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培训:精准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2020-03-25邱曙光

中小学管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旭日青年教师教研

一所普通学校如何从平凡走向优质,进而缔造自己的独特品牌?一所薄弱学校如何在困境中突围,进而走出一条崛起之路?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只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让“学生第一”在校园里真实发生,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真正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天杭教育集团以“镜面式校本培训”发展教师,进而成就学生,推进学校走向优质办学,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种培训,既可以是以他人为镜,取长补短;也可以是以规范、标准为镜,不断对标,提升自己;还可以是以问题为镜,作为警示,避免犯错。镜面式校本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给教师提供真实比照的培训,是一种让教师在比照中发现、反思、提升的专业发展路径。天杭教育集团的校本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路径。

一、立德为先,培育良好师德师风

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是学校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起点。天杭教育集团持续深入地组织开展体验式、感悟式、报告式、典礼式等多种形式的师德培养工作,并以此作为全面提升全校教师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

其一,以史为镜固根本,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我们围绕古代名师廉吏,开展传统师德教育;围绕革命历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围绕先进人物,开展先锋意识教育。

其二,以典为镜强教育,扎好制度规范之篱。我们通过全方位建立师德规范标准,划定师德行为底线;分层次建立师德培训机制,多层面开展师德教育。

其三,以案为镜强监督,常敲提醒警示之钟。我们从日常行为入手,提醒教职工防微杜渐;从重点节点工作入手,提醒教职工洁身自好;从反面案例入手,提醒教职工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其四,以人为镜强感染,铸就优良师风之碑。学校连续11年开展“天杭十大感动人物”评选表彰活动,连续15年坚持开展教师“每月之星”评比活动,持续开展优秀党员评选推介活动,希望以典范的光辉持续引领天杭的师德风尚,让教师们能够“观照”优秀,反思自己,完善自己。

二、能力为重,实施精准校本教研

为提升教师的能力素养,学校以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一线问题为导向,以学科教学研究作途径,坚持校本教研,并形成了真实反映、及时反馈、精准反思的基本特点。

1. 以数据为镜,明晰“教”的方向

我们以数据为镜开展的教研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通过分层式数据分析展示学科学情,二是通过关联性数据分析改变教学方式,三是通过优劣势数据分析推动精准教研。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不断增强教师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的能力。例如:针对学生某科目的作业、质量检测成绩等数据,如何进行呈现、提炼与分析?我们要求教师如同手拿“聚焦镜”,由点到线、由线及面进行深度数据分析。只有将数据深度“吃透”,才能使其成为质量检测的准确评估、学生评价的科学指标、教学调整的重要依托。

2. 以问题为镜,确定“研”的主题

教师通过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与归纳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或是形成新的看法与反思,或是掌握具体的策略与方法。从某种程度上,“问题”这面“反光镜”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更容易提炼出研究主题与学习内容,甚至是科研论文的选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为“问题—预案—行动—反思”,以問题为出发点,拾级而上,实现从问题到经验直至成果的转化与提升。一是透过现象,聚焦问题;二是分组讨论,拟定预案;三是依托课堂,行动研究;四是去粗取精,回顾反思。通过上述实践步骤,教师将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教研主题,使教研具有高实践性、高参与性、高有效性。聚焦问题后,对于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而对于共性问题,则要重点解决。放大“共性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即是将其转化为“共有经验”的过程,教师研究“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更是做课题、写论文、搞科研的过程。

3. 以名家为镜,创新“研”的方式

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人”会出现在书本里、网络上、视频中,当然也包括学校邀请的指导专家,乃至那些就在我们身边的前辈、师傅。他们经验老到、阅历丰富,对课堂有更具针对性、结构性的看法。教师通过发现解码(即观看或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思考)、反馈讨论(即将思考结果进行讨论)、成长重组(即整理讨论结果并输出自己的反思与报告)三大步骤,将“名家”作为“平面镜”多元“使用”,能够清楚“照”见自己的问题与不足,打破自身局限,创新研究方式。

例如:在围绕教材解读开展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轮流落实,通常由备课组长指定发言人,发言人对某一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的分析与阐述,备课组长解读整册教材内容。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研组成员都要对本次解读进行打分评价(分5个等级)。在教研活动中,教材、备课组长乃至每位发言人都是“名家”,引导成员解码、讨论,并通过评价对解读内容产生新认知。

三、分层培养,建设“旭日学校”

目前,学校任职七年内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约七成,任职三年内的新教师占总数约三分之一。青年教师的培养,事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一直把青年教师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天杭“旭日学校”应运而生。旭日学校分设旭日学院(即预备班、基础班,学员为入职前半年到入职3年的教师)、晨晖学院(即研修班,学员为入职4~5年的教师)、青锐学院(即高研班,学员为入职6~7年的教师),形成了“三院四阶”的培养模式。结合各学院不同教龄段特点,旭日学校设置了不同的培养方式。在这里,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导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标准配置”和订制课程。

1.“旭日学院”:微课微案例,入职即靠近“标准”

与学校签约或达成意向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进入预备班学习,基础班学员则为教龄1~3年的新教师,他们需要在旭日学院进行系列专业化培训。

(1)新教师自主进行微课学习。首先,学校会制定新教师基本行为标准,将他们即将接触的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化、标准化;其次,选择一个执行标准最好的教师来做微课,通过正面示范传授教师专业行为标准;再次,新教师对照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反思,从而改进教师专业行为规范。

入职前培训具体的课程内容是“十个第一次”,包括入职第一课、第一次家访、第一日班级管理、第一次制订教学计划、第一次备课、第一次上课、第一次批改作业、第一次组织班队课、第一次填写成长手册、第一次开家长会。在入职的第一个学期,还有第二批“十个第一次”课程,包括上好一堂公开课、会写一篇案例、参与一次听评课、学做一个学科微课、记录一次家校沟通、做好一次学生教育、做一次展示汇报、出好一份学科试卷(进行一次摸底调研)、组织一次学生活动、写好一次学情分析。

(2)开展团队协作反思。新教师自主学习之后,我们需要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第一步评价预备班新教师在开学准备和开学初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新教师根据自己的班级情况制订家访计划等。第二步是自我反思和团队协作反思,要求新教师结合“十个一”主题视频,对照“标准”反思自己的不足,并鼓励团队协作碰撞新的想法和创意,创造性地做好工作。

(3)导师引领微案例学习。入职前3年是一个教师的专业行为定型期,也是塑造专业素养的黄金期,这期间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捕捉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事件,作为“微案例”来研究应对策略和方法,是新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路径。为了让“微案例”学习更有效,旭日学院的每一位学员都有三位导师,除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对新教师进行微案例学习等专业引领之外,我们还为每一位基础班学员配备了一名“青青结对”的优秀学员小导师,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微案例的学习和分享。

2.“晨晖学院”:微主题研修,助推青年教师成为“草根专家”

教龄在4~5年的青年教师,已经度过了从教以来最困难的日子,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他们在晨晖学院通过旭日微主题研修,以自我认知、自我修炼为主要内容,并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微主题”研修成为“草根专家”。

(1)微主题研修。青年教师将教学案例作为“微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会纳入草根专家资源库,这些微主题资源收集和整理后,后期会得到运用。旭日学员的成长经验会成为课程资源,如区骨干教师的心路历程,区教坛新秀、区新锐教师的成长介绍,教科研小达人“现身说法”,区名班主任经验讲坛等都是课程资源。身边优秀教师的经验会加速旭日学员的专业发展,同时确保旭日学院的培训课程更为系统、完善。

(2)自我修炼。这个年段的青年教师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期,可以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修炼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专业发展。如思考如何度过职业瓶颈期;思考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什么;在职业规划中进一步思考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是走向学科专业型,还是班主任型,抑或行政型等。这些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教师通过听讲座、专题研究、专题阅读等方式不断地修炼和学习。

3.“青锐学院”:私人订制,助力青年教师个性化发展

教齡在6~7年的青年教师已经能够较好地胜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的新挑战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为将来成为名师打好基础。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发展需求,这些青年教师又被分成青年骨干教师、青年优秀教师、胜任型教师三个不同层面的专业发展方向,采用私人订制的方式确定培训内容。

(1)“案例剖析+名师引领”实践范式,主要面向青年优秀班主任。学校里的名班主任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班级管理或者德育案例,也可以对青年班主任的案例进行剖析。高研班还特别设置了班主任导师。班主任导师有以下职责:一是指导学员开展“一班一品”班级建设,打造班级品牌;二是带领学员开展德育课题研究与实践,在实践中提炼与总结,指导学员撰写德育论文,每学年不少于1篇;三是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组群,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主题讨论、网络沙龙,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探讨教育热点话题;四是每月为班主任推荐一本好书,适时交流心得与体会。

(2)“主题引领+课例研究”实践范式,主要面向青年骨干教师。各教研组组长担任高研班学员的学科导师。学科导师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组织听课、磨课,指导学员上好各级各类公开课、展示课、教研课,每学期每人不少于1节;二是带领学员进行集体备课,反思教学误区,纠正教学行为,帮助学员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三是利用教研组研讨时间组织专题讨论,探讨与交流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每月不少于1次。

(3)“自我反思+群体协作”实践范式,主要面向胜任型教师。我们以“青锐教研沙龙”和“青锐管理沙龙”两个微信群为平台,引导教师通过微主题反思学习,促进对教学案例的深入思考,获得专业成长;通过组织开展微主题、微案例活动,有重点地指导学员开展主题研究;通过引导教师对自己的常规教学和管理经验进行收集、评估、诊断、提炼,帮助学员逐步形成教学、管理经验。

通过这样的校本培训,天杭教育集团的教师加速了专业发展,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走进天杭教育集团,我们看到的每一位老师都焕发着光彩。

人物小档案:

邱曙光,浙江省杭州天杭教育集团校长。曾获浙江省春蚕奖、杭州市首批学科带头人、杭州市教坛新秀,以及杭州市江干区杰出校长、名校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倡导“幸福地创造幸福”的办学理念,将一所陷入困境的学校办成了新时代杭城名校。

猜你喜欢

旭日青年教师教研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灵 山
青年教师“赴考”
日本将刊登“旭日旗”韩文说明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晨钓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