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策略探析

2020-03-25庄明

考试周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辩证思维历史解释初中历史

摘要:鲁迅的“自信与谦卑论”告诉我们“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不管是弯路还是成功;无论是自信还是谦卑,无疑都在告诫我们任何事情都是双向的,我们都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只有用辩证的思维来解读世间的事情,我们才能够真正全面地了解世间之事,这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辩证思维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当勿忘学生辩证思维发展的需要。本文笔者就以初中历史为探讨对象,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关键词:初中历史;辩证思维;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一、 前言

历史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文科课程,在坚持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时,我们也应该追求历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追求对历史事件解释的全面性、统一性和辩证性。尤其是在倡导历史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以历史学科为载体,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才是我们教学者探讨的重要课题。而学生思维能力就包括很多,比如我们一直致力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其实从思维发展的过程和表征来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也需要学生打开思维,避免思维定式,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这其实和发展学生辩证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前提。正是因此,我们更强调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

二、 初中历史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必要性

一是由于历史学科特点所决定。历史教材涉及了非常多的历史大小事件、社会现象。学生要想学懂历史,就必须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审视这些历史事件,能够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根性原因”。比如运用辩证法、历史分析法等客观地、全面地看待人类历史,解读人类文明进程。所以,从历史学科本身教学价值和教材内容来看,其也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

二是由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我们教师通过开展丰富教学活动,最终实现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历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的养成。无论是历史时空观念还是历史价值观,其实都需要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尤其是历史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以及历史理解三大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的辩证思维。如果学生无法辩证地审视历史史料,解释历史事件,理解历史现象,那么极有可能存在理解偏差,比如对于隋炀帝杨广这一人物,教材中涉及的多是他荒淫无度等历史材料,如果学生片面理解,不去挖掘更多背后的史料,或者辩证地看待这一人物形象,那么就只知道隋炀帝是一个“暴君”,不可能知道其实他也为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指导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最终从历史的实际角度尽可能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所需要。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思维的活跃程度决定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比如学生在习題练习中,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与此同时,辩证思维也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学生的思维由抽象逻辑思维向经验型理论型思维转化的时候,辩证思维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反思学习过程,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纠正自己错误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从而形成一个“反思——总结——改善——反思”的学习模型,这里面的反思就是辩证思维的体现。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会逐渐趋向成熟。

三、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既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教师就必须要不断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教学工作,主要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利用多元史料打破固有思维,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萌芽

历史材料是非常复杂的,并非我们三言两语即可阐述清楚的。往往同一件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解释,各种解释更容易冲破学生固有的认知,这其实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解释能力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途径之一。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将这种教学落实于课堂实践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选多元化历史史料。需要强调的是,呈现多元化史料并非指为学生提供越多史料越好,而是追求精益求精,在呈现史料时尽可能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材内容的史料,从而为学生打开不同的视角。

例如“东汉的兴亡”这一节内容教学时,谈到“光武中兴”这一部分内容后,接下来应该讲述的就是东汉的亡之路。关于东汉是如何从兴盛走向衰亡的,其实背后的历史原因很多,笔者在教学时就引入了如下历史史料。

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继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平均寿命是多少?学生演算可以发现:继位平均年龄9.5岁,平均寿命24岁。

第二步,启发学生思考

这么小的皇帝能治理好国家吗?东汉中期后出现了什么现象?由此引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学习。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用图示为学生呈现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局面的后果。

第三步,出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外戚梁冀,“跋扈将军”的故事。(此处省略故事细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则史料,在理解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暴尸路旁,不正直的陷佞奸徒反倒封侯拜相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出结论和经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导致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结合皇帝年龄表、宦官专权图以及史料材料来教学,不仅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真正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解读历史发展过程,解读历史发展背后的原因,了解到一个朝代从兴盛到衰亡,背后的原因往往不止一个,而众多原因既是分割独立的,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东汉宦官专权把持朝政的背后其实因为得“后宫”宠,少帝即为,母后掌权的统治局面所致,而宦官专权又是最终导致“黄巾起义”,老百姓揭竿起义的根本原因。只有当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解读这一历史现象后,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段历史。同时,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式,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萌芽。

(二)多样化实践活动激活课堂,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生产

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都非常有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对于一个朝代的兴亡认知、经济的发展和衰退等认知,都可能存在片面狭隘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限制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以情感体验来弥补学生理性认知,让学生更深刻和透彻地解读历史事件。

以《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这一节知识的教学为例,初一的学生往往对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交往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就选择了多种教学活动,一是开展自主学习;二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三是辩论赛活动,以问题探究教学策略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与民族间战爭的正确评判方法。重点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辽与北宋的和战”部分知识。

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澶渊之战的背景、经过。其次指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宋辽和战是好事还是屈辱?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民族政权间的和战关系,进而树立学生民族间战争的正确评价方法。然后选派学生代表展开辩论活动: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你支持那一种观点?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评价战争,既能够认识到和战促进了边境贸易发展,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和战给老百姓带来的经济负担压力。最后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点评,通过总结归纳真正让学生从正义与非正义的角度去分析民族间战争的性质。让学生能够辩证统一地看待民族关系。

四、 小结

总言之,“刚与柔”是对辩证思维最好的解释。从来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从来没有任何事物是单调统一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当中的。我们作为新时代历史教学者,除了做好“教书匠”工作,还应该真正做一个“匠心”之人,用好历史教材和史料,加强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让“辩证之花”开满历史课堂,真正促进学生个性与思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瑜君.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11):130-131.

[2]王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8(33):59-60.

[3]葛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135.

[4]李雪芳.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导向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6):86-88.

作者简介:

庄明,福建省泉州市,福建泉州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辩证思维历史解释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基于辩证思维的高中数学解题再认识
日本当代艺术家保科丰巳的创作路径探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