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证分析*

2020-03-25贺永泉

中国食用菌 2020年2期
关键词:连云港市连云港食用菌

贺永泉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用菌的需求越来越大。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1]。江苏省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的亮点[2]。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带动连云港市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随着食用菌的栽培技术革新、自然品质的改善和食用菌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3],在政府支持和农村改革的大环境下,调整食用菌栽培模式,使食用菌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和有效辐射从而带动各地区域经济[4]。2018年连云港市食用菌从业人员高达6.92万人,年总产量和年总产值分别超出71万吨和63亿元,有规模化的大型企业扩增至80多家,人均GDP涨至6.99万元,已进入全国各市人均GDP的前50[4]。

1 连云港助力脱贫和扶贫乡村振兴的成果

在2015年~2018年期间连云港全市在食用菌产业上的投入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成果[5],见表1。

表1 连云港食用菌扶贫绩效基本情况Tab.1 Basic situ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 of edible fungi in lianyungang

2015年连云港市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员工仅4.98万人,2018年时其相关从业人员高达6.92万人。与此同时,在2015年~2018年期间,食用菌的年总产量和年总产值也稳步上升,分别从51万吨产量,45亿元的收入飙升至71万吨产量和63亿元的收入[6]。食用菌日产量从3.21 t提高至4.85 t。大量的生产和销售为当地食用菌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了机会,企业、合作社数量和工人也随之不断的增加,小型或私营食用菌企业也在向规模化或国际化发展。在2015年~2018年期间连云港市具有规模化的企业从75家扩增至89家,食用菌合作社也从原先的52家扩增至62家[7]。

食用菌产业规模的增加也为当地从业人员带来了就业机会和从业人员薪资水平提高。由表1数据可得,2015年~2018年期间,连云港的人均GDP从4.85万涨至6.99万元,3年期间人均GDP涨了2万元以上。2015年连云港人均GDP全国排行在130名以外,排位较靠后,但2018年人均GDP已进入全国各市人均GDP的前50名。因此,可以说在政府扶贫的支持和带动下,发展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已在连云港实现。

2 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成功的重要因素

2.1 政府支持和带动性

“十三五”以来连云港全市投资基金8.5亿元,撬动社会投资金15亿元[5],助力打造食用菌产业项目。同时,政府还投资科研机构和科学规划食用菌产业发展,以期发掘连云港食用菌产业的未知市场潜力[8]。

2.2 先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与强大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和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连云港市以引进先进的食用菌培育和管理技术、引进珍稀品种、采用多元销售渠道和工厂设施现代化为重点突破方向,进一步提升食用菌品种培育方式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强化市场竞争力和拓展销售渠道。近年来,连云港已经引进多种新品种(如秀珍菇3号、毛木耳、竹荪等)、建立示范试验基地,经过持续创新品种,适应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的途径进一步增强食用菌产品市场竞争力[9-10]。江苏省已经建立完善的食用菌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为食用菌产业发展人才储备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已经率先完成了多层次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建设,为食用菌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实践基地和就业岗位,科研单位和教育机构也在向规范化、系统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方向迈进[11]。

2.3 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的投资主体

连云港市鼓励食用菌产业资本投资,通过政府和企业的补助与合作。市内具备国内最大的杏鲍菇和双孢菇加工生产企业和各种的食用菌机械制造基地。食用菌产业区化分成4个生产区,即灌南县区、海州区、新坝镇区和东海县区。建成了80多家规模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建成食用菌合作社60多家,开发了多种新型食用菌品种、实现食用菌经营产业化[12]。

2.4 发挥地理优势因地制宜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的地级市,北纬34°12′~35°07′,东经 118°24′~119°48′,面积 7 443 m2,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13]。境内俱备丘陵、平原、水滩,土地类型多样,土地平坦,农用地集中连接。连云港市土壤肥沃,适合不同类型作物栽培,可供大量食用菌生长。主要食用菌有17种,如,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香菇(Lentinus edodes)、灵芝(Ganoderma lucidum Karst)等[14]。当地气候类型为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位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域,光照及年降水量充足,四季交替分明。年平均温度在13.0℃~14.0℃,常年无霜期大于206 d[15]。具有优良的食用菌自然栽培条件,凉爽的夏季非常适合低温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因此江苏省具有发展食用菌生产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连云港是世界海上运输网络的关键部分,从连云港到日本再到韩国既经济又方便。除此之外,新欧亚大陆大陆桥和西欧的铁路网由陆路相连,相互连接连云港与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亚和中东,这些均为为食用菌产品的出口和销售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16]。

2.5 发展多功能创新平台

连云港已经建立了食用菌技术的网络系统开发平台、教育部食用菌产业化工程中心,食用真菌工程研究中心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17]。积极参与科技部《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重点研究,建立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保证职能研究室、岗位专家与地方食用菌产业紧密结合,及时处理好食用菌生产加工系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江苏省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运行模式的引领下,率先建立了食用菌产业体系和科研团队,形成了以食用菌产业为龙头,与国家、省、市、地方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创新体系[18-19]。

3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的效益

3.1 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连云港食用菌的生产单位多元化,包括大型企业、合作社、小型私营企业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者。在小型私人企业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者中,政府给予加大鼓励和财政支持,使得食用菌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加,碎片化土地得以更好的利用。规模化大型企业食用菌生产规模化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和扩大市场份额。规模较大企业在财力和拓展市场和产品质量安全中有一定的保障,可稳定的生产食用菌产品,使食用菌产量和销量稳步提升。2015年~2018年连云港市食用菌日产量从3.21 t提高至4.85 t,这意味着2018年连云港市每日平均产量比2015年整整提升1.5 t以上。2018食用菌年总产量产值已经超出71万吨,比2015年总生产量高出20万吨[20]。

3.2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食用菌产业对生计和扶贫的影响较为显著和广泛。在2015年~2018年期间,食用菌的年总产值在稳步上升,分别从51万吨产量,45亿元的收入飙升至71万吨产量和63亿元的收入,出口创汇近700 万美元[21]。

3.3 增加社会效益

近年来连云港食用菌产业已经为社会创造了较大的效益,仅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两家龙头企业为连云港农民提供了1 200多个就业岗位,整个连云港市增加的就业岗位为2.2万个[22]。公司从业人员平均年收入达4.5万元以上,是带领当地农民摆脱贫穷的标签,仅当地农民年均收高达8亿元以上[23]。土地流转后连云港农民开始进入工厂或企业就业,学习菌类培养新技能,进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最终获得更高的收入[24]。

3.4 生态效益

连云港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杏鲍菇和双孢菇生产企业(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引进全球领先的食用菌新品种和培养新技术,运用农作废弃物稻麦秸秆和鸡粪等资源,一年可循环培育8.6次,技术水平先进。同时,连云港食用菌相关企业通过建设沼气工程处理菌渣下脚料,可有效的处理食用菌生产带来的污染和循环利用农作废物,这一生态有机循环显著的提高了当地的生态效益[25]。

猜你喜欢

连云港市连云港食用菌
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江苏连云港:为农民工送上“寒冬暖查”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莲年有鱼》
奇妙的连云港之旅
学习母鸡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