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百色“非遗”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再创编研究

2020-03-23宋海波

歌海 2020年1期
关键词:非遗分析研究

宋海波

[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实地采风、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跳坡节中芦笙舞蹈文化元素进行研究与再创编。本研究主要建立在对芦笙舞的动作元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编,一方面在编排教学训练组合中实施,另一方面立足于原创舞蹈作品,旨在促进本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非遗”;舞蹈元素;再创编;分析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资源。百色市地处桂西一带,北邻贵州,西邻云南,与越南相接壤,境内世居民族众多。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民族成分、勤劳的边区人民共同造就了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作为人民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极具研究和发展利用的价值。笔者于2018年1月,赴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跳坡节开展芦笙舞采风调研活动,6月采访当地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地方研习驿站、地方民族歌舞团等单位和个人。本文正是对这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一线单位或者个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芦笙舞蹈的动作元素,进而找到相应的再创编路径和策略,旨在提高促进本地区“非遗”民族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

一、 广西百色“非遗”民族民间舞蹈概况

(一)百色“非遗”民族民间舞蹈现状

百色有7个世居民族,壮、汉、苗、瑶、仡佬、彝族、回族,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每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又极具特色。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百色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舞蹈4类,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名录舞蹈20项。近年来,百色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地方开发调研,一方面,创作舞蹈类节目多项,其中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创作的群舞节目《暖》《乡音》《织梦》等作品,参加全国的舞蹈比赛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田林县文化局2016年创作的大型壮剧《祭瑶娘》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百色学院创作的群舞《翩翩裙语》获中国东盟艺术展演优秀作品奖等,是根据当地“非遗”舞蹈元素创编而成的。深入研究“非遗”舞蹈元素,创作优秀舞蹈作品,能有效促进当地“非遗”舞蹈的发展。

(二)隆林苗族芦笙舞概况

芦笙舞来源于生活,其目的是娱神、娱乐、竞技,以此来表达舞者的思想和情感。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又分为6个支系,分别是偏苗、白苗、红头苗、清水苗、花苗、素苗。每个支系都有风俗上的差异,其表现形式也会有一定的差别。

隆林各族自治县芦笙舞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祭祀为内容的芦笙舞,一种是以竞技、娱乐为目的的芦笙舞。以祭祀为内容的芦笙舞的共同特征是边吹边跳,鼓作为伴奏。不同的是花苗和偏苗的舞蹈击鼓者要参与到舞蹈中,白苗、青苗和红头苗击鼓者不参与舞蹈中。娱乐、竞技类的芦笙舞红头苗主要是高超的技艺性舞蹈,清水苗和白苗的芦笙舞蹈娱乐性较多。两种形式的芦笙舞蹈承担的社会功能也是不同的。

二、 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芦笙舞种类与元素分析

(一)传统芦笙舞种类

经查阅、收集资料和实地采风,笔者了解到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传统芦笙舞有《初机舞》《织布滚麻舞》《地龙舞》《跳花桩》《踢杆舞》《锅转舞》《花架舞》《扫棺舞》等15个传统舞蹈,有集体芦笙舞蹈和单人芦笙舞蹈。一般集体芦笙舞的动作简单、节奏明快,适合群众参与其中,单人芦笙舞动作复杂,有一定的难度,技巧性高。如《花架舞》是人们在节日和重大活动时跳的芦笙舞,中间一个鼓手,一个芦笙舞者,男女老少围圆圈跳舞,围鼓起舞,动作由小到大,气氛十分热烈,是娱乐性舞蹈,如《锅转舞》是一种红头苗技巧性舞蹈,跳法是在煮牛肉的大铁锅上放一根扁担,在芦笙乐手背上放一碗牛肉汤,芦笙乐手一边吹芦笙一边踏过锅上的扁担,并在锅边转九圈,然后回到原地,此舞蹈难度系数大,技巧性高且十分惊险。

(二)芦笙舞蹈动作元素分析

通过对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芦笙舞种类的整理和分类,把苗族支系的芦笙舞动作特点、元素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发掘,找出动作元素的共性和不同。

《织布滚麻舞》是由男性模仿女性织布、滚麻劳作的舞蹈,是一种节庆类的舞蹈。据说从前有一个善良、朴实的苗族姑娘为自己的丈夫和儿子织麻做衣服,麻布还没有剪下来,就由于劳累过度死在了织布机旁。后来人们为纪念她而跳此舞,再后来经过加工、提炼、改变形成了现在的芦笙舞,其动作元素特点是“蹲踢步”和“旁点步”各做12次,不断重复,直到尽兴为止。清水苗的《芦笙祭祀舞》是由鼓手和芦笙舞者在内圈,女生在外圈跳舞共同完成,同样动作相对简单,以踢腿、绕腿、跨腿转十字步为主要动作元素。

《芦笙对脚舞》是白苗支系的双人娱乐舞蹈,有一定的技巧性,舞者之间需要协调配合,脚下动作是两人对脚舞蹈,芦笙舞曲不断,脚下不停,两人相互交替,动作元素体现在脚、脚踝、小腿的动作,需要舞者之间高度协调配合。

《芦笙跳鼓舞》是偏苗支系在举办丧葬仪式时跳的芦笙舞,由鼓手和芦笙舞者配合完成,两人在大鼓边上相互穿插,笙鼓之间配合默契,相辅相成。其舞蹈动作元素为跳脚、旋身、转体、闪腰、劈叉、拐步盘踢、连续跨鼓等。

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芦笙舞的动作元素是以脚上的动作为主,腰、胯、手作为辅助,以圆、直线交叉、十字步等为运动路线,芦笙舞的动律大多体现在颤膝上。

三、 隆林各族自治县芦笙舞再创编实施

对收集的芦笙舞素材进行梳理和整合后,在保留传统芦笙舞动作元素上再创编,其呈现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教学组合的形式呈现,编排芦笙舞的动律组合,另一方面是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编创有关芦笙舞的作品。在编排的过程中,要突出当地民族民间芦笙舞的特点。

(一)创编芦笙舞组合融入课堂教学

地方少数民族舞蹈进高校课堂已是一种发展趋势,是一种传承保护和发展“非遗”舞蹈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地方类高校舞蹈的特色和特点。开发地方“非遗”舞蹈融入高校课堂教学训练,在实施再创编芦笙舞训练组合的途径和措施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编排芦笙舞基本动律

芦笙舞的基本动律组合主要体现在颤膝上,根据芦笙舞的膝动律元素进行再创编,其手上的动作是根据芦笙舞者的手的运动路线创编,根据芦笙舞的膝动律元素和手上运动路线发展舞蹈动作,以呈现芦笙舞基本动律组合。

2. 编排芦笙舞基本步伐训练组合

芦笙舞的基本步伐组合编创,需要根据传统芦笙舞脚下的步子进行发展创作,如十字步、蹲踢步、拐步盤踢等步伐进一步发展变化编排成步伐训练组合。

3. 编排芦笙舞风格性技巧组合

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芦笙舞的竞技性、技巧性极具特色,把一些典型的富有表演性、技艺性的芦笙舞编排成风格技巧类组合,如《顶碗舞》

《芦笙对脚舞》《地龙舞》等技巧类的传统舞蹈,通过编排发展变化为芦笙舞的风格类技巧组合。

(二)创编芦笙舞作品

编创不同题材的芦笙舞作品,从不同角度创作有关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芦笙舞的剧目,根据芦笙舞神话传说、历史渊源和本地人的生活习俗等方面吸取创作养分进行舞蹈编创。创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如当下年轻人不喜欢传统的舞蹈文化而更喜欢流行的,这是需要认真思索和考虑的。

通过查阅和实地采风观看到和收集到的芦笙舞作品都是以群舞或者集体表演的形式出现的,很少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的作品,可以从这三种形式进行创作编排。

创作的芦笙舞作品,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示,一方面可以传播本地芦笙舞蹈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创新芦笙舞,让更多的人接纳芦笙舞、欣赏芦笙舞,更有利于保护本民族的舞蹈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非遗”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研究与再创编是通过不断挖掘、开发和运用各种资源优势来提升本地方“非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断编创更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打造地方舞蹈文化品牌,加强创编力度,推动地方“非遗”民族民间舞蹈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文芳,伍广津,梁海萍.隆林苗族跳坡节传承文化的生境[J].运动精品,2019(4).

[2] 邹宛彤.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J].大众文艺,2014(24).

[3] 张时俊.浅析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9.

[4] 李雅倩.高校开展芦笙舞教学的意义及策略[J].体育科技,2017(01).

[5]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广西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非遗分析研究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跨国公司中小型供应商管理改进问题研究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探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方面的影响
大直径区熔硅单晶的研究与制备技术探究
新时期高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分析研究
新时期企业员工执行力培训策略探讨