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机械基础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究

2020-03-23徐妍清陈勇亮王新花

卷宗 2020年1期
关键词:机械基础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

徐妍清 陈勇亮 王新花

摘 要:机械行业是我国实体经济基础产业之一,机械基础类课程又是机械专业课程的主干,在机械类课程中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机械基础类课程教学现状,总结出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我校教学改革思路。提出教师应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获取信息的引导者,须积极将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应用技术型本科;机械基础;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机械基础类课程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XJG-17-65-4)。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是全日制教育学历的一种。20世纪70年代德国“双元制”应用本科教育出现,它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知识应用相结合[1]。此后西方国家进入高职应用技术型人才向本科层次培养的发展阶段。中国学者白宗新(2006)指出,本科院校教学体系的特点是“重知识的纵向研究,轻知识的应用和相互渗透”[2]。陈新民(2011)提出: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就应用型本科而言,存在“学科化、体系化过重”的问题[3]。2014年6月22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将应用技术型本科的建设置于重要位置。

机械行业是中国实体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是支撑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机械基础类课程又是机械专业类课程的主干,主要包括《机械制图》《CAD》《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普通本科院校的机械基础课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单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是以应用性为基础,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且机械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繁多,注重细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熟练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及应用技能,并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大力发展,信息资源共享手段正逐步普及,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等软件也在持续优化,这都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1 应用型本科机械基础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大多数机械类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都对机械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与改革,但大多数仍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只在学习过程中添加多个独立的实训周进行教学,这占据多个课时,但仍未将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融会贯通,这离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1 信息化资源匮乏且未成体系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机械基础类信息化资源仅局限于陈旧的东拼西凑的视频资源及flash动画,且各院校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内容很少,教师较难产出所需的信息化资源。虽然目前的慕课、微课、超星学习通、云课堂等信息化资源正在普及,但教师对资源的整合力度不高,资源利用率低,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1.2 现有课堂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知识需求

通过调研发现,应用技术型本科学生有以下特点:

1)有不同程度的主动学习欲望,迫切需要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2)收集资讯能力强,对移动端学习方式感兴趣。

3)爱动手,愿意自主安排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

4)学习目的不同,有考研导向型、就业导向型、实践导向型、竞赛导向型等等。

而大多数教师同时教学3-5个班级,学生人数可达100-200人,面对入此庞大的学生人数,教师难以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1.3 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效率较低

至今,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仍是教师为主体,在课上传授理论知识。例如在《机械制图》授课中,教师课上教大家绘制多种图样并亲身示范,学生课后完成习题,教师批改后发现问题再在课堂上总结纠正。在《机械设计》/《机械原理》中,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多种机器机构,学生被动地听课学习。这就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信息转化率低,理论和实践分离。

为此,本文以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该院在应用型本科机械基础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探讨。

2 应用型本科机械基础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思路

国家信息化教学地快速推进在不断地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往机械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主要在课堂和实验室里,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承担者。而当今学生可以从各种信息化资源中获取知识,信息来源更为广泛。因此,机械基础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将信息化手段与规范严谨、科学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有机结合。教师应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获取信息的引导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2.1 整合已有机械基础类课程信息化资源

由于信息化教学资源需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达成,因此需要整合机械基础类课程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课程标准,制定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目前已制作并整合了以下资源:

2.2 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融入到应用技术型人才教学过程中去

以“任务驱动法”为核心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利用上述信息化资源,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下发任务给学生,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蕴含在任务之中。将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教学设计如下(图1)。

2.2.1 课前布置任务,自主预习

将一些简单易懂的介绍性知识点蕴含在微课中,要求同学们课前观看。布置任务要求各小组搜集课题相关资讯,可供课上使用,同时在搜集过程中加深印象并产生疑问。由此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学习。之后,学生在超星学习通上完成课前预习答题。学习通会有学习记录和答题结果,都将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同时教师能第一时间收到学生反馈,与学生能够快速、及时、远程交流,提高师生沟通效率。根据学生反馈,确定教学痛点、难点,调整讲授方式,使课上学习更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2.2.2 课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动手实践完成任务

根据课前不同任务用适宜的方式检查每组的预习效果,并总结归纳已预习的知识点。根据课前确定的教学重难点、痛点,用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问题。课上带领同学参观实践,让学生对各机构及其运动过程有具象认知。利用信息化资源中的日常生活可见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显著加深。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设计/实践任务,上传最终成果至学习通,投影至屏幕上。让学生阐述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组间互评,增加了学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主动性增加。且能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完成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最终由教师根据课堂反馈,总结归纳并指出不足。

2.2.3 课后巩固学习成果,进行任务拓展

课后要求同学在学习通上完成习题,根据成绩分析本次课程是否突破教学重难点并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同学课外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安排,利用各信息化资源进行复习及拓展,满足同学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4 总结

机械专业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型本科借助信息化教学收单,通过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交互式学习模式,实现翻转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在有限学时内将机械基础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吕景泉.借鉴德国职教经验打造中国高职品牌[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9:6-10.

[2]白宗新.我国近现代大学课程的发展与问题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65-68.

[3]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國大学教学,2011.7:27-30.

作者简介

徐妍清(1992-),女,汉,江西萍乡,讲师,机械工程硕士,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

猜你喜欢

机械基础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
情境化教学在机械基础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FLASH的《机械基础》课件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