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接受美学看《乔厂长上任记》

2020-03-23周妍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期待视野接受美学

摘  要:《乔厂长上任记》可谓是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一直以来倍受学者关注。蒋子龙在作品中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工厂改革开始到成功的过程,给人们带来了改革的信心。本文采用接受美学的理论,试从期待视野、文本空白性和读者接受史三个方面分析这部意义深远的作品。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空白;文学接受史

作者简介:周妍(1994-),汉族,河北唐山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02

前言:

姚斯提出“在我看来,不是完美的语言结构,亦不是封闭的符号系统,也不是形式主义的描写模式这类方法,而是依靠问与答进行解释,使创作与接受以及作者、作品、读者的动态过程合理化的历史学才能使文学研究翻新”。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审美感受,注重文学交流活动,本文将采用这一方法解读《乔厂长上任记》这部作品。

一、读者的期待视野

重视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特征。姚斯认为,当读者的阅读感受和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时,便会感到作品缺乏新意而索然寡味,相反,若作品的意味大出预料,读者便会因刺激而感到振奋,获得全新的体验。由此可见,这种先前的期待视野与作品呈现造成的不一致所构成的审美距离关系着读者是否对文章具有审美享受。

在《乔厂长上任记》一文出现之时,读者们的期待视野是什么呢?首先要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说起,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摧残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不堪回首的噩梦。即使文革结束,人们在往日的蹂躏下也依旧敏感恐惧,缺失了精神支柱和灵魂寄托。自文革结束以来的文学创作,作家集体选择对过去的迫害和教训做了批评和总结,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读者的视野一直在投向过去。

此时,蒋子龙的这篇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与众不同的视野,带给人们新奇的审美体验。它冲击了沉溺过去的乏味,又滿足了读者对引导社会向前力量的渴求,颠覆了以往文学对社会的思考模式,其历史性的地位因此确立。

读者最需要的也正是这一新视野,在沉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一直希望改变这种局面来与过去告别,对改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改革政策的颁布,恰恰释放了人们渴望民族复兴的梦想,人们对改革的诉求和憧憬随之愈发强大,愿意参与到改革中来改变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对于平民和作家而言,文学无疑是这种强烈愿望的最好的表达之处。人们终于挣脱了历史带来的阴影,将改革作为重拾的信仰,这是社会的一种普遍心理,全国上下充满着对旧体制的抨击和新改革的追捧。

文学作为召唤结构,当被阅读者所接受时会构成再现的客体,凝聚了作者全部生活的想象世界,它一旦完成便向读者发出阅读的召唤来恢复作品的表达意向。在这个时期,蒋子龙将具有这些心理的读者作为“潜隐的读者”,在创作上延续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对民族的兴衰投射了关注的目光。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这样总结民族历史荣辱的文学潮流相比,《乔厂长上任记》有着更强烈的现实指向。如果说作家对伤痕的揭示和民族历史的反思是社会现实直接促动的结果,属于人对外界的应对式反应,那么这部作品的创作则更多地带有作家对现实的主动性思考与介入。

二、读者对空白性的猜想

接受美学还吸收了谬卡洛夫斯基的“空白”论思想,作品作为一个物质品,只有经过读者的解读才能实现与创作者的对话,从而作为审美对象存在。读者的集体意识及个人经验与作品中的模式相融合,构成审美活动。艺术作品正是依靠读者的思维由生硬的文字变为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命。卡西尔认为伦理思想的本性和特征永远在创造之中,根据纯粹的现实性来判断世界,我们无法深刻理解它的真谛,仅仅根据作品的文字理解作品,文章也索然无味。

阅读者根据《乔厂长上任记》而进行的猜想,让这部作品被无限挖掘,实际上,它本身作为召唤结构,仅仅用极少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工厂由没落到重生的过程,塑造了乔光朴等这种全能的先进改革者以及翼申这类诡计多端的反改革者。从叙事学来说,它的情节不算饱满,人物形象更是具有脸谱化的倾向。但读者们却能通过一个简单故事的表述,填补意义的空白,将这一单独事件升华为普遍现象。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与想象,赋予了作品的意义。文中乔光朴是名聪慧的头脑和才高八斗的学识,阅读者便可能根据自己日常中对“全能英雄”的想象,为他注入血和肉,这时候乔光朴不再属于作品,而是被读者所拥有和塑造。同样,他们也会将自己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投射到文中整个曲折改革的过程,形成完整的故事。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许多读者都把自己的期盼融入作品的阐释中去填补空白点,从而寻求信仰追求新生活,获得审美享受,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它与读者的互相成全。

三、读者的历时接受与评价

将文学史看成文学效果的历史是接受美学的审美策略,因此分析作品接受的历时性十分必要。《乔厂长上任记》发表之初,受到大众的热情追捧。作品中不留余力地抨击批判传统体制和观念,对改革的拥护甚至会出现一种盲目的激情,作家与读者们似乎将改革视为改变贫苦生活的唯一出路。虽然作品中有着许多非理性的情绪,偏向用一种简单直接的办法去评判善恶与是非,但在当时却具有这不可估量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改革的进行。

《乔厂长上任记》给人一种感觉,只要改革者排除万难努力坚持,社会改革就会顺利进行,社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受尽历史折磨的人们恰是需要这种信心支撑着前进。这部充满激情为未来构建蓝图的作品迎合了大众对改革热烈追捧的心理,这也是它地位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直到改革文学的形成期,随着这种创作方式走向高潮,改革逐渐深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改革中的领导干部变得有心无力。读者们逐渐清醒地意识到,改革中的矛盾不是如此简单,生活中的冲突也不是泾渭分明,社会现实也沉重地打击着他们,改革并不是《乔厂长上任记》中呈现得那么容易和高效。读者渐渐冷静下来,开始反思他们阅读作品中时盲目的迷恋与天真,意识到一味的批判和追捧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而是应该选择在作品中方真实地展露改革中复杂的矛盾,清楚改革的艰辛。

这时,《乔厂长上任记》这种童话式的美好改革被读者抛弃,人们更愿意接受冲破二元对立的模式化创作,立足于复杂的社会现实,呈现理性的思考。读者需要的不再是前方一切美好的激情,而是真实展现改革的困境,追求脚踏实地的还原生命活动。他们心中真正的担负着社会责任的改革文学应该是深入生活,抓住错综复杂的矛盾,不去刻意回避问题,不被束缚在模式化中,展现出多种矛盾冲突和复杂人性交织在一起的改革局面。读者的评价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此刻,诸如《大厂》作品的出现更能被读者所接受, 相比之下,《乔厂长上任记》中有着一种理想主义,而《大厂》是在真实生活的揭露中,将改革中的辛酸与无奈表现出来,传达出改革者在困扰中依旧坚持奋进的精神,这样的创作,比之前空洞的拥护更加振奋人心。在这一历史阶段,读者追求真实性,改革者不再充满着英雄光环,有着普通人的烦恼和缺陷,问题的解决不再仅仅依赖领头人,而是齐心协力的推动,对反面力量的塑造也不是脸谱式的典型特征,有其自身优点。取材涉及全面,所体现的矛盾和冲突并非简单的改革与反改革,而是各阶层思维的碰撞和利益的冲突,人性展现的更加全面。显然,《乔厂长上任记》已经不能再满足读者的要求。

尽管如此,《乔厂长上任记》这部作品的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地位之突出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结语:

《乔厂长上任记》向人们传达着改革的进程,记录着改革的变化。尽管它存在很多不足,但它契合时代的内在需要,符合读者的审美趣味,引领着人们走向改革之路,历史意义深远。也许在现在看来这部作品有些单一化和盲目化,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它曾是在迷茫黑暗中投射的那束光辉。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关于改革文学的审美思考[J].王畅.河北学刊. 1987(06).

[4]《乔厂长上任记》与新时期文学的文化政治[J].张文联.文学评论.2010(03).

[5]重读《乔厂长上任记》[J].张洁.文艺争鸣. 2009(12).

猜你喜欢

期待视野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视野下鲍勃?迪伦歌词试译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观众学视阈下的国产公路电影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