印发《猫耳洞食谱》、《猫耳洞常用主副食制法》、《营养素简易保护法》、《老山菜谱》等小册子近千份。集团军还专门组织一些驻守猫耳洞的战士代表進行野战食品深加工比赛,极大地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把舞刀弄枪的战士也培养成厨艺高超的烹饪达人。

从前线凯旋的官兵,他们辉煌战绩的背后,离不开军需后勤部门为饮食保障付出的汗水和热血

最后是鼓励各单位实施战地农副业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集团军在接防以后学习友军过去挖猫耳洞养猪的成功经验,共养猪558头,养羊187只,养鸡鸭3540只,产肉18225kg,产蛋3624kg。阵地还开荒62亩,种植蔬菜、栽培蘑菇,产出蔬菜29000kg,蘑菇1300kg。甚至连身处一线的战士也利用空弹药箱和干粮桶种植蔬菜,某师一团在阵地上推广每人十棵苗、哨位一盆绿、每连养3~5头猪的活动,既改善伙食,又美化阵地环境,称得上是一举两得。军需部门为连队购置的蔬菜种子一般都是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南瓜、丝瓜、冬瓜、西红柿、大蒜等品种。在蔬菜供应淡季,不少连队依然能吃到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战士们自己种植的嫩玉米和红薯也很受欢迎。一线阵地每人每天平均能吃到0.9kg蔬菜,猪肉2两,鸡鱼蛋合计0.7两,每天的午餐有四菜一汤,团里还坚持每周为一线阵地送一次小笼包。二线阵地每天能吃到3顿热食,即便是在敌情压力最大的特供阵地,每天也能保证2~3餐的热食。

执食与野战食品

综上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开进路上还是进入实战状态,部队的饮食保障都紧密围绕热食供应这个关键来抓。热食通常是指现做现吃的米饭、馒头、热菜、热汤等传统食品,也包括各种经过加热之后的主副食成品和半成品。吃热食是我国人民和我军的一大优良传统,“一热抵三鲜”的道理早已经深入人心。各种看似平淡无奇的食材经过煎、炒、烹、炸、蒸、煮、卤、炖等烹饪手法的加热升华之后,变得口感好,味道香,容易消化吸收,更有利于快速恢复体力。热食多种多样的烹饪手法也方便部队在日常饮食保障中改换花样,避免让人产生厌食情绪。因此,我军也在《军需条例》中规定;“一般情况下每天保障3餐热食,一线部队不少于2餐;担任穿插迂回等特殊任务的部队,只要有条件也应尽量保障热食。”

而野战食品主要是指无须加热或者稍加处理即可食用的制式方便食品,例如压缩干粮、脱水食品和罐头食品等等。部队在战时自行筹措制备的各种方便携带、易于食用和储存的食品,例如炒米、炒面、烙饼、脱水饭、馒头干,以及采购的糕点、罐头、方便面之类,同样可以称为野战食品。当时,陆军制式的野战口粮品种还比较简单,副食主要有蔬菜罐头、水果罐头、午餐肉罐头和红烧猪肉罐头,另外还有蛋粉、奶粉和极富中国传统特色的豆腐粉,主食则是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就成为陆军野战食品顶梁柱的脱水米饭、脱水面条和大名鼎鼎的761压缩干粮。这三种野战食品均采用大木箱包装,脱水面条每箱50袋,净重25kg;脱水米饭每箱一袋,净重10kg;而声名远扬的761压缩干粮则是每箱2桶、净重20kg。

这三种野战食品又以761压缩干粮最为著名,老山地区防御作战期间,761压缩干粮墨绿色的铁皮桶甚至成为战地一景,时常出现于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当中。761压缩干粮其实和当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战士吃的炒面颇有渊源,只不过配方和制作工艺更为科学,原料也更加精细,营养也更丰富。761压缩干粮每小块净重125g,两小块250g干粮正好可供一餐之用。包装时从里向外一共分为3层,包得严严实实:两小块干粮先用防水耐油的羊皮纸包装,然后用食品级胶水粘接好,两包(500g)一组再用聚乙烯塑料薄膜热合密封;把塑料薄膜封好的20包(10kg)压缩干粮装进马口铁桶里充氮密封;然后两桶(20kg)中间放纸箱板隔开,放进厚重结实的大木箱中。理论上说,761压缩干粮可以在室温条件下存放两年以上,吃起来口味香甜,偶尔当零食尝尝倒是不坏,就是吃过之后有点儿口干舌燥。

脱水面条其实相当于蒸熟后再经过脱水处理的挂面,原料是添加少量鸡蛋液的标准面粉,通常100kg面粉添加5~7kg鸡蛋,再经过压、蒸、烘干而成。添加鸡蛋的目的原本是为增加面条的营养成分,不过却起到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使面条的保质期也获得较大的延长,一般情况下在常温环境中存放两年不会变质。脱水后的面条柔韧性也有所提高,存放时不容易折断,口感也更加筋道一些。脱水面条比较符合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吃的时候最好把面条放进锅里或者其他能够密封的容器里,然后再倒进去适量的开水焖个七八分钟就差不多了。如果没有热水,用凉水泡上半个钟头左右也能凑合。搭配适量的调料或者罐头副食品,脱水面条的口味还算不错。

猜你喜欢

热食干粮集团军
一袋干粮
热食热饮与食管癌风险的Meta分析
一袋干粮
临时改变
热食贩卖机在大学市场中投放可能性研究
春节期间习近平视察慰问第65 集团军
小心热食烫出病
SPC在压缩干粮菌落总数监测过程中的应用
“八路军”为何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八路军”为何改称第十八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