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再造:美丽乡村全域化景区开发的实践模式

2020-03-24程悦

绿色中国·B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

程悦

提要: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是乡村发展的“增速仪”,是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体,既顺应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也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德清县通过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实践,依托自身有利条件,打破现有的“景区孤岛”,进行生态与人文的融合发展,以自然景色、旅游业态、产业延伸、制度体系四方面的结构化再造推进美丽乡村的全域化开发。

关键词:结构再造;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实践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七年聚焦“三农”作出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的新部署新要求。今年的9月10日,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浙江省委党校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要围绕新时代美丽浙江建设纲要,以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为抓手,实现全域美丽全员富裕的目标。可见,全域美丽已经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转化形式,成为全民富裕的重要载体。

德清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及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农业农村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德清县作为全省唯一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成示范试点,聚焦“三农”全面转型发展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在工作方向上与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在此基础上,推进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建设,科学规划、合理统筹,使得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和农村文化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共同发展。以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美化人文生态景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而改善民生,走出一条独特的“美丽德清”之路。

一、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结构再造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开发是景点内外的一体化,乡村的每个地点都是旅游环境,每个人都是旅游形象,游客置身其中,不再是“局外人”,亦是乡村旅游的要素。现阶段,乡村旅游正在从“乡村旅游——乡村度假——乡村生活”转化,游客不仅满足于浮光掠影地走走看看,更为注重情境体验式,强调“吃、住、游、行、乐”的整体感观,休闲旅游的周期被拉长。乡村旅游的整体感观和周期延长,必然会带来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功能性多方面的开发,以满足游客的需要。与乡村休闲旅游的业态变化相对应的是地理空间的转化,“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变,就是把零散的景点整合为一个区域,把乡村建设的景点作为整体功能完备的旅游目的地的结点来规划和建设。乡村是农村,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地域,然而,随着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的推进,乡村就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地域,而是功能复合的旅游综合体,全域化景区的开发也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扩展和延伸,更是自然资源、组织架构、产业布局的整合和再造。

德清县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建设有较好的优势。一是理论基础:德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的实践地。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诞生地,生态引领、绿色发展已经深深植入湖州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其中山清水秀、环境秀美的德清,是长三角地区的极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德清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互促共进的路子,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二是现实成效:德清是在全省较早推行美丽乡村全域化景区开发的地区。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浙江全面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建设,大力推进万村景区化。德清县自2016年开始,结合“和美家园”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四边三化等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开展景区村庄建设,持续把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作为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坚持把美丽环境作为发展美丽经济的重要前提,下大气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再从国家生态县,到最美中国美丽乡村旅游胜地;从连续三年夺得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到荣获“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等荣誉称号……德清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县,用实践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二、德清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结构再造的实践

(一)自然景色的再造:乡村自然景观建设的差异化与互补性并存

德清县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的原则是利用名山、湿地、古镇元素,串联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等景区优势,着力打造县域大景区,德清县积极抢抓省委“大花园”建设先机,深化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10条景观线、10个精致小村全面推进。梧桐树连着竹海,竹海拥着民宿,主线已经完成的莫干山异国风情景观线人气高涨,是许多人周末休闲的上佳选择;中东部注重自然景观的塑造,已建有水梦苕溪、蚕乡古镇休闲观光带、防风湿地休闲观光带,同时,在优美的自然景观中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中东部防风文化、蚕桑文化的历史人文底蕴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建设青少年研学基地,真正使游客在玩中学,在学中体悟民风民俗,将游与学融为一体,形成自然风景优美的历史人文观光帶。

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的初始目标,也是努力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打通“两山”转化,促进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是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在建设之初,德清就对全域范围进行总体规划:一方面,充分考虑个体村庄的自然禀赋、人文历史,如新市古镇历史悠久,阡陌纵横水道密布,古村镇、宅院、寺庙等古建筑保存完好,适合开发观光旅游;郭肇村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和环保绿色的生态空间,可以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是其重要的旅游元素;另一方面,在充分挖掘村庄个体特色的基础上也做好串点成线的总体规划布局,10条景观线已初步将全县可以开发景观的村全部连进去了,做到一村一品,连线成面。截止2019年底,德清县已实现50%的建制村创建为省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景区村庄20家,在美丽乡村景区化上打造“德清样板”。同时,在连点成片的基础上,有特色的村庄也是精彩纷呈,如后坞村依山傍水、精品民宿错落有致,在2015年就获得“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蠡山村旅游资源丰富,村内有多处国家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桥、古戏台等文物古迹,已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重点村;郭肇村以农耕文化为底蕴融合现代审美需求为设计理念,保留了丰富的农村耕种文化元素,呈现出一个江南水乡特色耕种诗韵的村庄,被授予“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称号。德清已经把一个个美丽乡村串成了一道道风景,基础设施同步推进、农村公路提质增效,全面铺就农村公路网络,进一步促进农村公路建、管、护、运一体化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景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旅游业态的再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产业互促

德清县的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方向明晰,即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又反哺于美丽乡村建设,使乡村基础设施更完善,乡村经济更活跃,乡村文化更突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全。201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60.2亿,比上年增加22.4%,其中以洋家乐为代表的150家高端乡村旅游项目接待游客就达到了65.2万人次,同比增加30.9%,实现营业收入7.4亿,同比增加27.6%。莫干山国际乡村旅游集聚区成为全省4家省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之一。莫干山旅游主要方向为民宿游、花卉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来满足游客享受宁静、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新市古镇旅游以游览古镇街道、感受居民依河而居的水乡生活,此为静。下渚湖的“干塘节“,游客通过捕鱼、采摘等务农体验,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特殊的乡土气息等方式体验农乐,此为动。德清已形成“动静皆宜”、“高中低”档错落有致的旅游业态。

(三)产业延伸的再造:乡村旅游与产业延伸的共生

发展美丽乡村,景是基础,德清县洋家乐发源地——后坞村,莫干山景区所在地——劳岭村,防风文化所在地——二都村,孝贤文化传承地——三林村,都是德清乡村旅游风景线的一颗颗明珠,它们旅游业态成熟,具有吸收游客天然属性,同时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周边村庄可以与核心景区借位和错位发展,寻找自身发展动能,如热点景区的接待量有限,在旅游旺季,部分游客会分流到周边乡村,带动核心景区周边的食宿服务;周边村庄可以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强“后备箱经济”,如莫干山民宿发源于后坞村,后来逐渐发展到周边的其他村,连点成片,带动了中东部的水乡民宿的起步。乡村要善于发掘自己的特色,一草一木为我所用,绿色就是最大的底色、生态就是最大的优势,可以开发旅游配套产业,比如生态园观光园、亲子游游乐场、打造美食一条街等,在全域化的美丽乡村建设中都各显所长,形成“有景用景,无景造景”的氛围,形成乡村休闲旅游整个产业链的打造。做好产业链延伸的文章,乡村旅游本质就是综合性的,善于通过会展、节庆和媒体多元融合,开发旅游资源,如2018年德清召开了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同绘空间蓝图、共建美好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了德清魅力,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也进一步打响德清旅游品牌,

(四)制度体系的再造:制度建设为乡村旅游开发保驾护航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德清县大力推动农业规模特色化、美丽品质化、高效循环化发展,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助推农民转化的强大动力,在全省率先完成户籍制度改革,33项城乡差异政策全面并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相关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特别是全省唯一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成示范试点,为涉农改革化零为整、系统集成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德清在整个民宿产业发展中,配套相关政策支持,如发布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通过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为从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民宿课程培训。为了提升乡村环境,德清县创新实施“一根管子接到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卫管理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制度保障、引导农民创业和乡村环境整治等方面利用各种手段全方位保障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

三、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结构再造的路径探析

(一)结构再造的基础:塑造特色亮点

结构再造的基础应该是坚持“一盘棋”,既坚持整体发展,又注重特色。一是依据整体规划,谋篇布局,德清县景区村庄旅游资源丰富,各景区村庄之间既有协作的关系,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区域内外的整体协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全县联动,注意各景区點之间、产品之间的配合,避免无谓竞争。对外统一促销,打造“名山湿地古镇、休闲度假德清”的整体形象。二是依照“一动一静、一村一品、一带一路“的目标定位,根据不同地域的乡村风情,打造韵味各异的景区。现有的问题主要有: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粗看处处开花,但总体呈现特色亮点不够多,景区化表现形式单一,有些村缺乏对自造亮点的探索和思考,没有做长期的谋划;有些村景区化设计、建设的要求标准不高,建设成效不够理想;有些村将文化特色与美丽建设结合不够,塑造形式单薄,表现形式不充分。依托现有自然和旅游资源,应突出村庄的特色亮点,乡村的味在于“土味”“原味”,要全方位打造“农耕文化”,如开发土特产或农副产品,加强农副产品原产地保护;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加工技艺,农民艺术作品技艺,引导游客体验式参与;挖掘农耕信仰和神话传说、农事活动经典歌谣、农谚等,给传统农耕农事注入文化元素;展示传统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提升游客环保意识;注重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结合典故、人物故事,使古物灵动鲜活。

(二)结构再造的内生动力:拓展全域景区化建设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应该是由农村特色的乡村,而不是小城镇化的,或者类城镇化的。有农村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能留住乡愁,渗透游子文化。现在的美丽乡村全域景区化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呈现只求景点串联,不求内涵统一,部分村庄为了造景而造景,景点打造生搬硬套,景点间衔接生硬,缺乏内涵;有的村只停留在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等现有的旅游资源上,不做内涵的深度挖掘;有的村庄缺少长远谋划,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不足,影响后期发展。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城镇化要带动新农村建设,而不能取代新农村建设。在美丽乡村景区化过程中,一是要合理设置乡村聚落与景区,规划要坚持人与环境和谐、体现文化内涵,展示地域特色,要在全域旅游建设的大背景下,合理布局,考虑乡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因地制宜,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推进县域景区村庄建设。二是美丽乡村和旅游景区具有共享资源、共同推进的重要关联性,美丽乡村为旅游景区提供了静态的旅游发展平台,旅游景区为美丽乡村带来了动态的经济发展载体,要在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景区村庄两者融合发展,带动“三农”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三是要深化落实全域化建设。全域景区化的内涵就意味着打破地理、行政的阻隔,实现“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德清“五山一水”的地域结构,莫干山的精品民宿与洋家乐已成为享誉中外的特色山景,目前德清县域内成吸引游客规模和能量最大的是莫干山和下渚湖,应考虑成熟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山景风貌带动水景开发,游客如织的莫干山、下渚湖可以带动江南水乡新市古镇、禹越百亩漾的湿地水景等东部田园水乡联动发展、整合开发。

(三)结构再造的保障:强化和整合建设要素

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过程中,基础配套工程量大、面广,受到的环境整治、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制约因素较多。一是资金紧缺。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产业培育、业态引导等软实力打造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现有的各景区村庄建设资金主要源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的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资金缺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景区村庄的建设进程。二是土地指标的制约,美丽乡村景区化过程中,普遍缺少农转用指标,村级开发景区只能结合各自实际,向农户租赁承包土地相互调剂用地等方式来代替征用,租赁、货币补偿、不补偿多形式并存,缺乏统一标准和模式,容易产生违规违建现象,引发基层社会矛盾,有限的用地空间与景区村庄发展建设需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三是专业人员不足。作为景区村庄创建实施主体,建设任务基本落在了村委班子成员身上,人手紧,缺少景区建设的专业知识和经营理念,造成精力投入不足,照搬照抄,景区化建设质量受到影响,后续运营陷入混乱。

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涉及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整治、村官治理水平提高以及乡村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政策选择问题、管理体系构建问题、发展方向规划问题等专业问题,都需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更需要强化和整合现有要素,提供建设保障。一是完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实施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推动各项政策集成落地,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建议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创新政府投资支持方式,通过村委和社会资本合作、风险补偿等途径,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景区村庄建设。二是因地制宜,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景区建设用地应优先确保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吸引社会专业旅游人才投入景区村庄建设运营,加大景区村庄本土人才的培养、培训,锻造一支懂农村、爱景观的景区村庄人才队伍。

(四)结构再造的可持续发展:释放多业态红利

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的视觉效果可以吸引游客、带动乡村旅游,更重要的是要充分释放经济红利,为了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在本地农民的幸福指数,就是要把美丽建设成果充分转化成美丽经济,带动农民增收。从目前情况来看,莫干山镇充分依靠“洋家乐”为品牌的山里民宿带动村民增收;下渚湖街道探索打造大景区,贯通美丽乡村和湿地景区的线路,提升游客量,带动村民增收的探索和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部分乡村的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还停留在生态红利,在释放经济红利上还缺乏特色产业支撑。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打通“两山”转换、释放更多的产业红利,一是积极探索多渠道、多模式、多主体参与景区村庄创建工作。在德清精致小村、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和景观线建设的基础上,要通过穿点成面、打造特色化景区村庄等方式,实现全域旅游。乡村景区建设应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发挥市场机制,引入外来资金,以委托管理模式,由专业旅游景区管理公司负责村庄景区建设,通過村企共建等方式实现合作共赢。如采用“村+乡建团队”,由专业的乡建团队来参与景区村庄建设和运营;“村+旅游项目”模式,由村与旅游企业合作,以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入股旅游项目,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村企募股”模式,由景区村庄成立村级旅游运营公司,拿出一定比例的股份向村民及旅游经营业主募集建设资金,共建共享乡村旅游红利。二是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改革等软环境建设。建议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景区村庄旅游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新型景区村庄治理机制和农村土地交易流转机制等,整合美丽乡村旅游各项资源要素,盘活老旧农房、集体厂房等村庄闲置资源,引入民宿、现代农业休闲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休闲旅游业态,进一步释放美丽乡村发展活力与潜力,依托项目带动,把乡村旅游、环境整治、产业提升融合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并写入党章。美丽乡村景区化建设是乡村发展的“增速仪”,是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通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引擎,它也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以系统的思维做结构性的改造,既统筹协调,又突出特色,各景区村庄依据自身发展条件,挖掘有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弘扬本土文化,丰富和拓展全域开发建设的层次和内涵,实现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本文作者单位为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
新常态下创新家园共育工作实践初探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探讨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中学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