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话题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20-03-24耿韩琴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5期
关键词:真性情作文学生

耿韩琴

[关    键   词]  话题作文;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5-0120-02

随着作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话题”作文在高考写作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层出不穷的写作话题,时常令许多师生感到迷茫,那到底该如何面对它?平日里又该如何教学与备考呢?其实,我们若从话题作文的优点出发,在注重积累、充分研读话题的基础上,关注社会热点,抒写自己的思考,写出真性情,就会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研读话题,确立写意

面对不同的话题,我们要解放思想,让大脑彻底苏醒,在逻辑思维中不断延伸、辐射,引发思考。这时我们要注意对话题的研读,不能让思绪信马由缰,将话题的原材料丢在脑后,任意发挥,甚至本末倒置等。面对这些现状,若能将所给话题掰开揉碎,结合课内外对阅读理解的训练,就能做好对话题的准确界定,做到材料与思绪的“联姻”。若题目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读材料”当然首当其冲,正确引导学生去读,无疑是抓住了根本。唯有这样,不管是审题立意,还是论说议理,都能抓住话题的精髓,不会将话题曲解。对话题准确研读了,“写”就要登场了。话题写作虽源于指导语,但在写意上需注意打造自己的观点,“三分”得益于话题,“七分”得益于延伸,多角度精心设计写出自己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研读话题时,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二、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也同样如此,要经过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积累才能有话可说,才能反映时代精神,写出真性情。

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知识。千法万法,阅读是根本之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力求让学生爱阅读,会读书,善思考,从而做到会表达,而不要当写作时才觉得自己积累不够,有杯水车薪之感。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读法,个性化地阅读,读出感悟。例如,倒金字塔式阅读法,学会抓关键句、中心句,不断积累。再如,对拿到的阅读材料,从一遍、两遍到五遍、六遍反复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所得、所感,拓宽视野和思维。当然,课外阅读也不是无规律可循。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多读名人著作,对于某几种作品还要多读烂读,便能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中求其他。”这对写作很有帮助,要在阅读中自行悟道。倡导课外阅读,也可让学生摘抄一些写作素材,记忆一些写作模板,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达到规范写作的目的。这样,优秀的学生作文,知识的丰富性蕴含其中,往往能博得读者的青睐。

三、关注热点,激发活力

纵观话题作文备考,总是对社会热点情有独钟,一潭死水式的备考,不能检测学生真正的写作水平。所以,备考话题作文就要不断解读社会热点,抓住规律,同时剖析作文评改中新的评分标准和维度,激发学生的写作活力。

关注社会热点,第一要务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理想、“三观”正的人。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教育价值,犹如一剂兴奋剂。那些只拘泥于课本读死书,对社会热点没有“兴趣点”的学生,写作时脑子就会处于空白。高考作文这个指挥棒,从来都提示我们,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作文备考就会沿着正确健康的路子走下去。

激发写作活力,要积极引导学生有爱国情怀,关心祖国的发展,以奋斗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的时代人物成长为典范,让学生“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如著名书法家任步武“一池香墨胜雄辩,十万小楷下江南”,他是心无旁骛、潜心做事的典范。他自筹资金对九成宫醴泉铭碑进行补遗工作,历时十年,共补遗六块唐代名碑。他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不图名利,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再如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设计了跨越伶仃洋的“世纪工程”,他的事迹响彻了校园,他的名字出现在学生的摘抄本、作文里,他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还有眉县69岁老人严平安,养奶牛13年替子还债17万,被评为中国好人。老人诚实守信、迎难而上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些优秀、弘扬正气的楷模,点燃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备考话题作文,要善于总结,勤于动笔,在时间紧张时注重选材训练,精选材料,按照基础、经典、创新三个层次精选材料,提高效率。如以“经验、顽强”的常规话题上升到“草根精神”,以“坚持、勤学”的常规话题上升到“潜心修炼”,由“钻研”的常规话题想到“舒适区”的对立面……以前在备考话题时,有些学生选择喜欢影视剧里的明星话题去积累,从“百炼成钢”的易烊千玺、“不畏艰难”的韩红到“努力拼搏”的黄渤等;去年备考话题时,学生喜欢从献礼祖国七十华诞的英雄楷模中积累素材,从“两弹一星”的物理学家于敏、“杂交水稻”的专家袁隆平到“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等。

写作中“思”优于“写”,“思”在平时的積淀中,“写”如果要落实在考场上,学生就要整合梳理所给材料,快速打好腹稿,列好提纲,就不至于“望题兴叹”,而会妙笔生花,写作时也能游刃有余了。

四、释放心灵,张扬个性

《语文教学大纲》在“写作”中明确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这个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尽可能地释放心灵,张扬个性,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熟悉的内容,写出真性情且要有所创新。这个前提是要努力“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出真性情”“自由作文”。我们平时的周记、日记就是一种“自由作文”,完全可以做到“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写出真性情”,力争“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做到有所创新,而灵感思维恰恰是一种最有效的创新思维,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捕捉自己的灵感,并注重积累,以供创造性地进行写作之用。

尽管灵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它还是有迹可循的。不论是诗人、作家,还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为灵感的到来创造前提条件。有了长期积累,有意追求,才能偶然相遇,无意获得。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后一句很有道理,其实就是讲灵感在文章写作中的作用。所以,有志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中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灵感思维,以积极的心态广泛阅读,留心生活,有意追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随时注意捕捉瞬间闪现的灵光,并及时地把它们定格,如此有了“有意追求”才能“无意获得”,才能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佳作来。

寻找新视角,赋予文章鲜明的个性,写出真性情,即善于在求异中寻找新的视角,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文章才自在流畅,才真实可言,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引人注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墨者未必黑,班门不妨去弄斧,都是换个视角看问题的体现。换个角度,也许就是一片奇异的风景,一个崭新的世界。比如今年高考话题预测,备考时指导学生寻找视角,多方面思考。如拒绝野味,保护野生动物;致敬最美逆行者,赞美抗击在前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武警战士;规劝人们不要聚集,选择宅家,听从国家统一安排。家风、民风、国风,正能量的传递,使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正可谓,事物不常见才令人惊讶,才有震撼力。如果一篇文章单调呆板,了无新意,那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感染力和艺术性。只有在激情的驱使下透视生活的斑斓色彩,体验人生的情致和理趣,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做出精彩的“诠释”。在一次写作課中,我要求学生以“拥有现在”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来写作。这个话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能有感而发,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符合作文改革的要求。从学生作文情况看,有以下优点:(1)选材灵活、范围广泛。从珍惜时间到拼搏、奋斗,从拥有青春到享受生活,从友情、亲情到陌生人之间的关爱,从环境保护到“期望世界和平”,等等,令人耳目一新。(2)体裁多样,风格灵活。从常见的散文、诗歌、议论文到童话、寓言、戏剧、实验报告、书信体、病历单、数学证明、日记等,应有尽有,有的豪放如大江奔流,有的婉约如小桥流水。(3)涌现了为数不少的佳作。这些作文语言新、构思巧,从主题方面,更多讴歌“友爱”“亲情”“和平”“环保”,呼唤关注社会,把握现在,珍惜所拥有的,平平淡淡就是真,平平常常就是福。(4)诗歌作文占了一定比例,有的学生作文对仗工整,想象丰富,语言凝练,符合诗歌特点,难能可贵。看来,这个话题学生写得异彩纷呈,打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他人。

人们常说,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的日落。只有抓住作文的教学与备考训练,顺应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发展方向,才能抓住根本,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指导和备考。真正的好文章,应该是在仔细研读“话题”材料,注重积累的基础上,从关注社会的大处着眼,在深思熟虑之后再从容抒写。话题作文的生命在于新,在于活。新而活的作文命题要求体现时代精神,表现人生的灿烂,呼唤人文的回归,同时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和人格,写出自己的创造精神,让笔下的文章充满真情,充满爱心,富有人文的底蕴,富有灵性和生命。

编辑 常超波

猜你喜欢

真性情作文学生
推门观课传递教师真性情
真性情为什么让人烦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