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 绿水青山描绘美丽中国

2020-03-24耿国彪

绿色中国·B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十三五草原森林

耿国彪

地辽天阔,水波粼粼,一望无垠的苇絮随风摇曳,一阵阵鸟群不时掠过天际。

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15.3万公顷土地是我国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的典范。

“看,那是这里的主人东方白鹳!”刚进入观鸟通道,讲解员王彩虹兴奋地手指远处高压线杆间的横梁。“它属于迁徙鸟,但随着湿地环境越来越好,许多东方白鹳从候鸟变成了留鸟。”来保护区管委会才一年多,这位90后讲解员俨然是一位“鸟专家”。

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越来越多东方白鹳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恰是保护区生态持续向好的证明。保护区内观测鸟类由1990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6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由5种增加到12种,二级保护鸟类由27种增加到51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保护区每年观测到的迁徙、越冬、繁殖的鸟类达600万只,几乎每个季节都有超过100万只鸟类在这里栖息,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恢复与保护只是中国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生态系统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立法工作,目前已形成《湿地保护法(草案)》,28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湿地立法。五年来,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7亿元,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2000多个。五年来,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5处,新增国家重要湿地29处,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64处;新增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国家湿地公园总数达899处,湿地保护和退化湿地恢复的面积不断扩大,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十三五”以来,我国完成国土绿化面积6.89亿亩,完成森林抚育6.38亿亩,落实草原禁牧面积12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6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选项,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让老百姓共享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推进国土绿化  建设美丽家园

“上山迟几天不要紧,咱们抓紧时间赶工程,种一棵树就得保证活一棵。”河北邢台县南石门镇姚坪村西的大善岭和马地沟造林队长郝景香组织100多人的植树大军,运苗、挖坑、种树、浇水……正在绿化断带地带栽植树苗。

郝景香說,受疫情影响,队伍正式开工比计划晚了20多天。担心原有人手难以及时返回岗位,他提前把苗木准备好,早两个星期就开始物色、培训新兵上岗。

在植树季节到来之时,各地的人们跟随春天的脚步,以各种形式参与义务植树,把绿色种在春天里,也把美丽中国的愿望、生态文明的理念传递到每一个人心里。

“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快实施造林绿化和重点区域工程建设,国土绿化行动在各地广泛开展、深入推进。据统计,五年来全国累计完成造林5.29亿亩,参加全民义务植树的人数累计达28亿人次,义务植树116亿株,新增国家森林城市98个。

“十三五”期间,我国全面推进科学绿化,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关于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意见》《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方案》《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6-2020年)》,以及2016-2018年、2018-2020年营造林三年滚动计划。《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将尽责形式丰富拓展到八大类几十种,全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省份达到15个,初步实现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我家原来光秃秃的院子里现在也种上了树,两三年后满院绿色,还能吃到水果,真是一举两得。”在当地林业部门指导下,邯郸市肥乡区天台山村村民孙娜娜在自家小院栽下7株苹果、石榴苗。望着充满生机的苗木,她高兴地说。

邯郸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市开展春季和秋冬季两次义务植树活动,主城区完成义务植树20余万株。今年,该市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号召更多人植绿护绿,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义务植树是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呼吁人们重视造林绿化的重要载体。在河北,每一年的植树节,我们都吹响向绿色进军的号角,全民义务植树已成为推进国土绿化事业的重要力量。”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五年来,我国加大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储备林等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一批地方重点生态工程,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按照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思路,在三北地区启动了9个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开展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内蒙古浑善达克、青海湟水流域3个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有力弥补了大江大河源头和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建设短板。

作为国土绿化的基础,我国林草种苗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国共生产苗木2800亿株、种子1.35亿公斤,已建成国家良种基地294处,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提高到65%。目前,全国已建立99个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保存种质资源4万余份,启动了第一次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加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一片片荒凉苍茫、沟壑伤疤,变为绿意盎然的美丽家园。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量的连续性“双增长”。

青山绿水展笑颜

余村,浙江深山里的一个小村庄。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这里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1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调研,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余村人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依托绿水青山,大力发展竹产业、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村庄的“颜值”越来越高,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让绿水青山成为了村民致富的最大靠山。

进入冬季,村民胡有乾家的农特产品销售红火。“这几天,光冬笋就卖出去了十几吨!”胡有乾高兴地说。

环村连绵竹海,如今是村民的“綠色银行”。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聚焦“笋、菌、茶、稻、药”五大特色产业,村里全力打响“两山农耕”区域公用品牌,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只是余村,全国很多地方都将好生态、好水、好空气等作为生产要素,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成金山银山,也让爱绿护绿、保护生态的理念走进人们心里。

在武夷山脉西麓抚州市广昌县驿前镇血木岭的深山之中,汩汩作响的泉水汇成涓涓细流蜿蜒而下,接纳百川千溪后形成了江西省第二大河——抚河,最终注入鄱阳湖、长江。

千百年来,抚河成为江西农业文明发展的摇篮,不仅孕育了物产丰富的赣抚平原,更留下了不可计数的生态资源。“长期以来,抚州市立足于治山理水、有序发展,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保留了良好的生态家底。”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抚州市委书记肖毅说。

早在2016年6月,抚州便在江西省率先试点启动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通过对全市土地、林木和水资源资产实物量账户进行统计,核算出全市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及其变动情况。2017年起,抚州将确权登记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信息管理平台,对各类自然资源的权属、位置、面积等进行了清晰界定。

“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显而易见,但要体现其经济价值,必须通过转化。”抚州市政协副主席帅歌柳告诉记者,抚州市在生态产权融资、生态权益交易、生态补偿、“生态+”等方面大胆创新,几年下来,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越来越清晰:利用生态优势提升农产品价值、利用生态产品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依托优美环境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依托公共品牌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利用生态资产探索资本运作、利用生态平台激励市民践行低碳生活。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两山”理念引领中国广袤大地发生深刻变化。“十三五”时期,森林旅游成为我国林草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极具增长潜力的绿色产业。5年来,确定了100家森林体验、森林养生国家重点建设基地,开展了10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命名了122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县”,向社会推介了15家全国冰雪旅游典型单位、20条特色森林旅游线路、13个全国精品自然教育基地和45个新兴森林旅游地品牌。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60亿人次,年均增长15%;创造社会综合产值5.35万亿元,年均增长22%。2019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8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75万亿元。

国家林草局森林旅游办公室负责人说,自2017年起,我国连续公布了3批12条国家森林步道名单,分别是秦岭、太行山、大兴安岭、武夷山、罗霄山、天目山、南岭、苗岭、横断山、小兴安岭、大别山、武陵山国家森林步道,步道途经20个省份,总长度达到2.2万公里。福建省率先完成了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福建段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河南济源市、福建武平县、江西婺源市、湖南临湘市等市县的一些步道示范段已向公众开放并陆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徒步活动。长距离野外徒步已成为很多城镇居民热衷的户外活动形式,森林步道已经成为公众深入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重要载体。

“‘十三五时期,国家林草局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出台了多项行业标准,引导各地积极探索和规范有序发展森林体验、森林养生、森林疗养、自然教育、山地运动、冰雪旅游、森林马拉松等新业态、新产品。”该负责人表示。

生态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在我国,贫困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存在着高度的交叉重叠状况。宁夏西海固,过去苦寒甲天下,如今生态依然脆弱;云贵川山区,生物多样性丰富,人均收入却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居住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的人们,为了确保“中华水塔”……生态敏感区往往与贫困如影随形,这成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针对林业草原施业区、生态重要或脆弱区、深度贫困人口分布区“三区”高度耦合的现实情况,国家林草局明确了“生态护林员精准到人头,退耕还林精准到农户,木本油料等产业精准到政策,定点帮扶精准到脱贫摘帽;通过开展国土绿化、发展特色林果、扩大森林旅游巩固脱贫成果的“四精准三巩固”扶贫思路,着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三大举措,帮扶贫困地区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脱贫增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47岁的庞朝明是云南省红河州新荣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全家生计只靠他一人种地维持,一年收入仅2000元。

为解决庞朝明家的贫困问题,新荣村把他家20多亩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600元;聘用他当生态护林员,一年工资8000元;协调他就近打零工,一年能赚四五千元;还帮助他发展林下经济,种植4亩草果……如今,庞朝明家稳定脱贫。

红河州南部山区的元阳县,通往新街、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等乡镇公路两旁的桤木林下,生长着草果、板蓝根等经济作物。2015年以来,依托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元阳县先后投入扶持资金2100余万元,在5个乡镇100多公里公路沿线的退耕还林区新植草果7万余亩。全县草果种植面积达12.5万亩,带动1.4万户5万群众增收。

红河州吸纳贫困人员参与生态建设,发挥生态工程扶贫带动作用。“十三五”以来,全州共安排生态公益林管护任务1220.48万亩,覆盖全州527个贫困村。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10.33万亩,惠及贫困户44904户17.31万人。实施退耕还草28.83万亩,惠及贫困户3452户1.38万人。安排中央造林补贴12.5万亩2250万元,覆盖全州52%的建档立卡户。通过加大生态补偿,带动全州20万贫困人口脱贫。

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生态示范园,是西藏自治区“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的启动地和示范点,也是日喀则市倾力打造的雅江两岸百万亩生态区建设示范工程。

秋日时节走进这里,数万亩生態林郁郁葱葱向阳生长。艾玛乡柳果村贫困群众赤列和妻子正在给林地浇水,夫妻俩在这里干活,每人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据赤列介绍,在生态示范区工作之前,他在外地打工,赚的钱不多。自从来这里工作后,每年有1.3万元的固定工资,3月—6月是植树的繁忙期,每天还能多拿100元的工资。

在园区的另一边,护林员西洛和同事们正在园区内巡逻,2016年,西洛等11名柳果村的贫困群众被吸纳成为护林员,每年的工资和生态岗位补贴解决了家里的大问题。西洛说,园区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家乡的环境,也让他们吃上了“生态饭”。“种了这么多树之后,我们乡里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风沙小了,气候也好了。我们在这里当护林员,每天在园区巡逻,做好管护工作,每年有1万多元的工资和补助,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西洛激动地说。

赤列和西洛通过参与护林工作增收致富,这是林草区群众转变观念,依托生态资源,享受生态红利的一个个缩影。据统计,目前,西藏全区共有66.7万个生态岗位,2016年以来,共安排脱贫攻坚生态护林员岗位122.34万人次,共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40.05亿元,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成为生态卫士,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真正实现了林草资源保护与脱贫攻坚的共赢。

通过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工程,任务、资金都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安排给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增加生态总量、提高生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促进精准脱贫。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挥林草行业优势,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助力2000多万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生态扶贫方面。2016年以来,国家林草局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了110.2万名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新增林草资源管护面积近9亿亩,有效保护了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林草资源,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增收“双赢”。

国土绿化扶贫方面。在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任务和资金安排上,向中西部22个省(区、市)倾斜。2014年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以来,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全部倾斜到中西部地区,累计达7450万亩。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共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2.3万个,吸纳160多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产业扶贫方面。发挥贫困地区林草资源丰富优势,大力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竹藤、种苗花卉等生态产业,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与贫困人口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分红、劳务等方式,带动16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定点帮扶县脱贫摘帽方面。国家林草局在对贵州荔波和独山、广西龙胜和罗城4个定点县帮扶过程中,通过设立“林业草原生态扶贫专项基金”,帮扶定点县打造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组织开展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科技帮扶、人才帮扶、党建帮扶。目前,4个定点帮扶县已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把“森林旅游扶贫工程”作为旅游扶贫的重要内容,国家林草局把发展森林旅游作为林业扶贫“四精准、三巩固”总体思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森林旅游实现增收。

根据国家林草局调查研究测算,目前通过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46.5万户147.5万人,受益人数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年户均增收5500元,森林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誓叫黄沙变绿洲

在科尔沁沙地南端有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个人、一匹马,不分昼夜,无论风雨,默默独行在林海深处。这一走,就是33年。他叫李东魁,1987年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国有彰武县章古台林场,一直做护林员。

李东魁看护的林子位于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深入科尔沁沙地腹地,是护佑辽宁中部城市群及京津冀生态安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条件异常艰苦,没有自来水、没有电,到处都是沙坨子,种菜长不出几棵苗,买根蜡烛要到5公里外的集市。夏季雨天,道路泥泞,林区十天半月进不来人;冬季大雪,封山封林,更是几个月见不着人影。

因为条件艰苦,分配到这里的护林员都离开了,但李东魁留了下来。

一年四季,林区的森林防火工作十分繁重。一个护林员管护200公顷林地是正常的工作量,而李东魁的辖区却有567公顷。他每天至少巡山13小时,每年2/3以上的时间在沙丘上巡查巡护,防火期遇到大风天气,更是24小时值守。33年来,李东魁行程20多万公里,林场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

李东魁刚正不阿,对破坏林地的人毫不留情。他说:“我能顺着脚印追到别人家里,现在谁也不敢到林子里捣乱。”

不仅是辽宁,在广大北方沙区,持续防沙治沙,筑起了生态屏障,促进了沙区发展。

站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镇的高岗上眺望,樟子松、五角枫、榆树、蒙桑等乡土树种混交林成行成片;穿行其间,时现狐狸、獾子、野兔、沙鸡的身影,有时惊慌地和人打个照面,又箭一般窜向丛林深处,疏林草原风光正重回科尔沁大地。旗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块50万亩的封育区,此前植被盖度不到5%,现已达80%以上,几个林间湖泊的水面已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水平,“可以见到五六斤重的鲤子。”

作为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把沙漠、沙地治理作为生态建设主战场,力治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十一五”以来,内蒙古年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200多万亩。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内蒙古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区森林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7亿亩,增加到目前的3.92亿亩,森林覆盖率从7.73%提高到22.1%。同时,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五大沙漠周边治理区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连日来,山西各地抓住有利时机,掀起植树造林高潮。在大宁县曲峨镇白村一处沟底内,60多岁的贫困户冯还堂正和村民一道挥动着铁锹整地刨坑,准备栽下树苗。“3个小时挖了30多个坑,一个土坑1.5元,这一早上40多块钱到手了。”冯还堂说。

“以前为了生活,我下过煤窑,卖过豆腐,常年在外奔波还是受穷。如今在家门口靠种树,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仅此一项,就能让一个三口之家脱贫。”冯还堂说。

素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称的大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生态脆弱和贫困高发在这里叠加。如今,荒山变绿林,恶劣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漫山遍野的生态经济林也成为当地贫困户的“绿色银行”。

大宁县的变化是山西推进林业生态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缺林少绿、生态脆弱、脱贫任务较重的山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造性地将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探索“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我国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不仅成就了脱贫攻坚和美丽中国,还向世界传递了信心和希望,提供了防沙治沙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自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了荒漠化、沙化面积和荒漠化、沙化程度“双缩减”,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四大沙地实现生态整体改善。“十三五”期间,我国北方共发生43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天气12次,较“十二五”期间减少29%。

五年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101.9万公顷,工程固沙3.47万公顷;在内蒙古、青海、甘肃等黄河流域5省(区)启动实施了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新增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46个,新建国家沙漠(石漠)公园50个。同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0亿元,加快推进石漠化治理。目前,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1007万公顷,与2011年相比,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3.2万公顷,其中极重度石漠化减少15.1万公顷,减少47.1%;长江流域泥沙量减少40%以上;石漠化地区植被综合盖度达到61.4%。

“十三五”期间,我国坚持科学防治、综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在北方风沙线上初步建起一道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生态屏障。

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显著

野生动植物是地球生命和自然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状况同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十三五”期间,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植物数量总体稳中有升,禁食野生动物后续工作持续推进。

“在可可西里,我看到了野牦牛、藏野驴,有一次还惊喜地发现车窗外有两只藏羚羊并行跳跃、自由奔跑,那场景让人不由得对大自然心生热爱和敬畏。”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亚洲区总代表葛芮说。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从1998年开始为藏羚羊巡护工作提供支持,也见证了中国为保护藏羚羊实施的积极有力行动。中国从法律上确定藏羚羊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非法捕猎,并加大对盗猎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强化各保护区间的反盗猎协调机制,还成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

在保护藏羚羊过程中,葛芮结识了许多执着勇敢的守护者。“在可可西里腹地,守护者们一待就是数周,还常常遭遇车辆被困、补给不足等情况。他们为拯救和恢复藏羚羊种群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保护区采取多项措施改善栖息地质量,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保驾护航”,生态管护队日夜巡逻、视频监测,为野生动物穿越青藏公路实施临时交通管制,还在青藏铁路沿线建设多处野生动物通道。坚持不懈的努力,令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数量从1997年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目前的7万多只,普氏原羚、白唇鹿、藏野驴等珍稀野生动物资源量也明显增长。

“这两只鸟儿背上的羽毛是潔白的,两颊的羽毛则是鲜红鲜红的。它们的脑枕部呈柳叶状,长着一排突起的羽毛……”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上,《朱飞回来了》生动讲述了中国科学家寻找朱的故事。

被称为“东方宝石”的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多年前,野生朱几近消失。1981年,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重燃拯救朱的希望之火。

如今,朱繁衍至4000余只,还飞向海外,成为友好使者。中国多次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赴日本传授朱饲养繁育技术,日本也重新建立起朱人工种群。

“中国树立了野生动物保护与地区发展共存的典范。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希望各国积极借鉴中国经验,把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日本学者森康二郎说。

国家林草局致力于扩展野生动物栖息地、建立野生动物保护联合执法机制、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制度等方面工作,建立了占国土面积18%的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着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以及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建立了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开展打击整治破坏野生植物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破坏野生植物生存环境和违法经营利用野生植物行为。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会同有关部门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制定并实施相关配套管理制度。

5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先后实施了大熊猫等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系列专项保护规划或行动方案,促进了大熊猫、朱

、麋鹿、野马、苏铁、西藏巨柏等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恢复与增长。大熊猫野生种群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从1981年发现时仅存7只发展到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4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985年的约180头增长至293头,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头以上,濒临灭绝的野马、麋鹿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同时,基本完成了苏铁、棕榈和原产我国的重点兰科、木兰科植物等珍稀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野外回归206个物种,其中112种为我国特有种。

草原生态持续向好

我国是一个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原在全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其中约80%的天然草原集中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草原是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资源。

“看着草绿,闻着草香,儿时的草原回来了。”牧民玛久赶着牛群,徜徉在“绿海”中。这里是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沙龙滩,祁连山和黑河水共同滋养着肥美草原。

可回忆起过去,玛久心痛不已:“牛越来越多,草越来越少,到处都是鼠洞,裸露干裂的草地像龟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过度放牧,110余万亩草场中有35万亩草场变成黑土滩,一到春天常刮黑风沙,大家都不敢出门。

几年时间,沙龙滩禁牧涵养、圈养牲畜、补播植被……绿草多了,“沙龙”走了,沙龙滩植被覆盖度从10%提高到80%以上,“牧草能过膝高了,真美啊!”玛久的喜悦发自

心底。

保护草原,接续奋斗。绿,从祁连山脚下延伸——8年间,草原面积不断恢复,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增加近1亿吨,连续8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大地的绿色“皮肤”变美了、更健康了。

草原茵绿,河湖丰沛,百鸟蹁跹。内蒙古乌拉盖草原牧民曹磊感叹:“治好了盐碱斑,我家草场起死回生了。”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围栏封育、撒腐殖酸,让他家3万亩退化草治愈,平均植被覆盖度达40% - 60%。

“把沙丘分成若干格子,点播灌木,播撒草籽,一年又一年,草原就复活了。”走在宁夏盐池县猫头梁村的山坡上,脚下踩的是麦草方格,盐池县林草部门相关负责人说,近10年,全县超过120万亩退化草原得以恢复,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

“十三五”以来,我国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深入实施,草原生态质量明显提高。2019年,据国家林草局监测,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较201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突破11亿吨;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降至10.1%,较2015年下降3.4个百分点。草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全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明显遏制。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各地共划定基本草原面积近38亿亩。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2016-2020年,实施了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国草原禁牧面积12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6亿亩,减轻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

严格草原监督管理。2016-2019年全国累计查处破坏草原案件4万起,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562起。组织开展了“绿卫2019”森林草原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摸排和打击非法开垦草原、非法占用使用草原等各种草原违法行为。

组织实施草原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退牧还草、退耕還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区内植被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工程区内草原植被盖度比非工程区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单位面积鲜草产量显著提高。2019年在河北、内蒙古等8省(区)开展了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安排中央资金10.2亿元,开展人工种草修复、有害生物防治等面积2300多万亩。

生态建设,关乎国计民生,更关系我们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十四五”国土绿化目标基本确定,力争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湿地保护率达到55%,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路上,14亿中国人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一起描绘生态美、百姓富的生动画卷,让神州大地处处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猜你喜欢

十三五草原森林
讲解《草原图》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